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N海螺动圈入耳耳机体验-TDSREVIEW

我是音频数码怪 2024-03-01 11:53:10

TRN Conch Dynamic IEM - TDS REVIEW

KT MARK: V

这是 TRN 产品第一次出现在 TDS Hearroom。

此前 TRN 的产品中,我最熟悉的是蓝牙耳挂以及真无线模块类的产品,至于时下火热的百元内 MT 系列,在此前展会与新闻节目中听到推荐后我后来也找来试听过,确实在百元内有相当不错的性价比和完成度。但不得不说,TRN 的低价位产品密集程度真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差不多每十元左右的价位差你就能看到一个新产品,所以真的很难辨别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好在,海螺的辨识度足够高,让你在一众 TRN 产品中一眼就能找到它的存在。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包装通体黑色,封套上有产品的渲染图和波点构成的螺旋线图案,直接关联了海螺这个产品名称给人的意象。包装大小有所控制,但是内部配件却非常多。

耳套共七对,包含三对“T 套”、三对低频套和一对海绵套。这里的低频套指的是开口较小的黑灰色硅胶耳套。T 套则是 TRN 自有的一种新结构耳套,开口相对较大,表面有一定的阻尼感,而导管处偏硬。碗状结构末端和导管外侧均设计有规律的齿状纹路,这也对于固定有所帮助。

收纳盒为上下盖式的的圆形抗压盒,内部有一层织物保护腔体。

为了线材的可换线设计而准备的插头以及导管系统也随机附赠,导管也有专门制造的铝合金固定板。可以说配件的齐全程度很高,且做工细节也没什么问题。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海螺的腔体设计基本上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就呈现出一个类似螺旋状的形态,母座相较于耳机腔体主要部分突出的结构进行了圆润过渡,以直径的螺旋线进行连接。面板表面的螺旋也有相当不错的质感。

腔体通体为液态金属材质,有一定分量。表面进行了电镀抛光处理,硬度尚可,目前这段时间的使用中暂未发现划痕问题,耐久度需要更长时间使用来验证。前后腔体之间的做工细节不错,接缝均匀,在此类金属腔体的对比中属于缝隙较小的类型。

腔体内侧没有针对耳甲艇等结构进行适配(也与声学结构有关),但是在耳道口附近进行了造型优化,所以尽管贴合程度一般,它的佩戴稳定性却不是什么问题。导管相对较粗,这点对于耳道偏窄人群来说需要注意。

腔体的厚度适中,对于侧躺佩戴的友好度尚可,但是对于金属腔体的耳塞,还是一般不建议进行侧躺佩戴。

可换导管结构真的是逐渐下放,现在200元档位的耳机都已经拥有成熟的导管替换方案了。海螺预置了三种导管。它的导管连接方式同样是依靠腔体出口处的内螺纹来进行接合,导管上均配备橡胶圈来实现固定。卸下导管后可以看到单元盖板的存在。导管的螺纹口径要比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方案适当大一些,所以兼容性不会那么好。

包装内附带的三对导管分别是通透、氛围增强和参考导管。三种导管主体的材料与形状没有可见的区别,导管内侧的反射结构也没有区别。造成声音差异的主要是导管口处阻尼网的配置。氛围增强导管的阻尼密度明显要比通透导管和参考导管更加高一些。

气压平衡孔位于前腔的基座部位与单元连通。腔体表面的开孔还有一处位于内侧靠上的位置,这个位置不会因为佩戴而被堵塞,开孔巨大而能够看到内层的金属阻尼网。这组硕大的开孔可以提升进气量,从而有利于 DLC 振膜更好带动腔内气流。

线材、扬声器配置与功率需求 | Cable, Driver & Power Demand

线材材质标称为铜银混编,四股 Litz 缠绕的紧密程度良好。线皮较暗,较为柔软,也没有明显的自缠绕问题存在。可换线系统基于 0.78mm 2PIN 凸座凹针结构,可以与 NF 和老兴戈的线材实现兼容,对于平座、凸插针线材也有兼容性。线材插针外壳有所保护,且相对于传统的扁外壳,这种金属原外壳在外观上看上去耐用度会更高。插针的阻尼感较大,拔插时需要注意。

可换插头系统也是这个价位此前普遍没有的东西,海螺的插头更换系统基于带防呆槽的四针式结构,插针的插入阻尼非常大,因此插头外壳也对应地设计了防滑区域来便于操作。包装内对于 3.5mm 单端、2.5mm 四极平衡和 4.4mm 五极平衡的插头均有配备,兼容性相当可以。

