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地委书记大会上自扇耳光:我们这些书记的脸还叫脸吗?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21 12:19:25

1980年的一天,时任山东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刚刚结束下乡考察的行程后,就紧急召开了一次干部会议。

而在大会上,周振兴说到动情处,突然抬手就扇了自己一耳光,一边打一边说,“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

周振兴为何会自扇耳光?这还得从他那次下乡考察说起。

1927年,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也正是在这一年,山东齐河县刘桥村的一户普通人家,降生了一个小男孩。

这个男孩,便是周振兴。

出身于山东农家的他,身上自有齐鲁大地人民的热情,同时也充满了干劲,到了他十几岁时,正值抗战期间,周振兴就跟着村里的组织委员,到处宣传抗日。

1943年,16岁的周振兴,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在此之后,周振兴历任中共齐禹县委组织部干事,以及十二区区委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之际,他又开始担任齐河、禹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进入1971年,周振兴调入山东菏泽工作,并在1978年担任菏泽地委书记,而他自扇耳光之事,便是发生在他担任菏泽地委书记期间。

1980年春天,周振兴带着干部下乡考察,考察过程中,他专门到一个叫做“红三村”的地方,看望了一位老人。

说起来,这个“红三村”可是大有来历。

红三村位于山东曹县韩集镇,这里其实最早是三个小村落,分别叫做刘岗、伊庄和曹楼,村落前后相接,从上空看去,呈现“品”字型布局。

而这种特殊的布局放在战争年代,就是一个能彼此依托的坚固防线。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抗战时期,这里就是我军的一个根据地,而日军多次向这里发起进攻,但因为地形的原因始终没有成功。

久而久之,对这三个村子恨之入骨的日军,就在地图上用圈圈标出了这三个村子,并在上面加上了一个醒目的“赤”字标记,这便是红三村的名字由来。

而周振兴要看望的老人,便是居住在这里的伊巧云老人。

伊巧云老人也是一位共产党员,而她的丈夫刘齐滨,当初还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时,刘齐滨以当地读书会为基础,建立了青年救国会,号召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业之中。

之后在次年,刘齐滨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领导下,救国会成员一度发展到7万余人,遍布菏泽、曹县、定陶、东明等地,为日后的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时任八路军344旅旅长的杨得志,就在党的的安排下来到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而刘齐滨的家,便是杨得志等人工作、生活地点和联络中心。

而在这里,杨得志深切的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热情。

当时为接待好杨得志以及其他来往的战士,刘齐滨的妻子伊巧云可以说是忙到脚不沾地,据她回忆,最多的时候,一天她做过九顿饭。

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伊巧云知道,八路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了打日本人的,因此,再苦再累她也毫无怨言。

但由于要做的饭实在是太多,伊巧云很快就发现,家里没粮食了。

而丈夫刘齐滨当时也是很忙,整天在跟八路军的同志谈各种事情,因此也就顾不上这点小事,只能伊巧云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思来想去,伊巧云就想到了自己的嫁妆。

当初在嫁给刘齐滨,母亲心疼伊巧云,偷偷把带了多年的一个手镯给了她,如今为了买粮食,只能先把这个手镯卖了。

就这样,伊巧云拿着手镯,另外又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收拾起来,一并换了粮食。

这些事情,伊巧云是事后才告诉丈夫的,而刘齐滨也是心疼妻子,但他更为妻子的行动感到骄傲。

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抗战形势有所明朗的1942年,伊巧云的丈夫刘齐滨却去世了。

最开始,刘齐滨只觉得阵阵咳嗽,到后来开始咳血,经过检查后才知道,长期处在险恶的环境下海承担繁重工作的他,患有严重的肺病,最终在1942年的4月份去世,年仅34岁。

