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6岁的李嘉诚,以千亿身家书写不朽篇章,却在2025年元旦这天,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之举:他决定转让自己旗下中药公司高达45%的股份!
这般优质的资产,李嘉诚为何要抛售,真相究竟如何?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商业考量?
96岁李嘉诚商业帝国震动
2025年元旦,当全世界都沉浸在新年的欢庆氛围中时,香港商界却被一则重磅消息炸开了锅——96岁的李嘉诚,这位纵横商海数十载、铸就千亿商业帝国的传奇人物,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转让旗下中药公司45%的股份!
消息一出,瞬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各大财经媒体纷纷抢着报道,网络上更是炸开了锅,要知道,这家中药公司可不是一般的小角色,旗下王牌产品麝香保心丸,那可是大名鼎鼎,在中国治疗冠心病适应症领域稳坐第二把交椅,市场占比高达22%,堪称“印钞机”。
过去几年,仅靠这一款药,公司就赚得盆满钵满,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就有5.73亿元,多年来为李嘉诚的商业版图源源不断输送着巨额利润。
在中国大陆,李嘉诚的口碑一直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自2013年起,他大规模抛售香港和大陆的资产,转而加大在欧洲的投资,引发了轩然大波,被民众批评为“撤资风波”,许多人指责他“崇洋媚外”。
在祖国蓬勃发展之际却选择抽身离去,将财富转移至海外,尽管后来央视发表评论为其正名,强调商业决策应以市场和资本为导向,他只是遵循商业逻辑,但这一争议仍如阴霾般笼罩,久久未能消散。
并且他的感情生活也饱受诟病,原配庄月明,这位在他创业初期给予坚定支持,与他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女人,却在1990年元旦离奇身亡。
更令人唏嘘的是,两年后,李嘉诚与周凯旋关系密切的传闻甚嚣尘上,周凯旋比李嘉诚小整整32岁,她出身普通商人家庭,却凭借自身努力,从香港电台实习起步,留学澳洲、闯荡伦敦,练就了非凡的商业才能。
她与李嘉诚相识于北京的一次会面,李嘉诚便被她的才华折服,当场投资她的项目,此后她成为李嘉诚的得力助手,两人形影不离,这使得李嘉诚被不少人诟病为“陈世美”,尽管他此后未再娶,但这段往事依旧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时光流转,步入晚年的李嘉诚逐渐退居二线,将企业的接力棒交给了大儿子李泽钜,自己则转身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之中,2024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和慈善榜相继揭晓,李嘉诚毫无悬念地在富豪榜中位居榜首。
身家高达362亿美元,同时在慈善榜上同样独占鳌头,这两份榜单,如同沉甸甸的勋章,不仅彰显着他在商业领域的卓越成就,更见证了他多年来为慈善事业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回首往昔,李嘉诚的慈善足迹早已遍布各地,惠及无数人群,2024年8月,李嘉诚基金会向香港大学医学院慷慨捐赠了价值4680万元的Histotripsy系统。
堪称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它运用全球顶尖的“组织碎化术”,能够无创碎化肿瘤,为肝癌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对于那些长期饱受肝癌折磨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他们与病魔抗争的道路。
事实上,这只是李嘉诚慈善之举的冰山一角,多年来,他始终心系教育、医疗、赈灾等诸多领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他伸出的援手,他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遗余力,从兴建学校、资助贫困学子到设立奖学金,为无数年轻人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助力他们追逐梦想。
在医疗领域,他不仅捐赠先进医疗设备,还大力支持医学研究,为攻克疑难病症贡献力量;面对自然灾害,他总是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渡过难关。
李嘉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慈善的真谛,他的善举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也让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愈发高大、温暖,在商业上铸就传奇之后,他又在慈善领域默默耕耘,书写着另一页令人敬仰的篇章。
贫寒少年的逆袭之路
李嘉诚的故事,得从1928年说起,他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儿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商业巨擘,命运的齿轮却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转动,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纷飞。
11岁的李嘉诚跟随家人,像无数难民一样,背井离乡,逃到香港,投奔舅舅庄静庵,一家人的生活这才暂时安定下来。
可命运并未放过这个家庭,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因病离世,年仅15岁的他,不得不辍学扛起家庭的重担,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反而磨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了生计,他在茶楼当起了服务员,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双手常常被烫得满是水泡,但他从不抱怨,只为多挣几个铜板,后来,他又转行做五金厂销售员,整日奔波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推销产品,夏日里,他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冬日里,他迎着寒风,瑟瑟发抖,却从未放弃任何一个成交的机会。
