云冈石窟:艺术瑰宝,千年传奇

沛槐玩转文化 2024-10-29 11:04:42
一、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云冈石窟,这座拥有 1500 多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北魏文成帝的支持以及昙曜和尚的主持,使得云冈石窟得以诞生。据记载,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 45 个,附属洞窟 209 个,雕刻面积达 18000 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 17 米,最小为 2 厘米,佛龛约计 1100 多个,大小造像 59000 余尊。如此宏大的规模,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皇家风范和精湛技艺。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印度佛教诞生于恒河流域,后在印度河上游形成新的佛教圣地,以犍陀罗为中心产生的佛教艺术融合了古印度艺术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随着佛法东传势力的增强,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后,沙门佛事东移平城,后平西域,直接引导了我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应运而生,展示了印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二、开凿背景与兴建历程

(一)开凿背景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佛教在恒河流域诞生后,于印度河上游形成新的佛教圣地,以犍陀罗为中心产生的佛教艺术融合了古印度艺术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后,沙门佛事东移平城,后平西域,引发了我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太武帝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也因撰《魏史》遭腰斩,太武帝晚年重病,认为是灭佛的报应,嘱咐其孙拓跋浚复兴佛教。第四代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继位后,立即 “复法”,为创出 “与天地而同久” 的佛教永业,凿山为窟的永世基业产生了。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昙曜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琢家动工开凿。

(二)兴建历程开凿兴建阶段,高僧昙曜在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 460 年左右)主持开凿了五个洞窟,即 “”。这五个洞窟是云冈全窟群中最早的,风格劲健、浑厚、质朴。据记载,“昙曜五窟” 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其中第二十窟的主尊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称露天大佛。

雕凿鼎盛阶段,在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 471 - 494 年),这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国力稳定、兴盛,大约有 15 个洞窟被开凿。这一时期造像题材更加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

迁都后的开凿阶段,公元 494 年北魏迁都洛阳后,大规模的开凿活动停止,但中下层阶层开始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大量中小型洞窟。晚期的石窟主要分布在第 20 窟以西,还包括第 4 窟、14 窟、15 窟和 11 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 200 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佛像和菩萨面形呈现出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的汉化特征。

三、艺术特色与价值

(一)艺术风格独特

云冈石窟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艺术风格,呈现出规模宏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其独创的 “云冈模式” 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从规模上看,云冈石窟现存洞窟 45 个,附属洞窟 209 个,雕刻面积达 18000 余平方米,大小造像 59000 余尊。如此宏大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在题材方面,云冈石窟涵盖了佛教的各种题材,包括佛像、菩萨像、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丰富多样。

雕刻技艺更是精湛绝伦。佛像形象高大、庄重、神圣,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崇高信仰和强烈的宗教情感。佛像的雕刻注重细节处理,无论是面部表情、服饰纹饰还是姿态动作,都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深邃的审美感受。例如,佛像的面部表情慈祥而庄重,眼神深邃,仿佛在凝视着众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服饰纹饰细腻精美,线条流畅,展现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姿态动作自然而优雅,或坐或立,或卧或行,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佛教艺术的丰富多彩。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其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艺术特色上。早期的云冈石窟受西域艺术风格的影响较大,佛像形象具有明显的西域特色,如高鼻深目、面部轮廓分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冈石窟逐渐融合了中原艺术风格,佛像形象更加汉化,面部轮廓更加柔和,服饰也更加符合中原人的审美观念。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也展示了古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

(二)历史文化价值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心态、民情风俗的忠实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从历史角度看,云冈石窟是一部形象的石刻《魏书》,它通过精美的石雕造像和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北魏王朝的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等各个方面。在石窟内,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朝代的佛教信仰和文化特征,感受到佛教文化在北魏时期的繁荣与演变。例如,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雕刻和壁画内容,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云冈石窟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和思想观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艺术价值方面,云冈石窟以其雄浑刚健的造像风格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石窟内的佛像形象高大、庄重、神圣,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崇高信仰和强烈的宗教情感。佛像的雕刻注重细节处理,无论是面部表情、服饰纹饰还是姿态动作,都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深邃的审美感受。此外,云冈石窟的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科学角度看,云冈石窟的开凿和建造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方法。例如,石窟的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科学智慧和工程技术水平。同时,云冈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数字化技术、材料科学等,为我们研究古代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鉴赏价值方面,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游客们可以在欣赏云冈石窟的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学者们则可以通过对云冈石窟的研究,深入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为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保护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保护历程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化部门即设置专门保护机构,让云冈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1961 年,云冈石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科委将石窟保护项目列入十年科研规划之中,石窟的修缮保护也分批次开始进行。

