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与楸叶古诗五首: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

初衣胜诗词 2024-08-15 11:39:05

早秋楸叶古诗五首:街头不复簪楸叶,但买山塘茉莉花

秋以立秋为时间点,农历的七月称为早秋。

早秋的到来,年光分半,意味着一年走向下半年。上半年,春耕夏耘,万物繁茂,下半年,秋收冬藏,果实满仓。所以立秋和立春在古代同样重要,是农业社会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中国的文明,源于自然,在适应和征服自然中壮大,历代中国人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都强调共生,良性循环,感恩自然。这是不同于其他文明的表现。

在古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强调和自然和谐共处,有迎春,就有迎秋。古代的迎春,用春天最早发芽的柳枝,插在门户,或者戴在头上,象征一种萌发避疫,当然秋天的菊花,也有这样的效果,九月重阳簪菊或者喝菊花酒。那么立秋,人们会选取什么作为迎秋的象征且又具有养生的效果呢?

这个风俗今天很少看到,但是在古代确实有,那就是用早秋的楸树叶子戴在头上,或者用楸树叶子熬制茶饮膏药。

楸树在中国是较早培植利用的树种,它的树木高大,生长迅速,且木材优良。在先秦时代,就作为重要的城市和农村树种。

而楸树之所以叫楸,是因为这种树木,落叶早,往往在早秋时段开始落叶,所以称为“楸”。

在先秦,楸梧并列,说明他们是人们常用的高大树种,另外一方面,楸树和中国梧桐系是早秋落叶的树种。

“望长楸而太息兮,

涕淫淫其若霰。”屈原《离骚·九章·哀郢》

先秦楚国,屈原的故乡都城郢都,也就是荆州江陵,是种植着巨大而繁茂的楸树的,楸树成行,高挑出城,屈原在离开的江面,仍旧可以看到连绵的楸树的壮美,背井离乡之际,不禁泪洒行舟。

而这种楸树作为城市或者官道的种植树,历久不衰。因为楸树繁茂而高大,在下面可以驰骋快马。在汉朝,种植楸树,提供楸树树种的富甲一方,所以有着长楸走马的典故。说的是京都的英武少年,在种植楸树的大道上快意驰骋,

楸树的广泛种植,也诞生了各种利用,比如嫩叶和花可以食用,后来饮食丰富,这些嫩叶用作动物饲料。而楸树的根,枝条,叶子,则有预防和治疗皮肤疮肿,清热解毒的功效。

应该说,立秋或者早秋,用楸树叶子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天气转向干燥寒冷而生出的各种上火和皮肤病,在魏晋时代,就已经很流行。那个时候没有抗生素,人们最大程度的利用身边常见的树木草本,预防和治疗疾病,久之渐成风俗。

“凉风天际来,拂我阶前树。

稍惊枝上禽,复堕叶间露。

儿童畏我逢秋悲,刻叶作花矜岁时。

祝我宜秋劝使插,未能免俗复尔为。

鬓边二毛殊不恶,淮南何须伤木落。” 北宋 · 刘敞 《剪楸叶词》

那么在唐朝,国家稳定繁荣,各种民间的风俗,带着美好的祝愿兴起,比如立秋戴楸叶,就成为迎秋的一种。乡村或可还依旧粗朴,如同艾草插门一样,不过是将楸树的枝条和树叶堆在门口,或者将楸树叶子随意插在头上,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则因为审美,流行另外的玩法,就是将楸树的叶子,剪辑,做成各种花朵形状,戴在头上。

“立秋日,唐宋时,京城满街买楸叶,妇女儿童争买,剪成花朵,戴之。”

而刘敞生活在北宋早年。

他是这样写的,凉风从天际吹来,吹动着我院子里的楸树。

风吹过之时,惊动了树上的鸟类,叶滴落了树上的露水。

孩子们怕我是在悲伤,用楸树叶子,剪成花朵的样子。

然后要我戴在头上,我推却不了,发现家家都有这样的风俗,于是就笑着簪上了楸叶花。我对着镜子一看,花白的头发,绿色的楸树花,看起来满不错嘛,我哪里是会伤感秋天到了,叶子落了,这不叶子好好端在我头上呢。

