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主动权益基金终于装不下去了,年化收益率15%太难了

私私阿金 2024-04-10 01:47:51

看到一则消息,说著名大佬陈光明前两天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过去10年,也就是从2014年A股市场的低点至今,公募基金中主动权益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在633只具备完整区间业绩的产品之中,只有37只,占比只有5.8%;而过去15年中,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产品数量为0,过去20年,产品数量同样为0。

实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让然不同的人能够看到不同的点,也能为这种情况找到不同的理由和原因,但这里面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长期获得超额收益是极其困难的,这也是为何巴菲特年化超20%收益率能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

一、长期获得超额收益极其困难

各种市场参与者,不管是散户、大户、牛散、机构的投资经理、基金经理,似乎不论是自己还是对他人,大家对收益率的要求都是挺高的,年化至少30%起,当然半年翻倍就更好了,但其实陈光明演讲中这个数据就告诉大家,年化15%都极其困难,衣着光鲜的基金经理们,业绩并没有他们口中吹嘘的和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大A股,个股回报都是呈正态分布的,表现优秀的股票永远是少出,同样,投资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也是少数。不要相信一些江湖术士的话,随便抓两个涨停就20%的收益有了,想想巴菲特才能做到年化20%。

因此,过高的预期对投资是没有帮助的,设定合理的投资收益率才能行稳致远。

二、赛道股泡沫破灭是收益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近3年,赛道股泡沫破灭,将一众基金经理拉下了神坛,各种茅股票的抱团、推高股价、解盘、泡沫破灭,暴露了部分基金经理的疯狂、失智,甚至罪恶。

有为嘴巴买单的金龙鱼,大米粮油传统行业的公司能将市盈率炒到150倍;有给宁德时代40年后业绩估算的分析报告;有将全国生猪产能再翻两番,个别养猪企业一家能将全国产呢个扩张50%的预期设定......

在2021年,新能源和白马股成为了公募基金经理们鼓吹的最大泡沫,毕竟这轮泡沫有别于之前的任何一次,公司都是好公司,只是拔高了估值而已。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少乱象,IPO疯狂发行,公募基金高价接盘,“当前公司正在科创板IPO进程的关键时刻。经历三年的等待,如果(此时)公司再不完成科创板IPO上市,我们真的可能就要完蛋(倒闭)了。”发行人和券商如此赤裸裸的圈钱,众多基金在IPO里扮演的角色也并不光彩。

之前那些高价发行,盈利能力堪忧的公司为何能成功IPO,如此高的估值,不清晰的盈利能力,你觉得公募基金会不会买?为什么买?

三、对散户而言,指数基金或许是最优选择

2023年,公募基金整体亏损4347.74亿元。如果加上2022年整年亏损的1.45万亿元,两年的合计亏损近1.9万亿元。一个长期、大面积亏损的产品,明显不是散户和市场的福音。

不过伴随着主动权益基金的亏损和规模缩减,市场似乎在走向正确的那一边。2023年,在市场下行的同时,ETF规模的增长是让人震惊的。截至2023年底,非货币ETF产品数量为870只,合计资产规模为1.84万亿元,较2022年末产品数量增加134只,同比增长18.20%;资产规模增加4971亿元,同比增长36.89%。

从美国的经验看,2023年底,美国指数基金规模为13.29万亿美元。越来越多的美国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主动型基金经理很难超越业绩比较基金,即指数涨幅。

以标普500指数为例,从2009年到现在,美国GDP实际年增长1.5%,标普500指数年涨幅12.2%。而过去15年时间里,大约92%的美国大型股票主动型基金经理表现逊于标普500指数。不仅如此,统计的时间越长,主动基金跑输指数的比例越高。

如果把比较基准改为纳指100%,统计过去25年投资业绩,预计美国99%的主动基金经理都无法跑赢,包括巴菲特。

那这样一来,结论是不是就很容易得出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