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无可禁,查无可查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0-27 12:38:30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天灾不断)

李青山是个农民,明时,本朝山东地区有很多农民,李青山在这个群体中很普通,没有什么特殊的。

李青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但是到他这一代,他已经不种地了。

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河南大旱,然后是山东大旱。

日炙沙碛,云藏龙脉,天地间一片焦黄之色,湖,干涸了,溪,断流了,无论是道路还是农田,都龟裂出巨大的纹路。

干旱过后,紧接着就是蝗灾。

天穹之下,烈日炎炎,大地似岩浆般滚烫,忽有黑云压境,但却并不是下雨了,而是蝗虫遮天蔽日的袭来。

虫群所至,可以说是飞到哪里吃到哪里,原本就欠收的庄稼,更是被吃的一点也不剩,一年的辛劳,到此刻彻底化为乌有。

当时的农业环境下,实在是不适合种地,所以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李青山选择了改行,做了一名屠户。

做屠户,日子也不好过,那年头不仅自然环境不好,卫生环境更差,瘟疫流行,人是成片成片的死,可以说是饿殍遍野,横尸遍地,您想想人都死差不多了,那家畜必然也不能幸免,什么鸡鸭鹅狗猪啊,那基本上就都死光了,所以李青山做屠户,他也是很久都不开张。

李青山这个人呢,心地还是很不错的,和大多数小说中的男主角一样,李景山性格任侠,好打抱不平,虽然自己过得也不怎么样,但是他只要是有能力,能帮得上忙的,他都愿意伸伸手。

说有一天吧,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帮饥民,这帮饥民啊,是老的老来,小的小,看样子好几天都没吃上一口饭了,那是饿坏了,再没粮食吃,纯纯就是等死。

其实,饥民们不是没钱,他们总归是有一些钱的,大鱼大肉买不起,买个口粮还是够的,可是当时世风日下,可恶的奸商大量囤积粮食,他们搞垄断,哄抬物价,手里明明攥着能救命的米面,却一粒也不往出卖,正是应了那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青山 形象)

这种情况,李青山实在是看不过去,于是他就替这帮饥民跟囤积粮食的奸商去理论。

奸商根本不拿李青山当盘菜,言语之间对李青山是多有讥讽嘲笑,李青山血气方刚,受不了这个气,两方争执起来,李青山一失手,竟然把一个账房先生给打死了。

这回好了,忙没帮成,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这样的一个意外,彻底改变了李青山的命运。

这自古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李青山没有失手杀掉这个账房先生,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本分的农民,成为一个老实的屠户,也许他会娶妻,生子,最后一家饿死。

但是现在他正当壮年之际,他杀人了,那官府肯定要缉拿他,这俗话说,乱世需用重典,平时他这种激情杀人,过失杀人也许还死不了,可现在只要是落到了官府手里,没别的,就是个领盒饭。

都是爹生娘养的骨肉,谁想死?谁都不想死,李青山也不想死,所以他权衡再三,选择了造反起义。

其实,李青山有他起义的必然性。

这位老兄乐于助人,志向远大,绝非平庸泛泛之辈,如果一定要死,是被官府送上刑场千刀万剐的凌迟,还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儿?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梁山 风景)

很显然,李青山必然会选择后者。

所以,杀人之后,他没有犹豫,立刻在寿张(原山东聊城下)举事起义,和朝廷就算是干上了。

因为这个李青山吧,他平时就喜欢帮助人,自己过得再不济,也要扶危济困,他在十里八乡的名声很好,威望甚众,因此他举事起义之后,很快就吸纳了好几千人来投奔他。

屡试不中的落第秀才王邻臣成了他的军师,江湖上的杂耍艺人艾双双成了他的元帅,大家都是生活中的失意人,是社会底层,是活不下去的农民,是无法生存的百姓,机缘巧合下被李青山召集到了一起,走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

您别说,这李青山还真是这块料子,他积极训练军队,制定规章制度,整顿军容军纪,严格约束部众,麾下很快从几千人发展到了三万人。

反正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就是这李青山的军队啊,很有纪律性,也很有战斗力,不是那种临时拉起来的菜刀队,不是散兵游勇,所以他们以寿张为散射点,可以说是肆虐齐鲁大地,一举攻陷了山东地区的不少州府城池。

