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恩来力保嘉业堂藏书楼说起:湖丝、湖笔、湖学里的文明一脉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9-15 18:32:35

周恩来

周恩来批示:特予保护,以重文化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横渡长江,开始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新征程。两天之后,4月23日,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南京,正式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两周之后,5月7日,正在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投身于“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伟大事业的周恩来同志,却抽出宝贵时间,致信中宣部,特意交待了一件重要事项:要保护好南浔镇刘氏嘉业堂藏书楼。

如今,在浙江省湖州市档案馆馆藏中,就珍藏着这样一份周恩来同志写给中宣部的信件,原文如下:

“希望解放军讨论南浔镇(吴兴吴江之间,在太湖南岸)刘氏嘉业堂藏书楼,特予保护,以重文化。”

那么,信中提到的这“嘉业堂藏书楼”究竟是什么来头?竟然能令七十余年前,身处历史重大时刻,日理万机、分秒必争的周恩来同志专门腾出手来,在千军万马、炮火纷飞的紧急关头,写出这样一通信件,做出这样一个类似于“特别关照”的重大决定呢?

嘉业堂藏书楼(内景),所悬【钦若嘉业 】匾额为溥仪题写

一座藏书楼:竟是“富可敌国”的文化宝藏

要解答上述这一系列疑问,还必得从“嘉业堂藏书楼”本身的宝贵说起。这所位于湖州市南浔镇上的藏书楼,可不寻常,实在是非同凡响。据统计,这所与私家园林融为一体的藏书楼,鼎盛时期的藏书竟达五十万卷之多,有十余万册的总量。在这所体量达数十万卷、十余万册的庞大书库中,坐拥珍罕无比的宋元时期精椠百余部,举世瞩目的《永乐大典》也有四十余册,更兼秘藏《四库全书》原稿百余册,至于精心搜采而来的镇志、县志、府志等各种地方志千余种,更是多达三万余册。

别的不说,仅以《永乐大典》的海内外收藏数量最新统计数据而言,这所隐匿于江南小镇上的私家藏书楼,也已然可以媲美乃至比肩如今的众多海内外公私收藏机构了。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二百二十四册(其中六十二册现暂存于台湾),乃是《永乐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而“嘉业堂藏书楼”当年的旧藏,已达这一数据总量的约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如果这所藏书楼里的《永乐大典》,全部都留在了国内的话,如今国内所有的大典原本,大约每五本之中,就有一本原先是归属于这所藏书楼的。

“富可敌国”!仅仅是通过一项《永乐大典》的海内外公私机构收藏数量今昔数据的演绎,因此得以稍稍知悉这所藏书楼“底细”的后世读者,恐怕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当年鼎革剧变之际,周恩来同志还记挂心头、要求力保的这所藏书楼,是什么来头,这不一下子就一清二楚了吧?

“富可敌国”,这所藏书楼的确是当得起这个成语的。当然,这里的“富可敌国”之形容,这个“富”字,并不单单是指以数字数据来予以计量的金钱财富,而应当有另一种一分为二的理解,即一是物质财富,一是精神财富。

先说物质财富,是搁在那儿的,瞧得见,摸得着的古籍珍本;那是真金白银、费心劳力搜求而来的,世代必得守护、可予传承的历史遗产。能有这份产业,能有这份家底,当然是富户人家,且一定还是相当富裕的人家才行。这所藏书楼原来的主人,当年本即是南浔“首富”,乃世称“四象八牛”之一的刘镛之孙刘承幹。

嘉业堂藏书楼(入口)

诗书传家:“四象八牛”之首的文化情怀

那么,什么又是“四象八牛”呢?这是南浔人计量财富的一种既非常特殊又十分形象的方式,可以说是两百年前的中国化简明版“福布斯富豪榜”。原来,清代南浔人以做丝绸生意起家,出现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富商大贾,时人以“象”和“牛”来形容与比较他们的财富数量——拥有家产白银千万两以上者称之为“象”;五百万两到千万两者,则称之为“牛”。可想而知,这“四象八牛”的身家全部加起来,几乎已有上亿两白银的巨额财富了。不难想象,能从这“四象八牛”中杀出重围,成为当地“首富”,那得有多少真金白银的世代财富?

