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加码!这一次,轮到了海通证券?

观点 2024-08-02 18:54:49

新账旧账一起算?

1

高管辞职

金融行业的旋风,刮向了海通证券(600837.SH)。

7月31日晚,海通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姜诚君的辞职报告,其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其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姜诚君何许人也?公开资料显示,姜诚君出生于1968年,于2000年加入海通证券,先后担任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等职务。2023年6月30日,姜诚君被聘任为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到现在任职才一年多时间。

作为主管投行的高管,姜诚君的薪水不低。

财报显示,2023年姜诚君以197.74万元的薪酬位列公司副总级薪酬第一,这个薪水比公司董事长周杰(85.68万元)和总经理李军(92万)高多了。

拉长时间看,有媒体做了统计,从2017年到2023年的7年里,姜诚君在海通证券的总薪酬超过2800万元。可以说,他是海通证券工资最高的高管之一。

海通证券的资深老将,何以突然辞职?

事实上,在公告出来之前,风声已经传得纷纷扬扬。红星资本局就在报道中称,传闻“海通副总姜cj进去了,并购和投行的老总也进去了”。

还有传闻指出,姜诚君疑似卷入某上市公司的案件之中。

具体原因还有待官方披露,但往回看,很多事情其实早有迹象。

2

“一查就撤”

咱们沿着时间线往回捋捋。

今年1月底,姜诚君曾收到监管的罚单。上交所公布的决定书显示,姜诚君作为海通证券时任保荐业务负责人被予以监管警示。这背后,海通证券保荐的IPO项目为二次申报,但在受理阶段便遭上交所现场督导,后来该IPO项目以主动撤回材料告终。

作为海通证券的“投行老将”,姜诚君经验丰富。中证协官网显示,其保荐项目达12个。

投行业务同样是海通证券引以为傲的板块。数据显示,2023年海通证券A股IPO承销22家,累计规模466.15亿元,在全市场排第二位。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一查就撤”的质疑。

Wind数据显示,2021年5月以来,海通证券IPO申报项目中审核状态处于终止(撤回)、终止审查、终止注册的至少有40家。根据达摩财经的统计,仅今年以来,其IPO项目就主动撤回24次。

往前看,数据显示,2022年,海通证券主动撤回了16家IPO项目,撤否率为11.1%。2023年,海通证券主动撤回的IPO项目也达到20家,都排在头部券商前列。

2023年1月,证监会对沃得农机进行现场检查后提出多项问题,在这之后的2023年10月,海通证券就提交申请主动要求撤回申请文件。

这种“一查就撤”的现象,同样出现在羊绒世家、惠强新材、明峰医疗、治臻股份等企业的IPO过程中。

要知道,早在2023年11月,证监会在《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就强化“申报即担责”,对“一查就撤”“带病申报”加强监管。

因为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一查就撤”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和机构“带病闯关”的侥幸心理:明明上市准备还不充分,却硬要“冲一冲”。

这种大胆的风格也反映在罚单上。根据易简财经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涉投行违规的罚单达74张,涉及31家券商。其中,海通证券收下了10张罚单,成为最多的一个。

看下来,这些罚单涉及沃得农机、中核钛白、格力地产、科利德等IPO或上市公司。处罚主要与海通证券保荐业务中的违规行为相关,包括对IPO项目的尽职调查不尽责、擅自改动招股书、内部质量控制薄弱等。

这不禁令人好奇,作为老牌头部券商,海通证券的风控去哪了?

3

“自求多福”

海通证券底气是有的。

公开资料显示,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综合实力最强的证券公司之一。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达7545.87亿元,排在行业头部。

但这种底气正在衰减。数天前,海通证券发布的2024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约为9.19亿元至11.67亿元,同比减少69.53%到76%。

业绩失速其实早已显露。2023年,海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29.53亿元,同比下降11.54%;归母净利润10.08亿元,同比下降84.59%。

这个净利润降幅,放到上市券商中,都是吊车尾的存在。遥想几年前,海通证券的净利润一度排在行业前列,如今一度掉出前十名。

趋势也反映在资本市场。截至2024年8月1日收盘,海通证券的股价是9元/股,相比当年的高点已经跌去70%以上。

要探寻业绩失速的原因,也得回到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海通证券的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营业收入和利率均下滑明显。其中,财富管理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67.43%下滑至28.24%,投行业务毛利率从50.78%下滑至41.27%。

更大的窟窿来自境外业务。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海通证券境外业务营收仅有7.8亿元,但营业成本高达67.64亿元,毛利率为-766.98%。

问题出在子公司海通国际,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2年,海通国际两年累计亏损134.96亿港元。今年初,海通国际撤销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生效,正式告别港交所。

值得一提的是,海通国际也踩了房地产的“坑”。恒大、华夏幸福、禹洲、正荣、佳兆业等地产问题股,都曾是海通国际的持仓。

客观而言,海通证券积淀仍在。放眼业界,它的资产、营收、业务量都名列前茅。

但当前的局势不比以往。2023年是注册制全面铺开之年,中介机构的责任被进一步强化,监管现场检查频次和力度也空前提高。IPO项目“带病申报”、“一查就撤”问题更是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用证监会的话来说,在资本市场上,保荐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承担重要的“看门人”职责,是资本市场核查验证、专业把关的首道防线。

金融风暴还在继续,那些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