1974 - 1976 年,根据周恩来总理 “三年修好” 云冈石窟的指示,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维修加固了第 5 - 20 窟,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及雕刻,基本上解决了洞窟的稳定性问题。这次工程中采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荣获我国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嘉奖。

从 1992 年起拉开了 “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 的序幕。五年中,先后完成了窟前考古发掘,降低、硬化窟前地面,增设安全监控线路,崖顶修建保护性围墙等工作;制定了《云冈石窟规划》,公布了《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1998 年,109 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开始实施,使得运煤车辆绕行云冈数里之外的山后,同时将原有公路开辟为云冈旅游专线,极大地减少了煤尘对云冈石雕的污染。

2002 年 1 月 “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 启动,2005 年 7 月 “云冈石窟山顶防水工程方案设计” 获得相关专家肯定,同时建议深化完善设计方案和提前进行考古发掘。

2007 年初云冈石窟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云冈石窟保护总体规划(2008 - 2025 年)》,依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文物保护宪章和公约,对云冈石窟的环境与管理区域、保护与利用、研究与展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并于 2011 年获得山西省政府批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有效保护的新阶段。

2007 年 4 月,在对云冈西部窟群渗水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共有 13 个洞窟或附洞渗水,渗漏情况以 33 窟最为严重。通过近半年的精细施工,用实证的方法,动态施工的理念,通过重修西部洞窟顶部的排水渠道,解决了这些洞窟长期渗水风化石雕的难题,为今后的防水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8 年开始,大同市委、市政府为了兑现云冈申遗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全面启动了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核心景区面积扩大 10 倍,景区面貌焕然一新,云冈石窟真正成为一个旅游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服务设施齐全的大型景区。

2008 - 2012 年,为配合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云冈石窟联合考古队对云冈窟顶防渗水工程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两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和铸造工场遗址,其中北魏佛教寺院遗址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完整的石窟寺遗迹,被评为 2011 年度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数字化保护

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起步于 2003 年,发展到现在已经历了 21 个春秋。从最初的激光扫描技术发展为现在的多源数据精准融合技术,精准控制测量,以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石窟本体表面的位置和色彩信息,大大提高了石窟本体信息的覆盖率和精准度。数据采集精度达到 0.03 毫米,经过后期软件处理,可以极为丰富地还原石窟的细节。在虚拟世界中,较为逼真地呈现出洞窟的立体景象。目前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云冈石窟数据采集工作,建立了非常庞大的数据库。

云冈石窟研究院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石窟建立数字档案,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让石窟监测更细致。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获取石窟表面毫米级精度三维数据,定期测量对比相同位置的形变量,可以计算出石窟表面的风化速度,对石窟风化情况有更入微的体察。

云冈石窟研究院还利用 3D 打印技术成功复制石窟原型。打印出的第 13 窟七立佛造像在第八届 “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上赢得满堂喝彩。50 余天时间,十多台 3D 打印机,让参观者不仅能看到完整的石窟形制、精美逼真的造像,甚至连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

在高清三维数据的支持下,云冈石窟研究院还打造了一套基于 VR 眼镜的沉浸式石窟体验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支持最多 15 人,同步在云冈石窟第 18 窟的虚拟场景中进行漫游,游客还可乘坐虚拟的莲花升至空中,欣赏石窟高处的艺术细节。今年 4 月 24 日,全新改版的全景漫游云冈石窟景区正式上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线上游览的需求。与前一版本相比,石窟区新增 20 窟前空中雪景、第 2 窟、碧霞洞等内容,上线大小窟龛 20 处,景区景观 6 处。

(三)未来展望

2018 年 11 月 5 日,云冈石窟研究院发起的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将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强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共同为攻克石窟寺保护难题提供相应的人才及技术支持。

2019 年 7 月 15 日,成立山西省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要职责任务是对山西境内的石质文物进行病害监测与研究,开展石质文物保护新材料、新技术研究。

为深度开展 “云冈学” 研究,2020 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成立新的云冈研究院,并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同大学分别设立云冈学研究机构和专业方向。此外,云冈景区派出所、云冈文化保护法庭相继成立。2021 年,“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落户云冈研究院,以期推进全省石窟寺的保护和发展。

未来,云冈石窟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洞库病害机理的研究方面和保护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保护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之间的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 “动起来、走出去”,让云冈石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五、文化照片中的云冈魅力

云冈石窟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在于那一幅幅令人惊叹的文化照片所展现出的壮观艺术风貌。

这些文化照片,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北魏时代。它们见证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云冈石窟的魅力,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赏和敬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