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碑简介
蔡叆是明嘉靖间,对宁晋社会之最大贡献者,其生平、事迹详见《古廮碑廊》之《洨滨蔡御史传碑》。为表示对蔡公之敬仰,特将与其有关碑刻专列,以飨游人,以启来者。
碑廊共收存蔡公碑19通,其中以蔡公亲书诗文碑为多,计13通,楷、行、草、篆诸体均有,且多为自作诗词;中以两狂草碑最受书界推崇,故专设小碑予以介绍。
蔡公诗文碑始立于洨滨书院,清时移至正学书院。1951年,建宁晋中学时被深埋地下。1993年、2011年分两批出土。2014年春,移存宁纺集团泥坑酒业"古廮碑廊"。
"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愿蔡公之品德、之精神、之文章、之书法,能给你以启迪、以感悟、以教育、以激励。
明侍御洨滨蔡先生真像碑
【简介】
该碑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新建洨滨蔡先生祠堂时所立。青石质,上部半圆首;碑高255厘米,宽92厘米,厚26厘米。2011年,建宁晋实验中学教学楼时由原正学书院旧址起出。挖残,蔡公像头之下部被铲断,后堆集学校之东南角,脸部被毁坏;碑首从右至左横书"明侍御洨滨蔡先生真像"10字,小篆,阴刻;下刻蔡叆站像,阴刻白描,头戴官帽,身着官服,足登朝靴,手捧笏板,表情肃穆、留须;碑阴无字。
2014年春,由宁晋县实验中学移存宁纺集团新建之"古廮碑廊"。
御史蔡公传
【简介】
勒石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当时建"洨滨蔡先生祠堂"时所立,原立于宁晋县文庙西侧之正学书院;青石质,高250厘米,宽90厘米,厚28厘米,半圆首,品相完好;碑两面书刻文字,由时任宁晋县教谕止菴胡向撰文,书丹者没署名;每面25行字,行均53字,两面计约2700字,颜体,字体工整清丽,功力深厚,刻工精湛,文笔简练,既是传记中之上乘之作,又堪称真书中之精品。该碑原存宁晋县文庙西侧之正学书院,20世纪50年代初埋地下。2011年,建宁晋实验中学教学楼时起出。2014年春,移存宁纺集团新建之"古廮碑廊"。
【碑文】
(阳阴两面)公自幼聪慧,父封君教之读儒书。九岁解文义,从莘县李教授讲经书子史。十五岁父卒,哀毁成疾,三载始愈。母教之益严,每见与匪人游,必怒责不食。公遂殚力为学,志期大成。一日乡庄省母,见威逼人命,当出赎者家贫,父逼令自尽,公出麦三十石以代其赎,其人得不死。
继有乡人十三名被诬为盗,官司欲致之辟。母命救之,公为白之县尹得释。邑中乏诸家书籍,公出资买置。会集同志者讲读,文风自是始变。母命从晋州张恒山先生学,先生器之。登己丑进士,初任行人。从韩苑洛、湛甘泉二先生讲学,甘泉先生称其体认力行,不尚言语。时讲学者共推为会长。出使大同,代王及督总馈遗皆却不受。回京上疏,言边备御虏数事。继出使广东,留数月与伦氏昆仲讲论不怠。深悼陈白沙先生有道,后人困厄,为置祭田六顷。轺旋,士大夫类有诗文送之。