为纪念刘齐滨为革命做出的突出贡献,在1943年,中共鲁西南地委和专署决定,将曹县(西北)改称齐滨县,以纪念刘齐滨同志。

而随着丈夫的去世,伊巧云和孩子们的生活就陷入了危机之中。

当时日伪对刘齐滨恨之入骨,所以一直就想找机会加害于他,如今刘齐滨死了,日伪军就把目光转到了伊巧云和她的两个孩子身上。

为了躲避搜查,伊巧云带着孩子过了好一阵东躲西藏的日子,这天她刚悄悄回到村子,就被两个守在她家门前的伪军给发现了。

这俩伪军看到伊巧云回来,二话不说就准备把母子三人杀害,甚至都已经把她们推到挖好的土坑里了,就在关键时刻,鲁西南专署军事部长宋励华赶了过来,这才救下了惊魂未定的母子三人。

就这样一个为革命付出了很多的女子,在解放后却并没有因此向组织要求什么,更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面对组织上的关心,她总是说,自己没啥要求,如今不愁吃不愁穿就够了。

作为在山东工作、生活多年的周振兴来说,他对伊巧云一家十分熟悉,所以,就趁着这次下乡的机会,来红三村看望看望已经83岁的老党员伊巧云老人。

但在来到伊巧云老人家中之后,老人的一句话,让周振兴当场泪流满面。

当时伊巧云老人年岁已高且身患重病,病痛的折磨,让她的手极为枯槁,握着老人的手,周振兴一阵心疼,当初那个为八路军战士一天做九顿饭的麻利女子,如今都老成这样了。

于是,周振兴就问老人,有什么要求没有,一定帮她解决。

老人想了一会,半天后才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就是想啊,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这个要求,着实让周振兴愣住了。

他没想到,伊巧云老人面对自己这个地委书记,只提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更没想到,老人如今的生活状况会这么艰难。

而看到周振兴愣神,伊巧云老人心里一阵后悔,后悔不该向组织提要求,她赶紧拉过周振兴的手轻轻拍了拍说,“也就是这么一想,周书记别当事。”

这句话,让一向雷厉风行的周振兴再也忍不住,当着众人泪流不止。

他紧紧的握住老人的手说,“怪我,怪我们啊,老人家,对不起您”,之后,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交给了工作人员手里,安排工作人员赶紧去帮老人买一碗肉去。

正是因为这件事,周振兴在回去之后,紧急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上,周振兴饱含热泪动情的说:

“伊巧云老人今年83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她牺牲了丈夫。抗战时期,在抗战堡垒红山村做杨得志将军的房东时,为接待来往的将士,她曾一天做过9顿饭。为让将士吃饱吃好,她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妆。现在,在我们领导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同志们,我们还有脸当他们的书记吗?”

说到这里,周振兴情绪激荡,突然之间,他抬起自己的手,照着脸就是一巴掌,一边打一边还说,“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

一番话,说的在场的干部鸦雀无声。

不仅如此,周振兴还讲了他在考察过程中所经历的另一个事情,当时他在走到小井村一个叫做张殿兴的农民家中时,为了真正考察到农民的生活情况,所以就想到他家的厨房看看,看看他们中午到底吃的什么。

但张殿兴两口子却拦着周振兴不让进,最后,等到周振兴进去之后才看到,两口子的午饭,就只有几个菜团子。

他拿起一个吃了下去,味道又苦又涩,但张殿兴的妻子却告诉周振兴,如今能吃这个他们已经很满足了,要不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打跑了敌人,“俺们也活不到今天”。

而在会上周振兴就说,“多好的百姓啊!生活都苦成这个样子,还没有怨言,这叫咱当领导的脸往哪儿搁?”

周振兴的话,让在场的干部大受触动,在此之后,干部们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领当地群众大胆创业,走上了致富道路,而周振兴事后也去过几次红三村和小井村,看到村里群众生产生活越来越好,打心眼里高兴。

2018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记耳光,打醒多少麻木的心》的报道,同年7月,《菏泽日报》的一篇名为《书记的耳光》的回忆文章在网络上刷屏,使得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多年的周振兴再次被人熟知。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振兴这样心系百姓的干部,才使得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2024年4月23日,周振兴与世长辞,享年97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