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2024年度十大热词,“新质生产力”必然榜上有名。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今年十大任务之首。
随着新质生产力培育大幕正式拉开,金融机构也迎来了新机遇。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尤其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顺势而为做好科技金融,既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职责所在,也是应对市场挑战所需。
以总部在浙江的浙商银行为例,该行从社会价值向度出发系统化推进科技金融,从新旧动能转化推动发展模式转化,从新技术发展推动新业态、新质生产力形成,走出了市场突围的新生之路。
方向:新质生产力已成“风口”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
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中,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提出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聚焦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和绿色低碳发展,以及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外贸等领域小微企业,健全专业化服务机制。
4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势,不可挡。服务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风口”。
在此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和监管部门要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重点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改造、战略新兴产业等方向。
此外,在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资产端收益下降的大背景下,应战息差收窄是银行机构绕不开的一道坎。而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力科技金融,这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提供了新路径。
分析:挑战几何?
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直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使命,但真正要做到在信贷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临着诸多掣肘。
信息不对称。股份制商业银行很难获得高端产业的核心数据,银行与产业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存在数据获取不全或信息滞后、参考价值低等问题。
产业专业性强。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产业大多为“专精特新”的高端产业和引领未来的前瞻产业,有一定技术门槛,专业性较强,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具备对行业发展的熟悉度、对行业动态的敏锐度、对行业前景的前瞻度等综合能力。
价值难评估。“高精尖”科创类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重技术”的特征,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金融机构很难对其价值作出准确评估。
缺少抵押物。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产业大多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进行信贷投放,缺少“可见”的抵质押物,而更多的是依靠“无形”的知识产权。
收益见效慢。科创类企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慢回报等特点,这也意味着银行机构信贷投入,往往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
风险把控难。科创企业往往具有“高不确定性、高波动性、低担保”的风险特征,由于其缺少信用、经营、风险方面的记录,缺少必要的增信措施,加之科创类企业创立初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给商业银行把控风险带来了挑战。
策略:做难而正确的事
当前,金融机构服务新质生产力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已有不少银行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了积极探索。
作为总部位于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浙商银行积极践行科技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
据了解,近年来浙商银行系统化推进对科创类企业的支持,设立科创专营支行,形成了“六专”体系,即设立专营的组织体系、专享的产品服务、专业的人员队伍、专属的风险政策、专项的经营政策和专门的信息系统。
在总行,浙商银行设有科创金融部,给予更大力度的配套政策支持,对专营机构和团队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同时,全行着力打造三支专业队伍——专业客户经理、专职产品经理和专岗评审人员队伍。特别是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科创资源禀赋较好区域,重点配备力量,为企业提供“五星级”的专业服务。
面对科创型企业“专、轻、长”的特征,浙商银行不看“砖头”看“专利”,将目光转向关注企业未来价值成长空间,通过“看懂”科技型企业的专利价值、创新能力,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破解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困局。
多年来,浙商银行持续深化与科技企业合作,通过“科创共担贷”“科创银投贷”“人才支持贷”“知识产权贷”等产品,提供VIE类跨境金融、撮合投资及上市辅导、员工激励并购融资等创新服务,为科技型企业发展不断注入金融动能。
同时,浙商银行以“善本金融”服务理念,积极扛起省属金融企业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使命担当,不断完善特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供给。通过金融顾问送政策、送服务入企,协调联系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在制造业、普惠小微企业、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投入力度。目前,浙商银行已牵头带领浙江省4200多名金融顾问,累计服务企业超8万家,帮助融资超5600亿元。
针对风险防控难题,浙商银行推出了科技型企业专属评级和授信模型,实现金融产品审批流程的线上化、自动化;同时,不断为科技金融创新装上“数据管理引擎”,同步推进一百余个数字化应用项目,为授信审批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其他银行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也值得股份制行商业银行借鉴。
比如在产业研究方面,工商银行充分发挥在信贷、产业、行业、区域等领域的研究经验,构建涵盖了区域画像、行业视图、全产业链分析、特色行研等多个层面的立体化、体系化投行研究。
在产品创新方面,中国银行打造了“商行+多元化金融”“贷款+直接投资”“融资+融智”等多种服务模式,推出知识产权质押、“专精特新”贷等系列产品,大力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在资源协同方面,上海银行持续加强与政府、平台协会的对接与联动,整合产、政、研、学等外部资源,形成多方合作模式。
总之,银行机构服务新质生产力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想象空间,需要商业银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系统化推进,久久为功。
未来已来,在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新“风口”上,银行机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