及授浙江道御史巡视东城,禁革太仓夙弊,发势家奸恶十余事;禁约三院乐人;与夏宗伯往复辨论不屈;擒获大盗,都城盗贼散走。继差巡视皇城四门,修理九门街道沟渠,查盘内府库钱粮,奏太常卿陈道瀛、宋太监侵盗奸弊、光禄寺侈费及山西厂冒破之弊。兵部毛尚书以候决总兵十人相议,公答云:众寡不敌,难坐以死罪。毛甚称服,十人由是俱得宥免。差南直隶刷卷,发镇守太监王德、留守王桓、凤阳曹知府侵盗夙弊;带管巡盐,掣放均平。上疏盐法利弊,请复飞輓之法,以实边储;查复杭州府宋岳飞后人岳清西湖祭田三项;处置太康县都御史顾公祭田三顷。甲午岁巡按河南,首制势要豪强及新乡张皇亲夺占民产等事,禁约宗室赵府将军丰乐镇等处私店,奉敕铃东郑府。
庐江王参奏唐府宗室宇淙及周府将军数人不法事,皆发高墙禁锢;发仪宾武永光豪恶,复佃户任世连等田业,并冤枉得释;共平反八府冤狱二千余事。行文修理各府州县文庙、儒学,立书院一十七处,取学行生儒,延名儒教之。修南阳诸葛武侯祠;固始忠节许逵祠墓;表扬河内侍郎何瑭,建立生祠。修复南阳,汝宁汉召杜水田及各属州县水田二万顷;表扬杞县史烈女等节义十余事。
是岁,监临乡试,时称得人。筑睢州宁陵护水堤百余里;修筑铜瓦厢赵皮寨黄河堤岸三百里,及新郑护城堤;救完宁陵县城不为河水冲决;改移新孟津县;奉勅疏浚运河,工完,敕赐金币褒奖。捕获尉氏及裕州反贼高宠等;拿问大豪猾永城蒋辅、翟淮,卢氏杜田杀人贿脱三十事;河北沙碱地坐以阔布,宽减田粮十余万石,裁减驿递征米十余万石。
是岁旱蝗,行捕蝗之法;查理各府州县库银十余万,各省籴粟七十万石,船运分赈八府灾伤去处。盘诘出吐蕃进奉夷人写亦弩伦刺与安置大将牙木兰书信,题行哈密国转查。发首相妾父宗断事贪婪及首相之姻,俱绳之以法。举劾镇平王世子口周王,令跪庙二日,令长史来谢而止。复命劾奏贪酷官及考核罢黜二百余人。回京因论事下狱,复因论劾汪吏部,革职为民。两京言官,在外抚按,荐举三十疏,吏部许尚书三次上本,同御史杨爵、浦鋐( hóng)起用。
时丁母忧三载,部院催取二次入京,改河南道,考察内外言官及勘查,发刑科及山西道侵盗之弊;吏部以年资议升京堂,公辞之。复因事下锦衣狱,与杨爵、刘魁同时被系,复为权奸中伤,革职为民。后此两京堂官及科道抚按,历荐二十余疏,吏、兵二部上本七次,事在平倭录及备边奏议。公位虽不崇,居官不久,其立朝敭(yáng)历经济;表表在人耳目。自此家居,一意教授生徒,本县及临境各省,历年来学者约三百余人。乃建书院于洨水之阳,置赡田三十顷,以给生徒及合族婚丧、祠堂墓时祭之需。郡守为建"洨滨书院"石坊,提学于御史建"正谊明道"、"敦义崇道"二石坊,都御史霍公建"有道之士"石坊,都御史毛公建"德学耆儒"石坊,中丞李公建"清朝耆硕"坊;节年各道及诸司遗公修坊之资,屡置田数十顷。勤力耕耨,收获日渐饶裕,遂将祖产让与兄弟及诸姪(zhí)孙。
凡亲族有不足者,量为置田产。收养孤贫,为之婚嫁。故友妻子,有不得所者,亦量给田,并賙(zhōu)恤之。复以数年所积,大为修建文庙儒学,以隆追报之典;置儒学赡田三十顷,以助贫生婚丧;邑郭外置小学三处,赡田六顷,延生儒以教贫家子弟;举行乡约,朔望偕诸父老率其子弟,至小学中拜圣谕,教之为善。百尺沟乡去城市远僻,俗称难治。以旧宅一区,改为小学,割田二顷,延生儒教子弟,举行乡约,规格与三小学同。修养济院一所,置养济田四顷。令孤老每名口收养贫儿一人,置贫儿田三顷。义塚三段,地各数十亩,以待孤老及贫家无葬地者;古乡贤坟墓一十三处,共置祭田五顷,各令族人生儒供祀。巡按杨御史嘉公之懿,为建生祠以为报,公上书恳辞。
