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让很多中老年人和家庭非常担心的恶疾,起病快、发展猛、恢复慢、病程长,对患者带来身心沉重压力。
中风在临床叫“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事件,主要分为“脑出血”和“脑梗塞”两大类型,是现代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强势病种”。如果把脑部血管比作“水管”,脑出血就是水管爆裂,脑梗塞就是水管堵住。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在很短时间内引起脑细胞大量受损。
脑细胞不可再生,受损脑细胞所掌管的那一部分“身体业务”,同样也受影响,患者会出现失语、失忆、昏迷、偏瘫等,后续治疗和康复代价很大。如果中风损伤了脑干,可造成脑神经支配的区域“塌方”,出现面瘫、失能、大小便失禁、呼吸受限等问题。
大脑是身体的指挥中枢,它对身体的控制、调整、反馈等大量指令的传递,高度依赖于神经系统,可以说,大脑是身体的“董事长”,神经系统就是身体的“执行总裁”。
神经主要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结构、作用不同,受损后再生的速度、机制等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出现神经损伤问题,中枢神经生长修复比周围神经慢很多。
近些年来,由于脑卒中事件高发,围绕中风后修复受损神经的研究热度不减,国内外研究团队先后临床验证了一些药物,包括甲钴胺、奥拉西坦、脑苷肌肽、中成药制剂等,其中名气最大、使用较多的,是一种叫“神经节苷脂”的注射剂。
神经节苷脂是神经细胞里的重要和关键物质,相当于神经细胞的“维修工”和“质检员”,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它通过一系列代谢机制,改善神经细胞的营养状况和生存环境,神经细胞“吃好了”、“睡足了”,修复和再生的进程就加快了。
由于神经节苷脂的正向作用突出,引起医疗界的重点关注。世界上最早的原研药由巴西和阿根廷发明,不过至今该药除了在巴西和阿根廷使用外,仅在我国上市。
神经节苷脂原研药价格折合人民币200—300元/针,我国批准仿制后,仿制药大约60—100元/针。用于中风等中枢神经系统修复,大约需要6个月一个疗程,仿制药物约5000元/疗程。与欧美跨国药企的原研药,动不动数万元、几十万元起步的价格,神经节苷脂已经算“厚道”了。
神经节苷脂凭借其临床明确的作用、相对较低的价格,近几年在我国一些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老年科、儿科、肿瘤科等应用较多。2017年,该药位居国内神经系统用药量第一位,很多中风病人修复受损神经,用的就是这个药。
不过,2017年进口的神经节苷脂因被发现生产工艺和注册工艺不一致,判定为“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风险”,国家药监部门公告暂停进口、销售和使用。
与此同时,国内仿制神经节苷脂的厂家,也被国家药监部门要求修订说明书,并列入国内“重点监控辅助用药”名单,意思是该药在国内生产、使用被戴上“紧箍咒”。
而且,神经节苷脂在我国临床使用期间,存在可能引发全身瘫痪的风险,引起药监部门重点关注。但从2017年至今,国内一些医院仍在使用这个药,而且宣传为“中风后遗症康复神药”、“促进神经修复万能药”、“普通老百姓也用得起治得起”等,这是不合适和不严谨的。
概括起来说,神经节苷脂确实有一定的修复神经作用,但在临床使用上确实存在一些高风险情形,国家将其纳入重点监控药物名单,中风患者在选用时,要根据自身实际,切不可盲目跟风。
换个角度也很好理解:如果神经节苷脂效果确实足够优秀,安全系数高,它早就可以获得“全球通行证”了,但实际上至今只在包括我国在内的3个国家使用,药物效果和安全性未获得广泛认可。
既然“一针能修复中风受损神经”的神经节苷脂,并非口口相传的那么好,需要慎重选择,那么现阶段有哪些药物是真实有效的?医生从2个方面分析:
1、中风后神经损伤的修复,宜早不宜迟。临床上发现,神经损伤超过一定时间,比如半年、一年后,神经支配的功能退化和崩解后,就没有修复价值了。
这就好像是电器的线路断了,重新接上后电器还可以用,但时间过久电器放坏了,后面再连接电线也没啥用了。
2、目前修复神经损伤的主要手段,包括高压氧、营养神经的中西类药物、物理刺激等。在药物上,既有甲钴胺、依帕司他、硫辛酸等辅助药物,也有丁苯酞、长春西汀、胞磷胆碱等新药,但需要对症治疗。
神经药物的作用,是辅助性的,目的是为神经系统自我修复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扫清障碍,起到助推作用。
总之,打一针能修复中风受损神经,目前看来临床上获益可能性不大,效果参差不齐,安全系数不够保险,未来不排除有更好的药物出现,让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