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李嘉诚在工作中结识了不少朋友,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50年,年仅22岁的他,拿着自己辛苦攒下的7000港元,再加上舅舅资助的4.3万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开启了他的商业传奇之旅。
创业初期,条件艰苦,资金短缺、设备简陋、人手不足,他既是老板,又是工人,从生产、销售到财务,事事亲力亲为,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吃住在工厂,日夜钻研技术,改进产品,正是这份执着与拼搏,让他的长江塑胶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崭露头角。
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基地,而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塑胶花大王”,不仅是对他在商业领域所取得成就的极高赞誉,更是他迈向商业巅峰的重要里程碑,塑胶花业务的成功,让李嘉诚完成了初步的资本积累,也为他日后在商业领域的纵横捭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产大亨的崛起风云
1958年,李嘉诚凭借着塑胶花生意积累的雄厚资金,以及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乃至影响香港商界格局的重大决策——涉足房地产,他在港岛北角购地,兴建了第一幢工业大厦,迈出了打造地产商业版图的关键一步。
此后,李嘉诚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敢的决断力,在房地产领域持续高歌猛进,1967年,香港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暴动事件频发,楼市因此遭受重创,价格暴跌,投资者们急于抛售手中物业以求自保。
然而,李嘉诚却在这一片恐慌之中,看到了别人未曾察觉的巨大商机,他坚信,香港的根基未变,困境只是暂时的,未来楼市必有反弹之日,于是,他不顾外界的质疑与担忧,毅然决然地逆势而上,大量低价收购房产和地皮。
他穿梭于香港的各个角落,与卖家们艰难谈判,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潜力的地块,在那段时间里,他日夜忙碌,亲自考察每一处房产,评估其价值与潜力,他的资金如同一股坚实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将一块块“沉睡”的土地收入囊中。
随着局势逐渐稳定,香港经济开始复苏,楼市也如李嘉诚所料,触底反弹,一路飙升,那些曾经低价购入的房产和地皮,瞬间身价倍增,成为了他商业帝国中最耀眼的明珠,他持有的物业面积急剧扩大,租金收入如潮水般涌来,每年单单租金一项,就高达数百万港元。
长江实业迅速崛起为香港地产界的佼佼者,而李嘉诚的名字也因此响彻云霄,成为万众瞩目的商业巨擘,1972年,长江实业的上市,就如同在商业的广阔海域中树立起一面巨大的风帆,引领着李嘉诚麾下的商业舰队,勇往直前。
公司股票一经发行,便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超额认购高达65倍,这一惊人的数字,无疑是市场对李嘉诚商业成就的高度认可,也为他日后的扩张之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随后,在1979年,李嘉诚迎来了商业征途中的又一辉煌篇章——他成功地将历史悠久的英资巨头“和记黄埔”纳入麾下,在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引发了巨大轰动。
当时的“和记黄埔”,作为英资巨头,旗下资产庞大,业务涵盖多个领域,犹如一座巍峨的商业堡垒,然而,由于经营不善等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境,给了李嘉诚可乘之机。
李嘉诚精心谋划,巧妙布局,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不仅打破了英资在香港商界的长期垄断地位,更让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如虎添翼,实力大增。
他依托“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这两大强劲的商业驱动力,持续扩张业务范畴,覆盖港口运营、零售业、能源开发、电信服务等广泛领域,打造出一个规模宏大且业务多元的商业帝国,无可争议地确立了自己在香港商界的领袖。
传奇落幕,时代留痕
李嘉诚,作为香港开埠以来第三位登顶首富宝座的人物,人生历程波澜壮阔,宛如一部充满转折与高潮的史诗巨著,既荣耀加身,亦伴随诸多争议,如今,96岁高龄的他已步入人生的黄昏,回望过去,那曾经价值千亿的商业王国,无论多么辉煌耀眼,终究无法随他步入另一个世界。
出身贫寒的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出众的智慧,在商业的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成就斐然,然而,世间并无完人,他在中国大陆网友心中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撤资风波”让他备受争议,感情生活也为世人诟病,但晚年的他退居二线后,专注慈善,用财富回馈社会,为无数人点亮希望之光。
参考来源:
鹤城晚报——2025-01-08 08:55·齐齐哈尔市新闻传媒中心旗下《鹤城晚报》官方账号
刚刚,李嘉诚减持!——2024-10-30 21:13·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