因以抚按及提学、巡关、巡盐、管屯诸公;兵备陈公所遗修建之资,建堂斋书舍五十余间,改为正学书院,以处远方来学之士,置赡田十顷以给之。都御史霍公檄云:先生道德仪刑、文章山斗、崇祀先哲、嘉惠后学、周恤困穷、表章节义、懿德淑行种种难名。即方之古人,亦鲜比俪。岂今之颓风鄙士,可望其万一耶;都御史介川毛公檄云:先生学有本原、行超伦辈、峨冠柱下、遍震直声、仗钺洛中、独昭风采,磔(zhé)豺狼于当道,抗志澄清;鸣凤鸟于朝阳,陈言磊落。虽经摈斥,益励坚贞。金百炼而愈钢,河九折而必海。浩然无愧,宁辞三黜之嫌;展也大成,不假五穷之送。
耻曲学之阿世,期行道以济时。迨返初服之欢,弥发下帷之愤。经穷孔壁,微辞过于汉唐;文拟先秦,奇气优于迁史。振屐恒山之麓,濯缨洨水之滨。谢绝时流,雅敦古道。修黉( hóng)宫,置祭器,崇报本于先师;辟书院,广赡田,重开来于后学。宗党洽恩亲之文正,生徒颂德化之阳城。盖大人以道为心,斯性分中莫非宇宙;惟仁者与物同体,故大化内无间形骸。
当斯世之横流,屹斯人之璧立。不有崇异,曷称激扬。仰赵州于正学书院,为建"德学耆儒"坊少见本院崇德尚贤之意。陈公移檄云:先生学有渊源,望重山斗。昔立台端而正色,称风鸣于朝阳。今居邻间而表仪,拟鸿渐于云路。饰黉宫讲院,明正学而振起人文;置赡地祭田,惇古风而主盟吾道。顿使洨水接洙泗之分流,恒山识尼丘之正宗。此其功德之著,在当时而血食之允,宜享报于后世者也。李通政及诸司为置祠堂祭田三顷。
癸丑岁荒歉,公出家资,远方籴粮赈济三族及亲友门生,远方故人生徒,共计粟豆四千石,银一千两;壬戌岁,复赈一次。因十余年荒歉,赈济亲故之余,复以粮银假贷乡里及佃家。复因屡歉,文券尽毁不取。教乡民闸滏阳河及洨河,溉田数千顷,乡里多赖全活。太守查碧山讬先生建立石闸,以兴水利;抚按以工料为难,先生捐二千金建闸三所,教民灌溉水田。抚按俱有谢檄。设药室一区,以通医老儒修合药饵,以济贫人。常因田粮不均,劝县尹丈地均粮,凡重差偏累者,必达之上司,以冀宽减民力。公自奉俭素,不嗜声伎,凡有积,辄散之,平生不为储蓄计。且检身甚严,虽一字不入公门。教人以甘泉先生二业合一之训,以躬行孝弟礼义为本。
乡里有无状者,一来见,卽释然。常语人曰:但求在己无失,在人者所当恕。所著有《四书埤传》《书经便注》《洨滨文集》《洨滨语录》等书。噫!吾尝有感于公之行藏历履。时而穷也,竭力事亲,笃志为学,仁以爱物,义以检身,俭以自奉,而一切世味,淡然无欲。时而达也,忠君爱国,犯言无隐,惩恶惠民,惓惓计安宗社。继而养晦也,绝意世故,杜门著述。教授以育后学,创建以昭旷典。广济以普仁恩,惟在移风易俗。其养晦可谓不易,所守卽始以验终。溯流而穷源,其功德之大,事业之隆,昭昭在人。予署教此邑数载,得之乡评及耳目所闻,见与诸生同作是传。夫岂阿私。公讳叆,字天章,以其尝讲学于洨水之滨,故学者称为洨滨先生云。
选自《宁晋金石志》编纂委员会 编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