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以青春版《牡丹亭》号召青春之观众

华舆 2024-09-18 13:50:20

【东西问客户端9月15日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9月14日晚,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座无虚席。这是该剧自2005年首次在北大演出后,第五度重返。

此前一天,白先勇在北大发表演讲,与青年学子分享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欧洲等地演出盛况,以及自己多年来推广昆曲的心路历程。

▲2024年9月13日,白先勇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讲述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巡演的幕后故事。(图片来自中新社)

与昆曲结缘

“我与昆曲有说不出的缘分。”9岁时一次偶然机会,白先勇在上海美琪大剧院观看了梅兰芳和俞振飞主演的《牡丹亭》之《游园惊梦》一折,被其音乐、唱腔和审美吸引。从此,昆曲便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是命运的大手,推着我一步步走入昆曲界。”1948年,白先勇离开上海,直至1987年方才返回。时隔39年,白先勇再次观看由上海昆剧院演出的《长生殿》,激动不已,于是“动心起念”,“我们民族这么了不起的艺术,一定不能让它失传。”

自称“昆曲义工”和“大队长”,白先勇开始为昆曲摇旗呐喊。2004年,他携手海峡两岸文化和戏曲界共同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即引起轰动,成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今年,青春版《牡丹亭》开启二十周年庆演,盛况依旧,可见其生命力旺盛。

▲2024年9月14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图片来自中新社)

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记”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在世界十九项代表作中被列为第一名。从此昆曲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得到世界上最高文化组织的肯定,在完成2004年台北首演和2005年大陆巡演后,白先勇想把昆曲带到美国试一试,“西方的观众能不能接受?”作为一种重要尝试,他为此做了诸多准备:在美国开讲座、发表演讲、大规模接受美国媒体访问……

青春版《牡丹亭》在西方大受欢迎,演讲中展示的一段纪录片,回顾了该剧当年“西游”之盛况:前来看剧的观众60%是非华裔的美国人,他们在演出结束后起身鼓掌,久久不息;许多华侨华人观众看到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海外大放异彩,更是动情、落泪……

纪录片中,白先勇鼓励在美演出的演员们“不是到美国演出,是把中华民族的瑰宝带到美国去,介绍人类的历史。”话音未落,荧幕内外同时响起掌声。

▲2024年9月14日,青年观众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外与演出宣传海报合影。(图片来自中新社)

以“青春”号召“青春”

“昆曲对我的文化意义,等于汝窑瓷器,商周青铜器。”白先勇说。

青春版《牡丹亭》打破了西方人对中国戏曲只有京剧的认知,在白先勇看来,除了昆曲本身美学高妙,唱词美、音乐美……《牡丹亭》可与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类比。“两个爱情神话几乎同时诞生,只是后者是悲剧,而《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死了又活过来,所以中国人的爱是爱得‘死去活来’。”他幽默阐释中西方审美的不同喜好。

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前往欧洲,在英国、希腊反响同样热烈。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不仅连续三天前往观看,还曾写文章称赞。

“从莎士比亚的故乡,到希腊悲剧的故乡,青春版《牡丹亭》到最有戏剧历史的地方去‘踢馆’,我的感受是,西方人是懂的,美的东西,在全世界都不缺少共鸣。”白先勇表示,昆曲美学超越语言、超越国籍,不仅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自己更应该珍惜。”

二十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巡演500余场,走进全世界40余所高校,吸引观众近百万人次。回顾这一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事件,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华人世界制造了昆曲复兴,很多年轻人也因此爱上昆曲。而这,也是白先勇主持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以青春之故事,青春之演员,号召青春之观众。

曾有北大学生评价青春版《牡丹亭》: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人,一种是没看过的人。“今晚,你们都是第一种人。”此轮在北大演出当晚,白先勇携全体演员谢幕时说。(完)

作者/罗海兵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