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60毫米迫击炮的浮沉

阿隆过去 2024-02-10 22:22:37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3.23.007

在2023年全军各部队新春开训的新闻报道中,西部战区陆军部队公开了新式超轻型60毫米迫击炮训练的画面,令这种曾两度撤装的炮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视野中。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该炮种在我军中的地位几度浮沉呢?

曲射支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赫然发现在步兵连一级,没有伴随曲射火力可与侵华日军相抗衡。当时,日军每个步兵中队下辖3个步兵小队。每个步兵小队辖2个步枪分队、1个轻机枪分队和1个掷弹筒分队。其中,掷弹筒分队配备2具掷弹筒,2人制的掷弹筒组通常携带18枚弹药。在极端情况下,携弹量还可翻番。

掷弹筒是日本军方为弥补中口径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而研发的一种采用类似于迫击炮原理的轻型伴随曲射火器。它与迫击炮的主要区别,在于掷弹筒的发射药是装在弹丸底部,击发后弹丸底部多个泄气孔将发射药燃气冲入弹筒,推动弹丸发射,主要靠调节杆改变膛压来控制射程远近。而迫击炮则是在炮弹尾部中心处安装底火,底火周围缠有几个发射药包。炮弹入炮膛后底火与击针相撞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燃气推动炮弹飞离炮管,主要靠增减发射药包及改变炮身俯仰角度来控制射程。

侵华日军装备的掷弹筒有大正十年式及八九式两种型号。前者口径50毫米,全重2.6千克,射程65~175米。配用的91式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全长125毫米,弹体直径49.5毫米,全弹质量520克,内装60克TNT,弹体外有纵横刻槽,配用延期时间7~8秒的10年式延时引信,杀伤半径7~10米。后者是前者的改进型,在全重仅增加0.1千克的情况下,发射91式榴弹时最大射程增至670米。八九式掷弹筒不仅可以兼容发射91式榴弹,而且配有TNT装药增至140克的89式榴弹。

在训练有素的侵华日军老兵手中,掷弹筒是摧毁中国军队机枪火力点的利器,其战场命中率可达90%以上。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缺乏同类装备的中国抗日军民为此曾吃过大亏。痛定思痛,无论是大后方的国民政府兵工厂,还是敌后根据地的土作坊,都曾仿制过八九式掷弹筒。但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哪怕是条件相对优越得多的国民政府兵工厂,仿制出的民国27年式掷弹筒最大射程仅250米,远不及其仿制原型。至于敌后根据地仿制的掷弹筒,主要解决最低限度的有无问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寻求在中国战场尽可能多地拖住日本陆军主力,以减轻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加大了对华军援力度。在诸多援华装备中,包括数量可观、主要装备于步兵连的M2型60毫米迫击炮。该炮由炮身、炮架、座钣、瞄具组成,炮架为两脚架,方形座钣,滑膛,炮口装填,撞击发射。炮身长730毫米,全炮重19.07千克,方向射界14度,高低射界40~85度,最小射程91米,最大射程1840米,最高射速30发/分。

鉴于轻机枪有效射程一般为500~800米,重机枪有效射程能到1000米左右,日军掷弹筒手必须在机枪火力威胁下作较长距离运动,才有可能摧毁机枪阵地。而M2型60毫米迫击炮因为火力覆盖范围远超轻重机枪有效射程,因此可以在敌机枪火力威胁不到的地方从容架炮轰击,炮手的安全性有保障。

从弹种看,M2型60毫米迫击炮配有M49A2高爆弹、M302白磷弹、M83照明弹和M69教练弹,远较掷弹筒丰富,能执行更加多样化的作战支援任务。从威力看,掷弹筒发射的榴弹重量与当时的手榴弹差不多,杀伤有生力量尚可,但遇到稍微有些防护力的工事,便无能为力了。而60毫米迫击炮弹的重量在1.5千克左右,能对付轻防护工事。

