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活7年,他就是千古一帝

小钻聊历史 2023-02-24 08:11:01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李隆基一路逃跑,来到了四川剑阁。

见追兵没有追上来,李隆基长吁一声,掩面而泣:“朕终于安全了!只可惜贵妃......呜呜呜......”

一旁的高力士抚着李隆基的后背:“皇上,请您保重啊!”

“是是,朕自然要保重,朕的皇帝还没做完呢,朕要东山再起、号令天下......”

没想到,李隆基的“豪言壮语”还没说完,他的儿子李亨就私自登基称帝了。无权无势的李隆基不得不卑微到尘土里,做起了上皇天帝。

但这个上皇天帝,他做得并不逍遥。

上皇天帝李隆基人身自由都受到了限制,不能出自己的院落、不能随意见外人,最后孤孤单单地郁郁而终。

有人说,李隆基晚年凄凉,还不如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就去世了,少活这最后的7年,或许还能称为“千古一帝”。

为何?

01 凄凉晚年的开始

李隆基最凄凉的莫过于仓皇而逃、手刃挚爱。

他的晚年生活,完美诠释了“人还没走茶就凉了”。而这一切,究其根本,全都拜自己所赐。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城门外对15万将士下令:“起兵,老子反了!”

一时间,黑压压的士兵叫嚣着“奉密旨讨伐杨国忠”,奔向大唐的中央长安。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此刻的长安,李隆基还躺在杨玉环的温柔乡里,吃着荔枝、唱歌舞蹈,沉浸在靡靡之音中的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百般维护的“好大儿”安禄山,竟然会造反。

即使有人已经明确告诉李隆基:“安禄山造反了,马上要打进城了!”李隆基斜卧软榻摆手:“别多想,那是不可能的事。”

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将士们干瞪眼,就是等不来皇帝那一句:“出兵讨伐!”

直到叛军杀到长安城墙下了,李隆基才恍然大悟,赶快派兵去打压,但为时晚矣,“好大儿”已经自己封自己做了皇帝,而且还杀到家门口了。

为了活命,公元756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和高力士等人,逃往蜀中避难。当一行人到了马嵬驿时,大臣陈玄礼坐不住了,高喊:“我等今日如此,定要找杨氏一家算账!”

士兵们将多日窝囊、仓惶、气愤化作无尽的怒火,逼着唐玄宗给大家一个交代。

这就是著名的“马嵬驿兵变”。

唐玄宗虽然贵为皇帝,但此时只是一个落逃之人,除了眼前这些亲兵,再无其他依靠。

思来想去,不得不让心腹高力士了结了挚爱杨玉环。

《旧唐书·杨贵妃传》中对此事有着记载: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抱着杨玉环尸首的李隆基,痛苦不已,身为一朝皇帝,连心爱之人的性命都不能维护,让他感到无尽的绝望和凄凉。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如此描述: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此时的李隆基,看着可怜,但时至今日,全由他而起。

当年,张九龄劝他杀掉安禄山,他就是不听。

公元736年,安禄山被命去讨伐契丹,他好大喜功、不听指挥,中了埋伏,损失了不少兵马。

宰相的张九龄向唐玄宗提出建议:“安禄山这人,奸诈且不好控制,请皇上杀了他!”

当时安禄山已经认了杨玉环为干妈,李隆基不仅非要留着安禄山,还因此对张九龄产生了厌烦之情。

留着安禄山,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李隆基还用人不善,也是致使安史之乱爆发和不断升级的原因。

因为宠爱杨玉环,李隆基用错了人。他将杨国忠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宠着,同时又过度信任安禄山,给了他强大的兵力。

但李隆基没有想到,杨国忠和安禄山二人渐行渐远,甚至到达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皇帝身边的杨国忠,不停地说安禄山的坏话,而远在边城的安禄山,拥兵自大,狂妄得不能自已。

不造反,等啥呢?

时至此时,说什么都晚了。

李隆基被迫逃离,被千夫所指,还不得不杀掉挚爱。

最可悲的是,即使李隆基吞了苦果,也没能挽回他做皇帝的尊严。

02 被迫让出皇帝之位

想要用挚爱换性命和权势的李隆基,原本以为再凄凉也不过如此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更窝囊的日子,还在后头。

首先是继续如过街老鼠一般逃窜,被人瞧不起,但却无可奈何。

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已经意识到,无论是自己宠信外戚、听信谗言,还是看人不准、优柔寡断,他都是彻头彻尾的错了。

当然,和性命比起来,错与对无关紧要,逃命要紧。所以李隆基觉得不能和安禄山硬刚,还是先逃往蜀中避难为妙。

继续出逃之前,李隆基为了安抚将士们的义愤填膺和百姓们的怨声载道,留下了太子李亨做后续工作,自己则带着亲兵一溜烟地走了。

这期间,有人质问过李隆基:

“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

意思是,你作为皇帝,抛弃了自己的家和祖坟,这是几个意思?

