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的秋天有多美?6首绝美元曲,曲中秋色,情满人间

幸福有味是清欢 2024-09-26 03:55:06

〔1〕

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张可久一生仕途坎坷,时官时隐,足迹遍江南各地。重阳节,他望着萧瑟的秋景,触景伤情。

面对连绵的青山,我勉强整理好乌纱,南归的大雁,成行成列掠过秋日的天空。我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不禁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忆往昔重演盛宴,佳人殷勤地劝酒,觥筹交错间,酒香四溢,歌女拨动琵琶,婉转悠扬。

岁月无情,人已经渐渐老去,秋风瑟瑟中,已满头白发。就连蝴蝶面对即将凋零的菊花,也会添一份愁绪。

回望来时的路,只见天涯的尽头,一抹斜阳挂在天边,还有几只寒鸦在暮色中飞翔,显得格外孤独与凄凉。

这首散曲以景喻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仕途坎坷、时光流逝的感慨。

〔2〕

普天乐·江头秋行

元·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

黄添篱落,绿淡汀洲。

木叶空,山容瘦。

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

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秋日的傍晚,作者漫步江畔,映入眼帘的是田间地头丰收的景象。

稻谷、高粱等庄稼颗粒饱满,一派丰收的景象,江边的芦苇也开始吐穗。村落的篱笆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江中的小洲上,绿色渐渐变淡,抹上一层枯黄。

树叶纷纷飘落,枝头空旷而清冷,远处的山峦,植物凋零枯败,愈发显得消瘦。

沙滩上的水鸟在空中翻飞,似乎能预知潮水的涨落。江面上烟雾弥漫,万顷碧波沉浸在秋色中。

夕阳西下,只剩半竿残照,一声大雁的啼鸣划破长空,几座高楼孤零零地伫立在浓重的暮色中。

整首散曲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呈现出一幅深秋江畔清朗明丽的动人画卷,抒发了作者内心浓郁的羁旅乡思之愁。

〔3〕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在雨夜辗转反侧、心绪难平的旅人形象。

秋雨绵绵,桐叶声声,带来一种浓浓的秋意,雨打芭蕉,更使人增添一缕愁闷。夜半三更时分梦回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

灯花已经落尽,一盘残棋还没有收,叹息自己如同当年的马周,孤独地留宿新丰旅馆。

回想十年来孤身一人宦海奋斗的情景,惦记远在江南的父母双亲,种种烦心的事情,都涌上心头。

仕途的艰难,羁旅的哀怨,以及对父母的挂念交织在一起,增添了旅人的哀愁,无限的惆怅浸透在字里行间。

〔4〕

天净沙·秋

元·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朱庭玉,元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元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朱庭玉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朴素、含蓄而著称。

朱庭玉笔下的秋天,好似一幅既清冷而又富有诗意的秋景图。

他说,庭院前的梧桐树,退去夏日的繁华,树叶已经落尽,池塘里的荷花早已凋零,失去了往日的风姿。

眼前的景致,就像是懂得我的心思,你看那经秋霜染红的树叶,轻轻地飞离枝干,主动飞到我的身边,仿佛在邀请我在上面题写诗句。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此曲虽短,但意境深远,画面感很强,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5〕

沉醉东风·渔夫

元·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边,白色的蘋花开满渡口,堤岸上绿杨依依,红色的蓼花点缀着河滩,秋日的绚烂景致,真是美不胜收。

渔翁虽然没有生死相托的挚友,但他却拥有淡泊宁静、毫无算计之心的朋友——白鹭与沙鸥。在澄明的秋江上,渔翁与鸥鹭共同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祥和。

这位钓鱼翁虽然不识字,但这种潇洒淡然的生活,足以让世间的达官显贵黯然失色。

白朴生活在蒙古灭金的动荡时期,与家人失散后,受到元好问的养育和教导。他终生不仕,却依然找到一片可以安身的净土。

这首散曲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塑造出一个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渔翁形象,抒发出作者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6〕

清江引·秋居

元·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

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

星斗满天人睡也。

吴西逸,其生卒年等皆不详,他的散曲,以其清丽疏淡、意境深远的艺术风格,在元代散曲坛上独树一帜。

秋风瑟瑟,成群的白色大雁,在空中纷乱地飞翔,好似秋天里飘洒的雪花。夜幕降临,万物归于沉寂,只有那清冷的露珠,在月光下熠熠闪亮,使得夜晚更加清冷。

醉意正浓,轻挥衣袖,拂去石边的雾气,醉步踏着松树旁斑驳的月光。然后仰面躺在石头上,在满天星斗之下,酣然进入梦乡。

这首散曲清新淡雅,宁静淡泊,字里行间可以可以窥见一位淡泊名利、寄情山水、向往隐居生活的文人形象。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