从民间风俗的流传来讲,这风俗肯定起自宋朝之前。

被剪碎的楸树叶子,带着特殊的草本芳香,而古人认为这种香气,也有防病健身的效果。

“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

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

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

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宋 · 晁说之《秋 》

这是一个中年人和家人在异乡过的立秋和早秋。很多读书做官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仕途的原因,很少回到故乡,这在年轻奋斗时,不以为意,但是人到中年和老年,现实的不安稳,会加重乡愁和田园梦想。但是基本上,这种梦想,绝大多数的官员,难以实现。因为能平安退休的官员少,能够有财力回乡养老的官员更少。

而故乡往往只能成为一个愿景和精神依托的地方。

他说自己,每到秋天,就会伤感。当然,在没有保险养老机制的古代,叶落归根是许多人对于中晚年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很难实现。

所以他说,我记忆着家乡的古槐,但是我却不能像雁子一样飞回去。

我有庾信的背井离乡,我有陶渊明的旷达,但是这又能如何呢,我依然回不去我的故乡。

前天,家人托人送过来很多楸树的叶子,我想了又想,回归现实,现实就是,接受家人的祝福,楸树叶子有着长生健康的含义,我要保重我自己,好好活着。

只要健康活着,也许有一天能够真正回到我的故乡。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

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南宋 · 范成大《立秋二绝 其二》

范成大晚年归隐石湖,他的养老颇为田园和古意,是亲自种菜种地,像农民一样,热爱田园生活。这和许多官员的闲适养老是不一样的。

立秋之日,这位资深的官员农民,也将楸树叶子折了许多回来,并且在菜园里,收获自己种的瓜果。当时西瓜种植已经流行,范成大也种植了西瓜。

在自然条件下,西瓜的成熟,在早秋,当然现代的农业技术,西瓜上市在晚夏,到了早秋,实际已经是西瓜的尾声了。实际上古代吃西瓜,应的节令是立秋,七夕,早秋。

那么早秋白天还有暑气,古代普通人家没有冰箱,滚烫的瓜果被泡在井水里,降温。

切开的西瓜,甜蜜的汁液混合着井水的清冽,入口即化。

立秋时节亲朋好友相聚,桌上有着楸树叶子,头上各自都多少别着楸叶,围着吃瓜,在这样轻松甜蜜的氛围里,来话家常,说愿景,好一幅家园秋乐的场景。

“马乳蒲萄哈蜜瓜,吴侬一倍斗繁华。

街头不复簪楸叶,但买山塘茉莉花。” 清 · 朱彝尊 《七夕词六首 其六 》

那么明朝还流行立秋戴楸树叶子,但是到了清朝,这种风俗,就稀少了。

这是因为,立秋在清朝,不作为大节,且清朝入关之后,很多传统的汉族节日,都不被提倡,缺少了过节的氛围。

朱彝尊是跨越明清两代的文化人物,经过了明末的动荡和清初的再度繁荣稳定。

有些风俗不在流行,但是作为经济重地的江南吴浙,重新恢复着往日的繁华,且物质更为丰富。

比如马奶葡萄,哈密瓜,显然是清朝大一统后,西北的水果可以畅通至江南,在这里的早秋,可以吃到最甜的葡萄和哈密瓜。

立秋不作为大节,但是七夕却久盛不衰,这里的人不再戴着楸树叶子,而是购买流行的茉莉花。

当然清朝的剃头制度,也使得男性的发饰有很大改变,发之不存,何以簪之?

这项流行于唐宋明的汉族民间风俗,渐渐式微。

早秋时节,看到楸树,仍旧有着高树临风的壮美。

一叶知秋的树,在古代,不单是中国梧桐,还有这种楸树。杜甫说,要取楸花媚远天,早秋高爽的天空下,依然能够感受这种树带来的辽阔和清美。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