李隆基听到后身躯微微颤抖,他仿佛看见了杨玉环在自己眼前逐渐消失,但他拼命抓也抓不到。

但最终李隆基还是什么也没说,骑马落荒而逃。

其次是被迫让出皇帝之位,自己还要笑着替新帝说话。

这一次,他学聪明了,出逃路上着意隐居身份,外界都认为当朝皇帝下落不明。

一个月后,李隆基终于抵达了剑阁,他想着:这一月以来还算安稳,估计追兵早就被落在后面,于是他发布一道诏书,昭告天下:

“朕还活着。”

同时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自己是天下的罪人:

“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

然后又对太子李亨及一众大将进行了安排:

“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等诸皇子也各领地方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

要说,李隆基即使是在逃皇帝,只要江山未改,这么安排也挺合适的。但尴尬就尴尬在,此时的太子李亨,已经在三天前自立为帝。

话说这李亨,在儿子广平王李俶和东宫宦官李辅国的拥护下,向西北进发,去讨伐逆贼。

一路上,他顺民心、应兵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到了宁夏,太子李亨在朔方军的拥护下,擅自称帝了,至此,唐肃宗登上了历史舞台。

为了体现仁孝,李亨还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所以,当不知道唐朝已经改头换面的李隆基下诏说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天下哗然:竟然出现了两个皇帝!

这该如何是好?继续打?搞内讧?安禄山那支反兵还没有完全清除,如此做岂不是等同于大唐江山拱手让人么!

此时的李隆基已经不是彼时那意气风发的皇帝,过去那些脑袋别在护腰带上的日子,让他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罢了!江山交予儿子,也算是一种成全。朕累了。

于是,李隆基又发了一封《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

意思是,自己老了,可以退位了,太子李亨称帝名正言顺,我作为上皇天帝十分认可。

李隆基放弃了皇帝的位置,他以为可以换来晚年的安稳,但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则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

03 无权无势的上皇天帝

如果能够一直在蜀地当所谓的上皇天帝,李隆基的晚年还不至于太过凄凉,但世事难料,他最终还是回到了长安。

公元757年,在蜀地没啥正经事做的李隆基,收到了一封令他振奋而又纠结的消息:

“唐军收复两京。”

这是令人振奋的事,经过2年多的征战,唐朝政权终于扳回一局,收复了失地。

这意味着,李隆基虽然自己虽然犯错了,但好在错误弥补了回来,没有成为毁灭唐朝的千古罪人。

李隆基心中刚刚舒畅了一下下,很快,纠结之情就涌上心头。

既然已经收复了京师,作为上皇天帝的他,自然是要回长安的。但此时的长安,已经是儿子李亨的天下,父子二人,一个尚在人世,一个自己登基,不见面还好,见了面好不尴尬。

不仅仅是尴尬,新帝李亨对自己会怎样,李隆基更没有把握。

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自然会分权,不把自己当回事,那这日子岂不是更伤自尊?更何况弄不好被杀了也是有有可能的。

犹豫之际,李隆基收到了儿子李亨的信,李亨在信中说:“如今天下已经基本安定了,请父皇回来继续做皇帝,我还是继续做太子吧!”

看似言辞恳切,实则探听虚实。

李隆基看了信,更不敢回去了:你都当了皇帝了,还能退位吗?这不过是权宜之计让我回去,回去后你把我杀了可怎么办?