海螺搭配了直径为 10mm 的双磁路 DLC 复合振膜动圈单元,阻抗 30Ω、灵敏度 114dB(未知 dB/mW 还是 dB/V),从数据上来说它并不算难推。实际上搭配各类 CX31993 级别的小尾巴甚至带耳机孔的手机直推,均可驱动完善。

下面的主观听感描述将基于默认搭载的 T 套、原线、参考导管以及 3.5mm 单端插头连接驱动的结果得出。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低频量感适中略偏少一点,有一定的厚度,饱满度有所控制。收放速度适中,残响较少,听上去较为干净。氛围烘托程度不算浓重,仅有轻度的弥散感,没什么晕染。能量感相对集中。基音中下盘的乐器前倾现象不明显,但是一些音色如底鼓听上去会有一点硬。

中频,人声厚度不算突出,口型大小比标准状态要稍微小一点,距离稍远一点。结像的细腻程度较高,整体听上去是较为顺滑的——这也导致一些声线偏粗、偏厚实的声音的颗粒度偏小。对于质感表达和线条刻画的优先程度基本相当,男女声的兼容性也差不多,音色渲染程度相对较少。喉音位置稍微会靠后一点,但大体是准确的。气声比例相对合适,齿音打磨得较为顺滑,却并不影响整体的通透性。

乐器方面,质感表现和线条刻画的优先程度依旧基本相当。小提琴、吉他、竖琴等弦乐器的拉拨弦细节会稍有突出,大提琴的形体感相对会瘦一点。铜管乐器的气势感表现不突出,需要亮感的小号等能够有足够的亮度。木管的音色很漂亮,中高频引入的一点染色可以加强木管乐器的抓耳感。泛音量不算很多,但自然度还不错。打击乐器存在感适中,有轻微的刺激感。

高频的亮度适中,有一个稍有突出的尖峰。极高频的延伸尚可,滚降速度不会过早。通透程度相当出色。

声场规模相对较大,考虑到腔体背部的开放程度并不高,这个横向规模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开阔,且纵向也并没有拥挤感。声音的“高度感”适中。这个空间感的表现结合不算厚实的中频,聆听一些小编制器乐时会感觉有一点撑不起来,好在能够保证自然度,不会有一些游戏耳机听上去声场假的感觉,这反而对于一些编制稍复杂的器乐是更有利的。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不错,解析能力同价位第一档水平,有轻微的“解析感”突出。动态中规中矩,瞬态出色。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导管之间的区别如下:

相对于参考导管,通透导管的区别相对较小,肉眼也很难辨别出这两种导管的阻尼密度区别。主要可感知的区别在高频的尖峰突出上,这给乐器的线条进行了轻度的增强,且泛音也会略微拱起。

氛围增强导管的区别就要更加明显一些了,相对于参考导管,它的中高频突出程度有所下降,线条略有柔化,高频的亮度也会收缩一些。人声的气声比例会相对下降。但是也能听得出大提琴、贝斯等的形体更加扎实一些。

换耳套的玩法方面,海螺的导管相对较粗,考虑到声音特性的搭配建议是这样的:

对于参考/通透导管,想要加强一些人声质感可以考虑 AZLA SednaEarfit(非 Light)的长轴套或者 Softears 的 UC Tips。

对于氛围增强导管,可以试图搭配 AZLA SednaEarfit Max 来适当提升高频响应与空间感。

在平衡驱动的条件下,海螺的声场能够进一步被打开,分离度有了明显进步,且能量也能够化的更开一些。对于它来说,我建议还是能上平衡则平衡,平衡接法不会过分影响到声音的整体感。

曲风适应性上,海螺对于大部分摇滚、金属和泛电子类都有着不错的兼容性,流行大类中也没有发现无法适应的类型,只是会略微缺乏一点某些老流行歌热衷的氛围。器乐表现方面,海螺对于中等规模编制的表现是两百元档里较为出色的一个。爵士、Soul 等会因为人声有一点颗粒感偏细而会有些“不够味道”。

总的来说,海螺在目前已经有很多高价位技术下放型号的当下仍然具备相当的素质优势,它的可换导管、可换插头玩法,也给这个价位的绕耳爱好者们带来一些这价位此前很少有的搭配自由度。如果你对于冬天里金属腔体刚戴上时的“一丝清凉”无所畏惧,耳廓的耳甲腔不过分小,那么在这个价位可以纳入考虑范围。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Dec 2023

From the digital sound lovers,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