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生卒年份之谜
喜欢古诗名句的人,大概都会知道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这句名诗不光因为它气势磅礴、意义深远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还因为这句诗特别能体现屈原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后人凡是想到屈原时,大多便同时想起了这句名诗。
屈原生活在距今遥远的战国时代,那时我国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当时我国还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存,被称为"战国七雄"。七个国家各占领一大块地盘: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楚国在今天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包括周边的一些地区;燕国在今天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韩国在今天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赵国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和中部;魏国在今天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秦国在今天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七国里,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依靠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大,不断出击攻打邻国,抢占地盘,侵吞财物,掳掠人俘。
·
屈原是楚国人,名平,字原,后来又自称"正则"、"灵均",出生于贵族家庭。他的家族姓楚,与国家同姓,是一个很显贵的家族。屈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崇尚儒家的礼乐治国的学说,这使他长大成人后,寄希望于楚国国王成为尧舜禹那样的贤德之君,实行美政,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最终由楚国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屈原博文强志,不光学问好,品德也很高洁,他曾得到当时国君楚怀王的信任和赏识,担任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间大夫这样的高官。三闾大夫是管教王族三大姓氏各家子弟的。当时的王族有三大家,一家姓昭,一家姓屈,一家姓景。屈原为这三大家族梳理家谱,从梳理家谱的过程中去发现王室家族中的贤良之士。屈原做过的最大的官是左徒。左徒的职务相当于后世的左丞相,兼管内政和外交,但主要活动是在搞外交上。
由于屈原博文强志,既熟悉政治情况,又善于外交辞令,在国内,同楚怀王一起共同商量国家大事,而对外则接待宾客,参与诸侯的葬礼和转赠车马等应酬性的活动。屈原曾一度深得楚怀王的宠信,然而那时楚国国内国外都有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国内,以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楚国的贵族集团为代表,他们主张政治上保守,坚决反对改革;在外交上,他们主张和秦国亲好。另一派以屈原为代表,主张政治上坚决搞改革;外交上反对秦国而与齐国亲好,这就是著名的"东联齐国,西抗强秦"的主张。两派之间的斗争很激烈,保守派处处与改革派作对。有一次,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一部宪令,屈原正在写宪令的草稿,还没有最后完成,上官大夫见到草稿就想抢去看。
上官是保守派贵族集团的一员,他要抢草稿看不为别的,是想打探一下屈原起草的宪令里有没有对他们反对改革、亲近秦国的限制。起草宪令是楚怀王给屈原的亲令,除了楚怀王以外谁也没有权力来打扰屈原,所以,屈原坚决地拒绝了上官大夫要看宪令草稿的无理要求,上官一气之下跑到楚怀王那里给屈原告了黑状,他说:"国王让屈原起草宪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他每写出一条来,就自夸是他的功劳,他自以为除了他以外,别人谁也没有能耐干这件事。"楚怀王听了以后,觉得屈原连自己都不放在眼里,很是生气,他不去做调查,就偏听偏信了上官的谗言,从那儿以后,他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被疏是他一生灾难的开始。屈原被疏的事让秦国的秦惠王知道了,他觉得既能言善辩又知晓天下大事的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不用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向楚国进攻的机会。他立刻派他手下能说会道的说客张仪出使楚国,钻一钻屈原被疏远的空子。张仪花言巧语,在楚怀王面前天花乱坠地说,如果您的楚国和齐国断交,我们秦国就把商于这个地方600里方圆的土地割让给楚国。
楚怀王因为贪恋多得一块土地,根本没有分辨张仪话的真假,就毫不犹豫地跟齐国断了外交关系。然而,秦国压根就没打算把商于割让给楚国,楚国这下子既与齐国断了交,又没得到秦国许诺的商于之地,等于是赔了夫人又折了兵。
楚怀王在羞悔与愤怒之下,贸然发兵攻打比自己实力强大得多的秦国,结果楚军屡战屡败,损失了许多兵马,丧失了许多土地,这时他回过头来向齐国求救,齐国刚刚被楚国挟迫而与楚国断交,自然不可能来救援楚国,而韩国和魏国又趁楚国危难之际,来了个落井下石,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四面受敌,楚怀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启用屈原,让屈原出使齐国。屈原费了好多口舌,终于说服齐国与楚国恢复了邦交。在齐国的帮助下,楚国的局势才一天比一天稳定下来。屈原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国内外局势,他认为,要想抵御秦国强大的攻势,必须与齐国建立联盟。
屈原的分析很客观很正确,但他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却遭到亲秦的旧贵族集团的坚决反对。这些人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并使劲劝楚怀王与秦国亲好。楚怀王是个没有主见的昏君,在一群小人的怂恿下,再次走上亲秦的错误道路。当他亲自带兵进入秦国时,没想到却遭到了秦国伏兵的袭击,秦兵断了楚怀王的后援,俘虏了楚怀王。秦国拿楚怀王做人质,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愤怒之极,坚决不听从秦国的要挟,并找到机会跑到了赵国,赵国不接纳他,他又重新返回秦国,最后终于客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他的长子顷襄王做了国王,顷襄王把弟弟子兰封为令尹。屈原和楚国的人民一样,十分痛恨子兰等人劝怀王去秦国并死在秦国。大家都怪罪子兰,子兰听到这些议论非常生气,他让上官大夫等到顷襄王那里再去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同样是非不分,听了坏人的谗言,便放逐了屈原。
屈原被放逐在江南,长期流浪于沅江和湘江流域,这期间他比较深入地接近了人民,对黑暗的现实更加不满。他总结以往的教训,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离骚》、《九章》、《天问》、《招魂》等流芳千古的名篇都是写于这一时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同时还是一篇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屈原写《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此刻,他已被放逐江南,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很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灭亡的绝境。
屈原瞻前想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融成了这首激动人心的诗篇。屈原的理想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自己的国家来统一中国。他希望自己的国王能以尧舜那样的贤君为榜样,以桀纣那样的暴君为戒鉴,他提出了不分贵贱选用人才来治理国家和严格按照法度来办事的政治主张,他谴责那些整天围着国王极尽溜须拍马造谣惑众之能事的小人,痛恨那些把国家引向危亡的绝境的丑恶行为。他表示即使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绝不向反动势力低头,他宁肯承受迫害,也绝不改变志向而随波逐流。
屈原还在《离骚》的最后部分写下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苦闷彷徨地面对未来而发出的内心呐喊。为了给自己找出一些光明来,屈原在诗中描写了一系列虚构的境界,但由于这些道路与他爱国情感和实现理想的愿望相违背而被他又一一否定;在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情况下,他最后决心以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是殷(商)大夫,他因为劝诫他的国君却不被国君接受,而投水自溺。这里屈原表示,既然不能充分地实现我美好的政治理想,那我将以前辈彭咸为榜样投水而死。屈原最后真的自溺于汨罗江,以死来坚持理想、对黑暗的现实表示反抗,这是屈原当时所能选择的唯一一条道路。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从集体歌咏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的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及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生卒年月却始终是个不解之谜。千百年来,人们根据屈原作品本身和司马迁写的《史记·屈原列传》来推测,得出了多个差异很大的结论。那么,屈原到底生于何时死于何时,恐怕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研究才可以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