从射击精度看,掷弹筒没有脚架支撑,也没有方向机和高低机,命中与否全凭射手经验与手感,射手需要耗用大量弹药进行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而其配用的榴弹延时引信延时过长,在中近距离上射击时即便能准确命中目标,榴弹落地后通常会滚动一段距离再爆炸,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其命中精度。反观炮弹配用瞬发引信,落地即炸的60毫米迫击炮,有脚架、方向机、高低机和射表,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士兵只要经过3个月的训练就能确保操炮时达到足够的射击精度。

从射速看,滑膛的60毫米迫击炮也明显超过线膛的掷弹筒。虽然M2型60毫米迫击炮全炮重远超掷弹筒,其3人制炮组所能携行的炮弹数量也少于日军2人制掷弹筒组,但就总体而言,它完全可以压制日军掷弹筒,故此极受中国军队欢迎。从1942年初至1944年末,美国总计援助中国2492门60毫米迫击炮。同一时期国民政府兵工厂也仿制了3300门民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到1945年,中国14个美械军每个步兵连都拥有6门60毫米迫击炮。除此之外,一些半美械军步兵连中的60毫米迫击炮虽然装备数量没有这么多,但也足以压制日军步兵中队的6具掷弹筒了。

山地利器

得不到外援的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大部分靠缴获,少部分靠自制。在解放战争中,我军从国民党军手中缴到60毫米迫击炮后,认为其性能更适合我军战术,因此颇受指战员们喜爱。1947年初,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在统一番号的同时也发布了部队编制表。由于当时缴获的60毫米迫击炮数量还不多,华东兵工也无力自制该炮,因此华野将60毫米迫击炮定为营级曲射支援火器,规定每个步兵营配备3门。此后华野连打胜仗,缴获的60毫米迫击炮数量越来越多,这才逐渐将该炮下放到步兵连。

当时各解放区中,只有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具备自制60毫米迫击炮的能力。东北军区军工部以哈尔滨车辆厂为核心,将十余家私营铁工厂组织起来,克服原料短缺及技术上的困难,从1947年初至1948年末共生产了2328门60毫米迫击炮,以及20.5万余发配套炮弹。这些炮虽无制式型号编号,但制造精良,与美制M2型60毫米迫击炮性能一致,可互换零件。而同一时期东北仅生产了256具掷弹筒。由此足见掷弹筒在我军步兵连中的地位正迅速被60毫米迫击炮所取代。

全国解放后,我军制订的首个全军统一的编制表中,规定每个步兵连编有3个步兵排和1个炮排。炮排下辖3个炮班,每个炮班编制10人,配备1门60毫米迫击炮。3个炮班既可作为一个小炮群集中使用,也可分别用于支援3个步兵排作战。每个炮班携弹36~40发,还可由全连指战员帮忙携带额外的炮弹。

1950年10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在此之前,东北军区为志愿军第13兵团4个军补充了179门60毫米迫击炮。因此首批赴朝参战的志愿军不仅每个步兵连都按编制配齐了3门60毫米迫击炮,而且连警卫连、侦察连也配备了这种炮。这是因为我军的警卫/侦察分队本质上是精锐步兵,需要具备独立歼灭美军1个排的能力。而美军步兵连的武器排,不仅配有3门60毫米迫击炮,还配备3具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和3门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综合我军后勤保障及技术保障能力看,在连一级配备3门60毫米迫击炮才能确保拥有最低限度的曲射支援火力。

实战证明,60毫米迫击炮在朝鲜山地作战环境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侵朝美军掌握了绝对制空权,志愿军身管火炮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编制在步兵连中的60毫米迫击炮每每成为运动战阶段前线部队仅有的曲射支援火器。因此炮手们往往会采取增加附加药包、加大射速等非常规措施,打出超出60毫米迫击炮产品说明书的极限性能。侵朝美军也在战斗总结中认为:志愿军的60毫米迫击炮手很擅长控制火力,即便炮弹很少也能精确击中美军重要目标。