惶恐之时,李隆基又收到了一封信,是大臣李泌联合众臣写的: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意思是请上皇天帝回来,当今皇帝注重孝道,要好好地养着你。

看了这封信,李隆基终于释怀了,于是他放下疑虑,回到了长安。

但李隆基没有想到,他的被迫放权,是李亨心中的一道刺,他们父子二人的距离越近,这个刺就会越痛。

李隆基一行人刚刚到了宝鸡,李亨就派人“迎接”,人数足足是李隆基队伍的5倍。

负责迎接的人接到李隆基后,立即传达皇帝口谕,“请上皇天帝的护驾队伍就地解散。”一下子就夺走了李隆基那本就不太多的兵权。

被“绑架”的李隆基,不得不揣测李亨的心意,在进城时配合李亨演了一场父慈子孝的戏。

李亨将龙袍脱下、换成朝服,在城墙外迎候李隆基,见到李隆基后又跪又拜。

而李隆基则感动儿子孝顺,亲自给儿子披上皇帝的袍子,昭告天下:“让李亨做皇帝,我只想做上皇天帝。”

就这样,李亨“勉为其难”地继续当皇帝了。

但是他还是担心父亲李隆基影响自己的政权,于是处处疑心设防。

李隆基思念杨玉环,提议给杨玉环改葬。

李亨则想:改葬相当于否认马嵬兵变,而自己是从马嵬兵变之后才当了皇帝的,这会动摇自己的根本,可不能轻易答应。

于是,李亨严词拒绝了李隆基的提议。

除此之外,李亨还将李隆基软禁在后宫,不让他出去。

李隆基回去后,住在皇宫之外的兴庆宫,前皇帝居住在此处,人来人往的好不热闹。

李亨见状不高兴,你这是要闹哪样?聚人再当皇上吗?这可不行。

于是他赶忙对李隆基说:“您老人家住在皇宫之外太不安全了,还是来太极宫居住吧!”

李隆基明知道这个太极宫,是个深宫大院,但也没有办法,只得搬去居住了,这一住,就再也没有自由。

不仅如此,自从李隆基住进皇宫之后,李亨连装也不想再装了,很少去看看自己的父亲。

晚年的李隆基,就在孤单寂寞冷中度日,直到762年,被软禁了1年10个月的李隆基,含恨去世。

李隆基的后半生,不仅经历了兵荒马乱,还颜面扫地,委曲求全没有求来“全”,反而让他进入了另一个牢笼。

这个牢笼困着他,令他不得不低头。

回想过往辉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李隆基会不会懊悔曾经的所作所为呢?

04 如果少活7年

李隆基的晚年,可谓是凄凉得令人唏嘘不已。因此,后人不禁感叹,若他能够少活7年,也就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死去,可能就会成为千古一帝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测,是因为李隆基并非一生荒诞,相反,他在早年间励精图治,取得了相当大的功绩卓越,创造了大唐开元盛世。

李隆基继位不久,就发现唐朝的官员晋升制度有问题,以至于选上来一批没什么用处的庸官。

于是,他力排众议,颁布一项制度:

“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意思是,要任人唯贤,不能选不会干不能干的人做官。

张九龄就是这个时期选拔上来的贤人,他才高八斗,为人正派,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至于张九龄去世后,但凡有人举荐贤能之士,李隆基都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不仅如此,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气,还让唐朝的社会文化取得了高度的繁荣,涌现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一众诗人,至今她们的诗作还被我们传颂。

再后来,李隆基组织了一系列开疆扩土的事,令唐朝统治的江山版图,又进一步地稳定和扩大。

他颁布了《练兵诏》:

“比来缘边镇军,每年更代,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岂惟缘路疲人,盖是以卒与敌。其以西北军镇宜加兵数,先以侧近兵人充,并精加简择......”

意思是之前兵与将之间,总是互相不认识,这都是由于练兵少的缘故。所以,西北的将军要注意扩充军队、加强演练,这样才能够打胜仗。

于此同时,他还大力推行屯田制,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规模屯田种粮,为军队的粮草供给做足了保障。

又练兵又送粮,唐朝的军队实力一下子猛涨,打击边塞摩擦也就更得心应手了。

不仅收复了营州,回纥等族也不再对外宣称独立割据了,长城以北的管辖权全部归于唐朝。除此之外,还在西域树立了威望。

又有能人治理国家,又能打仗,很快,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得到了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家家户户都“富得流油”。

这就是著名的开元盛世。

杜甫曾做《忆昔》一首,来描述当时的盛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意思说,唐朝开元年间,就连稻米都流油,小小的县城人也特别多,能够到达上万人。大家都富裕了,每天唱歌跳舞好不快活。此外,都有钱了,就没人偷盗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连大门都不关。

开元盛世,是李隆基的丰功伟绩。

即使他在之后的皇帝之路上,犯过错、受过伤,但也不能磨灭他的功绩。

只不过,站得越高,越容易让人迷失了自我。

唐玄宗李隆基从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沦落到当逃兵、被软禁,始作俑者,终是自己。

因此,若他少活7年,就是妥妥的千古一帝,毫无争议。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