作者还专门考证了一下,这个李青山,他起义的活动范围,大概是在山东的沂州,兖州,东昌,徐州,您看,这些地点相互串联起来,基本上就是在京杭大运河的沿线附近。

这么一来的话,李青山和其它的农民起义军就有了截然不同优势,他不仅可以在陆地上攻陷城池,补充给养,他还可以在水路上截断漕运,但凡是在李青山的所控制的水路上,无论官船民船,都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这个时候所谓漕运,也就是水路上过的船只,大多数运的都是粮食,所以一船粮食过去,李青山总要留下十分之三。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钱自然是很重要,但是在当时来说,粮食往往比钱还重要,因为那年头有时候你有钱,你也买不到粮食。

农民起义军最缺的是什么,他们不缺人手,不缺兵马,他们最缺的就是给养,而李青山则通过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完美打通了他的后勤渠道。

李青山发展如火如荼之时,一个叫做周延儒的人,正好路过李青山起义的地方。

(古代大臣 形象)

这个周延儒啊,是明朝大臣,此前他生活在宜兴老家,这趟是被崇祯皇帝朱由检重新启用,要回大明京师去担任内阁首辅。

周延儒的回京路线,是从宜兴走水路上京师,而中途,就正好路过李青山这一块。

李青山是在寿张起事,但是他发展壮大的地方,正是山东的水泊梁山,也就是《水浒传》里梁山好汉起义之地。

巧合,纯属巧合。

但是更巧的是,当年的宋江一心想要被招安,今日已经发展壮大,实力已经和张献忠李自成差不多的李青山,也动了被招安的念头。

具体什么原因,那不得而知,就如宋江非要被招安,也绝不是他想要个编制那个简单,反正周延儒路过山东的时候,李青山表示出了相当之大的诚意,让周延儒替自己和朝廷通通气,能招安了那是最好。

能以和平的方式平定起义,似乎对谁都是利好的,所以周延儒是满口答应,说小李你放心吧,这事儿我肯定给你好好办,可结果周延儒回到京师之后,他的想法就变了。

崇祯一朝的内阁首辅,那不是好当的,崇祯这个人吧,性格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不得不重用文臣,因为明末时局复杂,事情太多,不可能皇帝一个人都办了,他必须任用一些得力的帮手,但是另外一方面,崇祯又憎恶文臣,皇帝认为文臣们普遍自私自利,不肯为朝廷献全力,而总是在其职不谋其政,反而过度谋求个人利益,所以就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皇帝表面越是重用的文臣,皇帝内心就越是怀疑,而且皇帝对于臣下的要求是很高的,稍不满意,说撵走就撵走,说杀掉就杀掉,周延儒回京做这个内阁首辅,他急需一些功劳来证明自己,来取得皇帝的信任,因此李青山就变成了他用来邀功的牺牲品。

李青山在拜见周延儒的时候,他曾经明确表示过,说自己啸聚百姓,起义攻城,行为是为了守卫土地,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

李青山还说,希望周延儒回到朝廷之后,替自己多说好话,让皇帝赦免自己的罪过,自己愿意主动担当起保卫朝廷,捍卫大明政权的责任,李青山还期待自己可以成为天子的左膀右臂。

这些话,无论真假,周延儒是全不在意,他对崇祯皇帝说的是,利用李青山想要被朝廷招安的心理,朝廷可以想个办法,诱捕李青山等众,然后把他聚而歼之。

(崇祯皇帝 形象)

所以,这次招安没有后续,朝廷最终还是派兵把李青山等人剿灭了。

这个在明末历史上并不特别为人知晓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在起义的最后阶段,举兵攻陷了张秋,东平,东阿等等城池,还诛杀了不少山东的地方官,差点把兖州也给拿了下来,不过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事败。

但是,作为当时山东地区规模最为庞大,组织最为严密的农民武装斗争,这场起义不可避免给了崇祯皇帝很大的触动。

这起义的地点是在梁山,起义的形式有点熟悉,甚至李青山本人都和宋江一样想要被招安,说李青山没读过《水浒传》,没被《水浒传》影响过,皇帝是不信的。

所以皇帝决定,禁止《水浒传》在民间流通阅读,现存本则全部焚毁。

当然这个命令的执行成果基本等于无,因为当时明朝已经很难控制全国大部,何况两年之后,明朝即宣告灭亡。

只是,从这个命令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一向被认为是复杂难测,心思难猜的末代皇帝单纯的一面,他竟然幼稚的以为,天下间的农民们会起义,是因为他们读了《水浒传》,被《水浒传》给影响了...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

《明清内阁大库史料合编》

4 阅读: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