如此超负荷使用,加之其发射阵地位于被美军空地火力严密控制的前沿,因此志愿军60毫米迫击炮的损失颇为惊人。据统计,在运动战阶段,志愿军该炮种的平均每月损耗率高达19.2%。鉴于战场缴获不足以补齐如此之大的装备缺口,国内一方面收集库存运往朝鲜战场,另一方面加紧组织60毫米迫击炮及其配套弹药的生产。

运动战阶段第五次战役发起前夕,虽说新入朝的志愿军第3、第19、第20兵团已改装苏械,但步兵连仍编有60毫米迫击炮排。仅志愿军第20、第26、第27、第39、第40、第63、第64、第65军,就拥有1895门60毫米迫击炮。至1951年9月,志愿军全军已拥有3333门60毫米迫击炮。不过,在当年10月粉碎美军“秋季攻势”的战斗中,志愿军仅一线7个参战军就损失了248门60毫米迫击炮。其中,第67军在19天的阻击战中,损失了64%的60毫米迫击炮。不过,依靠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援,志愿军装备的该型火炮在1951年底增至4552门。从1952年6月至1953年6月,国内又为志愿军补充了1392门60毫米迫击炮。据统计,在为期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共损失60毫米迫击炮1841门。

在弹药消耗方面,仅1951年2月20日,国内就向志愿军一次性调拨了35万发60毫米迫击炮弹,并按该炮种每门炮1次战役消耗400发炮弹的标准来为前线筹集配套弹药。1952年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第45师虽然战前储备了11个基数的60毫米迫击炮弹(每个基数30发),但该弹种每日最高消耗1.84个基数。由此足见该炮在朝鲜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统一制式

抗美援朝战争大大加速了我军苏械化进程。不过,苏军自1943年起,就逐步撤编了步兵连装备的M1938式50毫米迫击炮,连以下分队不再拥有自己的曲射火力。对此,我军内部曾一度有不同看法,但保留60毫米迫击炮的意见最终成为主流。因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表明,这种级别的迫击炮轻便灵活,能为一线连队及时提供火力支援。如果为其配备迫榴弹,其威力超过75毫米山炮炮弹,最适宜在阵地防御时打密集队形冲锋的敌人。而营属82毫米迫击炮重量太大,就算加强到连里也很难伴随步兵冲击,且1个步兵最多只能帮忙携带2枚82毫米迫击炮弹。在我军机械化水平严重不足的情况下,82毫米迫击炮的战场火力持续性低于60毫米迫击炮。

不过,当时全军装备的民31式、M2型60毫米迫击炮皆是战场缴获品,经过长期使用老化严重。一些炮为避免将炮架震断,甚至不敢用最大装药射击。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仿制的60毫米迫击炮也一直未设计定型,因此急需一款替代品统一全军制式。国产63式60毫米迫击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作为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迫击炮,63式在设计时参考了民31式和M2型的一些特点,而且根据军队提出的要求,重点突出了一个“轻”字。该炮在不含瞄准镜时,全炮重12.5千克,仅为民31式的69.4%,M2型的59.4%。其中,炮身重4.5千克,炮架重4.6千克,座钣重3.4千克。该炮炮身长0.618米,带握把的炮管长0.55米,最高膛压25.5兆帕,最大射程1429米,最小射程70米,高低射界40~80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2度,最高射速30~35发/分,距离公算偏差为1/70,方向公算偏差1/180,其配用的光学瞄准镜重0.3千克,榴弹重1.33千克。

和民31式相比,63式提高了身管材料的强度,增加了炮箍滑套长度,加大了缓冲机工作行程,基本消除了炮管因使用磨损而产生晃动的缺陷,弹着密集度明显优于民31式。和M2型相比,63式除最大射程有所不及外,其他方面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该炮投产后,不仅装备我军,而且大量援助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其性能深受越南军民好评。不过,我军在使用过程中,却认为63式在最大射程、射击密集度、射击稳定性和机动性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于是,军工部门研发出了国产第二代60毫米迫击炮,后被命名为63-1式。

