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正消失的10个农村老行当,一个人养活一家子,如今却难觅踪迹

旺仔甜妹妹说 2024-10-30 14:36:57

江湖手艺人不可全缺,日常生活用品总不可能一坏就丢; 比如说:金银铜铁锡,木漆瓦锯石,裁匠纺织染,其它篾补皮等这十八匠乡下没有城里还是缺不了的!新旧交替的时代! 很多传统的东西慢慢丢弃了,也是无奈。失传的工艺需要拯救。丢失的不仅是手艺,丢的是道德。原来的匠人学艺三年,除了学手艺还要学做人,尊师重教,等等。

1、改匠,是专们改做家具木板的,隨着科学的进步,现在改木板都是用机器,进度加快了,工较更高了,改匠被淘汰了。

2、杵磨、杵碾的手艺人,我们村以前有杵碾一杵磨的,这一行的人很少,方圆几十里会这手艺的都不多,这行彻底的没用了,谁还推碾子推磨呀。

3、我们小时候还有茅匠,专门盖茅草屋顶的。以前的农村的房子非常的简陋大多都是用茅草做的房顶,所以需要茅匠们每天的翻修防止来年漏雨水。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及科技的发展,屋顶都变成了水泥瓦或者彩钢瓦了。茅匠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4、还有一种就是做椒(梳)的。我很小时有一家做木梳的非常吃香曾买房买地…由于木梳制作工艺极为挑剔、工序繁多,所以这种纯手工艺品逐渐减少,手艺人也越来越少逐渐消失了。

5、弹匠,七十年代农村家家纺花织布,棉衣棉被家家都有。小时候记忆历历在目,多亲切弹棉被声音。小时候见过弹棉花师傅,好幸苦,且那棉絮灰尘易被吸入肺部,易患职业病!老一辈人都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活干。

看到这一整套的弹棉花的工具,让人不禁落泪,有些事物一天天远去,只留下怀念和一声声叹息。很多小时候经常见的补锅、磨菜刀、剪子,都没有了。走街串巷卖冰棍的也见不到了。多么美好的童年时光啊!

6、染匠,过去有染布的拿拨愣鼓儿,老手艺人手艺精湛,染出的布颜色艳丽、稳定、耐洗晒,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使用,将把过去的手工业者(工匠)逐步排挤和消灭。

7、瓦匠是做砖瓦的,翻修屋顶的我们叫盖屋匹。以前我们湾子的有两项手艺,瓦匠和面匠(做盐挂面),,做瓦匠的每就门口一垛子泥巴,还有湾子东头那个窑,一年都没有停过,附近山上的柴火都被砍光了,但是那个窑灰(木炭)冬天锆火笼子可好了,一到放假就帮邻居大爷捡瓦片

现在乡下都没人烧瓦了,现在慢慢少了,主要是年年捡,还漏雨,,多半都是拆老房子留下来的盖厨房和杂物房,,然后有些人出去打工,一年两年没空捡,就烂横条,所以后面就换红大瓦或者铁皮瓦了

8、篾匠,传统社会里,篾匠很吃香的职业。编草席子 芦苇席子。我们北方农村,有荆条柳条编织业,南方都用竹子编织。七十年代村里组织编织背篓、筐,自用或去卖。这些传统手艺被现代化工产品取代了后继难有人继续学习传承

某种新生事物的诞生就是一种或几种旧事物的逐渐消亡。塑料的发明和普及,使得许多竹制品变成塑料制品还有圆木制品如盆桶之类的,拖拉机替代了耕牛(除了山区梯田)。就连引以为傲的木雕工艺也被电脑雕刻机取代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老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

9、补锅匠,补啊…漏、…补啊、补啊补…換壶㡳啊!五六七十年代大街小巷都听到补锅匠担子上铁片撞击声和喊叫声。我小时见过補锅,先在裂 缝兩边钻眼,再在锅反面套上一块铁皮,上面辅一层火灰,然后放一粒铁水(就是用烂铁锅片当场烧化的),再移到要补的裂缝下,将铁水顶出裂缝。正常的补锅,是用棉布(烂衣裤撕的)卷的布条压平,一点一点将所有裂缝补完,然后涂上一层泥浆水(这样做的原理我到现在还是不懂)。那天补锅师傅想喊围观的小孩去帮他打水化泥浆,傍边的人起哄讲他能用手指压铁水才去帮他打水,他装着为难了蛮久,才对大家亮出拇指,说看好了。然后用拇指代替布条连续压了三粒铁水。当时我就站在傍边,真的惊呆了。(没有冒烟,也沒烧焦的气味。真的终身难忘。)

那时候,农村工匠都是上门服务,蔑匠,铁匠,补锅,弹棉花,裁缝,木匠,理发的,农村很热闹,补锅匠,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了。

10、如果谁家有一斤16两的秤那才算古老的!一杆秤的制作要经历数十道工序,做秤的工匠凭良心就在这“斤斤计较”之间。传闻秤是鲁班发明的,制作木杆秤的手艺人,俗称“钉秤匠”。度,量,衡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国历史的具大进步!衡器更是重要的市场交流工具。小时候合作社就是杆秤称量,那时什么都是零卖没有整桶整瓶,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传统手艺漫漫失传了!消失在所谓的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只能存在于有的博物馆和一些经历过的老人心中。患得患失的感觉!以前农村充满生机,因为到处都有工作岗位,都要技术,男孩子很小就学手艺!只要勤快,养家糊口不是事,现在有多少人不离开家乡,估计会饿死!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