湖州南浔“首富”刘承幹,已是“富三代”。据考,给刘承幹祖父刘镛写墓志铭的,乃是刘承幹之父即“富二代”刘锦藻的好友张謇。对,没错,就是那个被世人誉为晚清实业界“南张北周”的张謇。墓志铭里有这么一句话:

“欧洲诸国开商埠于上海,大购湖丝,岁出口八九万包,业丝者赢获过多。公赀薄,用智力与角,袵舟檝,狎霜露,犯晨夜,突寒暑,饴苦嗜啬,赴时雷动,不数年而业大起。”

这是早年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在江苏南通起家立业的近代实业巨擘张謇,对南浔刘镛如何从“湖丝”生意中起家致富的简要概括。这南浔“首富”的缔造者,起初财力薄弱,全凭头脑灵活,吃苦耐劳,方才在“湖丝”的生意场上,站稳脚跟,最终“不数年而业大起”。所谓“湖丝”,即浙江湖州出产的蚕丝。因其色白柔韧,质地极佳,行销国内外而闻名于世。

事实上,湖州自唐代起即为蚕丝的重要产区。明代时“湖丝”已全国闻名,比其它产地的蚕丝更受欢迎,故市价也更贵一些。稍后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开启,蒸汽机发明之后的欧洲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对中国蚕丝的需求急剧增加,且在欧洲商人眼中,“湖丝”就是最好的中国蚕丝,一时间“湖丝”供不应求。湖州南浔距“欧洲诸国开商埠”的上海,只有百余公里,船只货运仅需两天即可抵达,“湖丝”生意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即刻成为中国当时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随之而来的,则是湖州南浔富豪圈层的出现,“四象八牛”之“首的刘镛家族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不数年而业大起”的刘镛去世之后,其子刘锦藻又是进士出身,刘家可谓是要钱有钱,要名有名,富贵功名双全。刘承幹作为“富三代”,以嫡长孙的身份成为刘家财产的首位继承人,又为这个南浔“首富”家族,平添了一份浓墨重彩的书香,可以说是从富豪巨绅的家世摇身一变,又化作了诗书传家、斯文在兹的书香门第。

嘉业堂藏书楼(外观)

鲁迅也点赞:“傻公子”的藏书与刻书

就是这么一位物质与精神财富双丰收的富豪子弟,刘承幹终其一生创建、营造与守望的嘉业堂藏书楼,不但在新中国创立之际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特别关照”,还曾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被一代文豪鲁迅“点赞”兼“酷评”。

原来,自“辛亥革命”之后不久,费尽家资、倾力搜求古籍珍本的刘承幹,又开始倾心投身于同样需要大把花钱的刻印书籍的艰巨事业之中,先后竟刊刻了数百种颇有学术价值的古本丛书。缪荃孙、叶昌炽、孙德谦、杨钟羲等一代硕学宿儒,感其赤子之心,或为之考证,或为之编校,纷纷施以援手,使得嘉业堂刊刻的书籍,有了学术水准上的基本保证。因为有学养一流的学者襄助,更兼手艺精良的刻工共同参与,嘉业堂刻本在业内有着“几媲汲古”的美誉,即称誉其校勘之善,刻印之精,可与明末著名的“汲古堂”刻书相媲美,这在古籍刊刻业内无疑已是极为尊崇的评价了。

刘承幹刊刻书籍的一腔热诚与一片痴心,不但令本地及江浙商界乃至国内工商业界人士刮目相看,更令张元济、罗振玉、叶德辉等书界名士也大为感动,纷纷贡献自己秘藏多年的善本、珍本乃至孤本,供其刊刻。于是乎,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秘笈古本,随之化身千万,泽被学林,将“学术乃天下公器”这样一个但凡学者都一致赞同的理想,化作了但凡学者都可共享的现实。嘉业堂刻书的同时代读者众多,既多有享誉学界久矣的前贤名宿,亦不乏新时代新思潮里涌现出来的新派人物,鲁迅正是其中之一。