和63式相比,63-1式主要改进之处有:提高身管材料强度,减轻炮身重量;增加炮箍滑套长度,提高射击精度;加大缓冲机工作行程,降低后坐力;方向机和高低机增加间隙自动调整机构;炮架与炮身联接处增加尼龙套管,进一步降低炮管晃动;座钣不仅面积增大,而且还改进了结构,调整了火炮重心位置,减少了座钣下沉量并改善了下沉均匀性;新研制的60毫米长弹相当于1枚拉长版的迫击炮弹,弹体上的定心部用于密闭火药燃气,定心部前端的弹体内填满炸药,威力远超82毫米迫击炮弹。而新研制的60毫米炮榴弹则在长弹基础上增加1个弹径120毫米的椭圆形炸药室,威力胜过120毫米迫击炮弹。其配用的引信有“迫”1甲式和“迫”3式这两种。当配用“迫”3式引信时,拔掉保险帽还可充当手榴弹使用;瞄准镜与炮架之间改为插轴销闩联接,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联接更牢固;新研发的瞄准镜结构与62式82毫米迫击炮瞄准镜基本相同,但尺寸减少,放大倍率为2,视场10度30分。

同样是不含瞄准镜的情况下,63-1式的全炮重较63式降低了1千克,为11.5千克。其中炮身重3.8千克,炮架重4.3千克,座钣重3.4千克。其最大射程增至1550米,最小射程也相应增至95米。距离公算偏差提高到1/100,方向公算偏差1/200。

63-1重量轻巧、操作简便、易懂易学,而且炮管上还带有握把,有利于实施我军推崇的单兵扶筒简便射击,指战员们对它非常满意。由于63式装备时间较短,和63-1外观差异很小,因此许多指战员习惯将63-1式称作63式。但实际上它俩可以算是两代产品。

重新上岗

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苏两军在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的珍宝岛爆发了小规模边界冲突,随后又在新疆铁列克提打了一仗。从此,苏军从我军的学习对象变成了作战对象。针对苏军作战极度依赖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特点,中央军委在1969年12月召开的全军战备工作会议上,正式就军事训练提出了“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的要求。1972年6月,总参谋部再次向全军提出要充分重视以打坦克为主的“三打”训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60毫米迫击炮从我军步兵连中撤编,让位于部队更加急需的反坦克火箭筒。但是如此一来,我军步兵连建制内就没有曲射支援火器了,战时势必更加依赖上级火力支援,这在很多情况下容易误事。

1979年年初,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已经箭在弦上。考虑到越南北部我军预定作战区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山高坡陡、沟深谷狭、林深草密,荆藤交织,大口径火炮和步机枪的射击死角较多,再加上山岳丛林地作战多为近战,步兵非常需要曲射性能好且便于携带的随伴火炮。于是我军参战部队战前紧急撤编了步兵连属火器排中的1个40火箭筒班,增编了1个60迫击炮班,配备2门从仓库中重新启封的63-1式。每门60毫米迫击炮编制4人,携行20发炮弹。此外,步兵也时常帮炮兵携行60毫米迫击炮弹。在为期近1个月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我参战部队共消耗60毫米迫击炮弹9.43万发。在团以下炮弹消耗量中仅次于82毫米迫击炮弹位居第二。60毫米迫击炮作为步兵连建制内的曲射支援火力,在步兵分队攻防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后的“两山轮战”期间,63-1式60毫米迫击炮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对阵地要求低,在堑壕内、掩蔽部进出口等处随时可发射,故而成为固守阵地前沿指战员们可资信赖的“战友”,被称作“猫耳洞中的手炮”,其作用无可替代。不过,在南疆那种“望山跑死马”的战场环境下,指战员们认为63-1型60毫米迫击炮1550米的最大射程偏小,难以压制越军有效射程在1800~2000米的12.7毫米及14.5毫米大口径机枪,所以我国军工部门于80年代末期定型了PP89型60毫米迫击炮。

