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本田合并!到底是强强联合,还是抱团取暖?

车域无疆同友讲 2024-12-27 10:56:44

在中国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之下,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主打经济、耐用、省油的日系车了,尤其是“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在如此态势之下,家大业大的丰田,选择了与国内的新能源供应链展开全面合作进行自救。而本田和日产,则选择了进行联手。

近日,日产与本田宣布正式开启了合并谈判,计划将通过合资的控股公司,将两个品牌所属的公司变成新的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以此完成合并。与此同时,作为日产汽车子公司,三菱汽车也有并入的可能性。

合并一旦完成,新集团就将超越斯特兰蒂斯集团,成为仅次于丰田、大众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整体销量规模达到800万辆以上。这一番动作,真的是如同外界很多人看的那样,是“强强联合”吗?

“强强联合”,还是“抱团取暖”?

事实上,合并的这两家巨头,如今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

光是日产,自身就身处重大的财务危机之中。根据日产官方的财报显示,2024上半财年(2024年3月-2024年9月),日产的营业收入为5.98万亿日元,同比下滑1.3%;净利润更是仅有192.23亿日元,下滑同比幅度更是高达93.5%。这与其在中国市场高达5.4%的销量降幅不无关系。

另一方的本田,也处于自身难保的状态。根据本田自身的财报,2024上半财年,本田汽车营收为10.7976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2.4%;但是税前利润只有7419亿日元,同比下降了15.6%;另外营业利润率从同期的7.2%降至6.9%。虽然本田在日本和美国的销量均有所增长,但是在中国市场,本田同样也遭遇了大幅度的销量下滑。

可以说,两者的颓势,都是因为在中国不敌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所导致的。因此从背景来看,两家的合并,更像是一次共同迎击中国竞争对手的抱团取暖。甚至,因为日产的处境更加艰难,本田在此次合并中,充当了类似“白衣骑士”的角色。

双方联手,能度过危机吗?

双方合并能够带来的好处,还是很显而易见的,譬如在采购方面,双方可以共用供应链,并且有了更大的销量作为基础,也能进一步压低采购的单价;在研发方面,双方能够共用技术平台,同时实现研发资源的整合;在销售端,两个品牌也能对经销网络进行合并。总体来看,都是通过规模效应,来进一步实现均摊,降低经营成本。

然而,从本质上来看,两家日系厂商的问题,都是因为在中国市场上,自身的产品失去了对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的竞争优势所导致的。直到目前,无论是本田还是日产,都还没能拿出有实力与中国车企抗衡的新能源产品。它们甚至都无法做到像大众、丰田那样,与中国的新能源供应链深度合作,做出诸如ID.3、bZ3那样,起码在销量上能跟得上竞争对手的车型。

这背后的实质有两点:一是双方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研发能力,都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二是双方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产生了误判,低估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电动车的需求。从这一点来看,双方单纯通过合并来节约成本,似乎并没有解决矛头的根源。

而且,单从品牌特色上来看,两者都是主打经济型的传统燃油车,相比起优势互补,品牌之间的直接竞争关系更大。这样的合并,带来的到底是更深度的协同,还是更激烈的内斗,实在很难说。

总结

其实,无论是日产还是本田,曾经面对新能源浪潮,都有过相对充分的准备。日产是全球范围内最早开始发展纯电车型的车企之一,旗下的聆风一度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纯电车型;而本田手上也有着i-MMD这样优秀的混动系统,相比起丰田的THS混动系列的产品不落下风。然而由于市场利益与油车深度绑定,导致了自身的新能源产品发展速度严重迟缓,从而被中国品牌“换道超车”,错失了转型的最好机会。

如今,双方通过合并进行自救,更像是仓促的“病急乱投医”,未来是否能实现协同发展不好说,但是接下来缩减产能、关停并转工厂、进一步减员增效,恐怕是无法避免的。你看好日产和本田合并之后的未来吗?欢迎关注“车域无疆”,在下方评论区聊一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