时为1935年末,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说,刘氏嘉业堂刊刻的《安龙逸史》《翁山文外》《闲渔闲闲录》等书,都曾被清政府列为“禁书”,世人大都难以读到。而刘承幹偏偏想方设法,要把这“禁书”重新刊刻印行,鲁迅表示,“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显然,这是指名道姓的“点赞”。非但如此,鲁迅在致友人杨霁云的信中还曾提到,“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这里的“傻公子”,正是怀着一颗执着得近乎痴傻,不计成本刊刻善本的“富三代”刘承幹。鲁迅抛出的这个“傻”字,可以视作“酷评”。

显然,无论时人“点赞”还是“酷评”,都丝毫不影响这南浔“首富”一往情深的爱上藏书与刻书。嘉业堂里,南浔镇上,湖州界内,江南之中,以书为载体的精神财富,自然而然,也随之日益丰富。在这里,曾经的“亿万富豪”,曾经的“富可敌国”,业已化作如烟往事,逐渐隐入尘烟。可那不变的精神财富,却世代流传,不断涌现。

周恩来保护嘉业堂藏书楼的批示

斯文在兹,文明湖州

须知湖州地界,自古文教昌盛,可谓“斯文在兹”。自宋儒胡瑗在湖州设立安定书院,天下士子云集于此,构建起天下闻名的“湖学”体系,成就了全国教育典范。元代之后,“文房四宝”的翘楚之作,文人墨客的无上至宝“湖笔”,又即刻登堂入室,闻名于世;再到明清已然肇兴,近代以来奠定“四象八牛”财富渊薮,风行海外的“湖丝”;都无一不宣示着此处富甲一方,文脉久长的历史地位。

且看张志和行游于此,慨叹那“西塞山前白鹭飞”的绝世景致,茶圣陆羽也悄然隐居于此,写出了“四书五经”之外的又一经典《茶经》。在这里,或显或隐,或游或居,皆为青山绿水提携,都是梦乡画境伴侣。在这里,显宦与隐士毗邻,豪达与清流同席;在这里,耕读世代传家,渔樵亦重礼义。如此知书达礼,自然其风浩浩;如此安居乐业,自然其乐融融——这般“精神富有”之地,岂非“斯文在兹”?

遥望湖州山水,漫步湖州乡土,不难发明,文明一脉的传承,不只熏陶了古时的文人墨客,也感化了寻常百姓。这里不但物质富足,更兼文教昌盛,自然人文荟萃,千百年来造就了湖州人务实开放、书香礼仪的文化底蕴。

比方说,湖州人自古知礼重孝,湖州的孝丰镇即以孝立镇,“孟宗哭竹”的典故就发源于此。湖州人通情重义,乡里贤达扶危济困之举频见于历史记载。譬如,南朝名士沈麟士在此给学子讲经,救助孤儿;至清代时,前边提到的因从事“湖丝”贸易发迹的富商刘镛,更是仗义疏财,曾倾囊救助乡里灾民。

在文化底蕴的滋养、精神力量的支撑之下,这湖丝、湖笔、湖学里的文明一脉,已逐渐浸润为湖州最温暖、最鲜明的底色。

湖州人对教育的重视延续至今。比如“春泥计划”丰富农村孩子的暑期生活,比如长兴县、安吉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县。“礼”的教化,也依然滋润着湖州人的生活。如今孝丰人把“孝”作为躬行践履的日常行为准则,由村级推荐,评选出“最美家庭”、好婆媳等典型,对孝文化传统做了新时代的诠释。以“桃子的守望”“家园志愿”为代表的“精神富有”新图景,也正在湖州展开一时间,涌现出很多道德模范,比如最美女儿章宬,贴心民警沈云如,最美保安李迎福等等。湖州人的美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还续写着新篇章。譬如,餐饮企业纷纷推出“小份菜”“半份菜”;举办酒席则崇尚“减、简、俭”;餐馆内使用公筷已成为社会风尚;马路上“车让人”已为城市中惯常的文明景观等等。

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文明风尚之涌现,不正彰显着千百年来“精神富有”的湖州人,向来不乏担当与奉献精神的湖州人,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层面上,有着天生天然的强劲内驱力吗?

追忆千年过往,回望百年翻覆,如今的湖州一方水土,依然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湖州人务实开放、书香礼仪的文化底蕴,更见深厚,更见深远。看那“全域文明、全体文明、全面文明典范之城”,正生动擘画“文明之风日盛,一城温润大爱”之图景,真真是古今斯文在兹,未来无可限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