这款我军二代半60毫米迫击炮构造与63-1大体相仿,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炮管较后者长了280毫米,全炮重量增至14.3千克,但最大射程提升至2672米。该炮在仅增重2.8千克的情况下,射程较63-1提高了72.4%,而且勤务性能也有所改善,故而颇受指战员欢迎。不过,军工部门并未因此而满足,他们再接再厉,在短短数年后又推出了全新设计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第三代PP93型60毫米迫击炮。

世界领先

PP93型60毫米迫击炮由炮身、炮架、座钣、瞄准镜、附件等组成。与以往各型60毫米迫击炮相比,该炮在结构设计及材料应用方面有不少突破,因而性能突飞猛进。

PP93型身管长达1.35米,采用轻型合金钢材料制成,不仅减轻了重量,还提高了使用寿命。为便于装填炮弹,身管口部设有内锥形面。身管外部有一条纵向白色标线,供检查规正瞄准镜零线和概率瞄准时使用。炮尾球部(炮杵)铣有两个对称的平面,使球部能够进入座钣中心的半球形旋转套内,以使炮尾与座钣相结合,并且球部可在座钣旋转套内灵活旋转,便于炮手操作迫击炮。

PP93型首度采用的“套箍式”缓冲机由套筒、缓冲簧、前后定位环、卡环、螺盖等组成,用以减小炮弹发射时炮身后坐和复进过程中对炮架的冲击。射击时,炮身后坐,后定位环相对炮身滑动,前定位环随炮身共同后坐,压缩缓冲簧,以保证炮身平稳后坐。炮身复进时,前定位环相对炮身滑动,而后定位环相对套筒滑动,缓冲簧被压缩,以抵消炮身复进时的冲击,使炮身复进平稳。缓冲机套筒外部设有安装炮箍的上、下两个箍槽,通常使用下箍槽安装炮箍。在特殊地形条件下,为保证炮身的稳定,可使用上箍槽安装炮箍。这种“套箍式”缓冲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大大减小了缓冲机的体积,使迫击炮更容易携带。缓冲机外表面还印制有简易射表。

PP93型的炮架由方向机、高低机、炮箍、水平微调机、架腿等组成。高低机的手柄转轮背面设有配重块,配重块与手柄对称设置,可使转轮转到任何位置都可停止,克服了由于手柄处于不同位置时其质心变化引起的“空回”现象,避免了高低定位不稳的情况发生。水平微调机采用螺套、螺杆结构,用于调整倾斜水准气泡精确居中,使炮身处于归正状态,同时又是连接高低机与架腿的连杆。操作时,转动螺套,两端螺杆接头同时伸长或缩短,从而改变连杆的长度,推动高低机转动,达到精确归正的作用。这种设计新颖独特,一改以往迫击炮水平微调机在架腿上的上下结构为横向结构,从而增大了迫击炮的精确调整幅度,同时也使炮架更加坚固。另外,将水平微调机从左架腿转移到右架腿,高低机手柄设在外侧,便于一炮手(瞄准手)和二炮手快速协同操作,提高了瞄准速度。

PP93型的座钣由主钣、驻臼、三条V形板筋焊接件、旋转套等组成。主钣边缘采用上翻边结构,并设有三个透气孔,减轻重量的同时改善了射击的稳定性。座钣下面的三条V形板筋,射击时便于嵌入土内,使座钣与地面接触稳固。使用小号装药射击时,可不设置座钣坑,直接利用炮身实施360度圆周射击,极大加快了火力反应速度。此外,该座钣在任何土质中均便于拔出,而且只带少量泥土或不带泥土。

PP93型配用的弹种空前丰富,计有杀伤榴弹、钢珠杀伤榴弹、燃烧榴弹、钢珠杀伤燃烧弹、发烟弹、照明弹等。其外形均呈枣核型,弹体由球墨铸铁或锻钢制成,弹体预制有破片槽或装有杀伤钢珠,内装梯恩梯或黑索金/梯恩梯混合炸药(B炸药)装药。其中,杀伤榴弹重2.18千克,密集杀伤半径不少于17.8米。钢珠杀伤燃烧弹杀伤半径不小于20米,纵火半径不小于12米。其配用的改进型引信解除安全保险的时间由炮弹飞行速度决定,安全保险距离为60~120米,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PP93型全炮重22.4千克,高低射界45~85度,方向射界360度,射速20发/分,最大射程5564米,最小射程102米。在炮重仅比PP89增加56%(8.1千克)的情况下,最大射程增加了108%,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甚至比大多数型号的82毫米、100毫米迫击炮射程还远,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PP89和PP93并非替代关系。相对轻巧的PP89仍装备在步兵连一级,而射程空前提高且炮重也水涨船高的PP93则在空降兵、山地步兵、快速反应部队等轻装部队中装备在营属机炮连,取代了82毫米迫击炮。这是因为上述兵种后勤支援能力不足,而技术上与PP89一脉相承的PP87型82毫米迫击炮全炮重(不含瞄准镜)39.7千克,为PP89型的1.77倍,但最大射程仅比PP89型远了136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说PP87型配用的榴弹重4.2千克,为PP89型配用榴弹重量的1.93倍,威力要大得多,但如果用后者取代前者,仅火炮减轻的重量就可多携行8发炮弹。如果按炮班携行能力来计算,用PP89型取代PP87型后,炮班携行炮弹数量可以翻番。这对于携行能力有限且战场补给不易的轻步兵部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此这些部队在那个年代营级曲射支援火炮的威力和火力持续性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选择PP89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地位尴尬

不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军装备发展、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上述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

在步兵连一级,PP89型作为唯一曲射支援火器的垄断地位被打破。重量仅有0.8千克,射程却达400米的LG1-1型35毫米枪挂榴弹发射器,使用非常灵活,且不占编制。QLZ87型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有轻、重两种状态,重量分别为12千克和20千克。虽然其最大射程仅有1750米,远低于PP89式60毫米迫击炮,但前者可以曲直两用,有效摧毁600米内的轻型装甲目标。最重要的是每挺QLZ87仅编制3人,占用人力资源少于60毫米迫击炮,而且开火快,瞬时火力猛烈,这对战场上抢占先机至关重要。后来出现的QLZ04型35毫米自动发射器虽然重量增至24千克,但其射击稳定性、操作便利性和火力持续性明显优于QLZ87。因此上述三款支援武器相继装备部队后,PP89型60毫米迫击炮迅速被边缘化,成为一些部队理论上的步兵连选装武器,平时由团/旅军械库统一保管,每年定期由团/旅组织各连部分干部战士进行集训,战时再视具体情况决定步兵连是否需要装备此炮。但在大多数步兵连中,60迫击炮已事实上撤编。

PP93型的境遇与PP89型差不多。随着我军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的迅速提升,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的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其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在本轮军改初期,中型合成营下属的火力连装备了9门PLL05型120毫米迫榴炮、3辆高机动防空车(搭载单兵防空导弹发射小组)、3辆弹药补给车和1辆指挥车。PP93式60毫米迫击炮各方面性能均无法望PLL05型120毫米迫榴炮的项背。唯一的系统重量优势在机械化载具面前也荡然无存。

在山地快反部队、轻型机械化部队、空降兵的营级单位,以“东风猛士”越野车为载具、最大射程6000米左右、爆发射速160发/分,且编制仅为3~4人的PCP001型82毫米车载速射迫击炮成了营属火力连的“当家花旦”。其能快速进出战场、快速转移火力、既能曲射又能直射、火力投送能力惊人等的优势是PP93型60毫米迫击炮无法比拟的。

综上所述,在新世纪的前20年时间里,60毫米迫击炮在我军中的地位急剧衰落。

凤凰涅槃

不过,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备战的深入以及总结近期世界上发生的几场局部冲突的经验教训,我军发现在步兵连一级,枪挂榴弹发射器和自动榴弹发射器打击精度并不能满足一些特定作战环境下的战场需求,只能通过校射不断修正射击诸元才有可能摧毁目标。这在携弹量一定的情况下会降低一次战斗中所能有效摧毁目标的数量。而已成为步兵连选装武器的“红箭”12型单兵/班组便携式红外热成像/图像制导反坦克导弹虽说有一定的俯冲攻击能力,但俯冲角只有20~30度,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攻击位于山坡反斜面或隐蔽物后方的目标。近两年异军突起的单兵便携式侦察/攻击无人机及小型巡飞弹虽能解决曲射无死角投送火力的问题,但如果不将其与现有武器相整合,则会占用编制,并令步兵连一级组织架构及武器编制更趋复杂化,这对全面提高步兵连战斗力来说未必是好事。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国军工部门才研发了新一代超轻型60毫米迫击炮及其配套弹种。综合公开信息,这种迫击炮身管长度与PP89相仿,为900毫米左右,估计发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应在3000米左右。其炮管、脚架和小直径座钣用钛合金材料制成。提把用复合材料制造,上面集成了小型象限仪和气泡水准仪,能在无炮架的情况下实施单人简便射击。发射扳机位于提把底部,由射手操控,因此既可放倒炮射实施装填,以极大降低火线高度,避免暴露目标招来敌火力打击,也可装填完毕后由炮手拎着带弹的炮管实施战场短距离机动,发现目标后一手紧握握把控制方向,另一只手按下扳机完成击发,这种发射方式更加精准和简便。其配用的新型激光全息衍射式瞄准镜内置了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直瞄和间瞄两用,可用于3.5千米距离内快速简便射击。

此外,新一代超轻型60毫米迫击炮配备了数字化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与数字地图、激光测距仪和测地设备交联的火控计算机等,并配有小型手持式气象仪,能与上级指挥控制系统联网,自动接收来目标的信息,自行进行火控解算。此外,炮组还配备数字电台终端。

为新一代超轻型60毫米迫击炮配套的炮弹不仅配有多功能全保险电子引信,能方便地选择触发和空爆模式,而且还可以选装PGK修正引信套件。这种特殊的引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二维修正技术,在微型脉冲火箭的助力下,采用民用码时远距离圆概率误差可控制在5米以内,采用军码则能将圆概率误差控制在1米左右,从而令迫击炮这种传统的面压制火器变身为精确制导装备。

从上述设计特点看,新一代超轻型60毫米迫击炮系统的信息化程度很高,造价也不可避免地水涨船高。其大量采用价格不菲的钛合金及复合材料的目的,是在配套的火控和信息化设备增加了系统重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其对步兵分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配套的PGK修正弹药价格明显高于普通榴弹,但其实现高精度的技术途径是现有各种精确制导技术中最为廉价、对系统支持度要求最低的一种。付出经济代价换来的高射击精度,能大幅度降低摧毁目标所需的弹药数量,并将附带损伤降至最低限度。由此一来,不仅步兵分队在携行弹药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所能摧毁的目标数量及火力持续性均大幅增加,而且在一些诸如城市巷战之类需要尽可能避免误伤的战场环境下,其所具备的精确打击能力可令指战员们打消顾忌,放开手脚。

非但如此,从珠海航展所体现出的发展趋势来看,不排除未来我军为新一代超轻型60毫米迫击炮增配小型巡飞弹的可能性。果真如此的话,该炮的功能及适用范围又将会得到极大拓展。目前,新一代超轻型60毫米迫击炮系统配备在西部战区山地步兵连中。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战区以及有需求的空降兵和快速反应部队,也会考虑在连级分队装备此炮。这个在我军装备史上几度浮沉的炮种,有望迎来“又一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