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子女交流不顺畅,原因何在

小熊说好啊 2024-09-20 15:41:39

老年人聚一起聊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聊就怎么聊。句句是实话,是真话,是心里话。

不承想,还是这些老人,换个地方,换个对象,换个环境。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却欲言又止,无话可说。给人以生分,别扭,勉强,不自在的感觉。

按理讲,老人与子女,血浓于水,是世上血脉相连,感情真挚,关系亲密的亲情关系。

那么,眼下老人和子女,(尤其是父与子),交流不顺畅。问题出在哪?

一、‘’代沟‘’现象,成为了老人与子女交流的鸿沟

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是客观事实,不容置疑。

由于年龄、经历、思想、观念等不同,老和小对社会现象,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认知必然产生碰撞。哪怕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也会因此,各持已见。

老人念旧,喜欢说一些,以前、原来,过去式的老故事,老话题。

小字辈,喜欢谈论八卦新闻,误乐明星,刷屏追剧,网购消费之类。

子女不屑于,甚至反感忆苦思甜式的说教。老人不理解,甚至厌烦'‘坐着宝马哭‘’的生活百态。

二、权力转移,带来了老人与子女交流的隔膜

现在的老人,曾是建家、创业、兴丁的一号人物和头等功臣。

年龄增长,子女成长,家庭权力下放、转移成必然。因此,老人家中的权威、地位、作用,人格影响,都会逐步减弱,直至不复存在。

但凡家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大决定。如拆迁、换房、装修、买车、购家电等事宜。一改过去,老子说了算的做法。变成了老人靠后站,子女全包干。

老人的知情权,话语权,参入权往往不被尊重。被迫处于,有事不知晓,有话不能说,说了也不算的窘境。

有些事,自认为是正确的,也不敢坚持。怕影响家庭关系,伤害两代感情,涣散儿女团结。

三、日常琐事,堵塞了老人与儿女交流的通道

人变老的路上,面临着生活角色的转换。

从单位退休回到家庭,老人由员工变成了家长,由一线变成了后勤,由专业岗位变成了生活管家。

一抹带十杂,烧火带引伢。柴米油盐行行过心,吃喝拉撒项项过手。是每天日常。

买菜做饭,洗衣晾被,抹桌拖地,接送孙子,料理家务,拎进扔出。这就是老人们每天生活的不完全记录。

一到晚上,老的、小的都很累了。要么,各自回房休息。偶尔说会话,老和小又因话不投机,聊而无趣。

老人说,菜难买,米面涨价。儿女说,公交堵车,商品打折。

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即便双方有再好的心情,再高的热情,再诚的耐心,没有共同语言,不交流都觉累。

四、分家而居,拉大了老人与子女交流的距离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

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也如此。不同住,不走动,不联系,亲情自然就冷疏了。

现在,老人与子女,大多不住一起,保持着‘’一碗汤‘’的距离。

这样的居住模式,有利有弊。其弊之一,就是从空间上设置了老人与子女交流的‘’空档键‘’。

从老人角度说,两代人分处而居,各自独立生活,刚开始肯定是不舍。

时间久了,就慢慢适应了,习惯了。还很享受,分开住的安逸,清净,简单。

对于子女打不打电话,来不来吃饭,回不回家里,也不那么在意、上心了。

日复一日。到年节假,休息日,再见时。彼此,都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聊。

五、利益关系,导致了老人与子女交流的‘’梗阻‘’

老人与子女关系的好与不好,就取决于,成员中利益关系的管控、调节和分配。

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家中的票子,房子,车子,孩子方面。

老人用从牙逢里省出的钱,去邦助,补贴,资助子女,他们可能会和老人好交流。如果老人做不到,或无法满足子女要求呢?结果,可想而知。

老人用一辈子心血,购置的房产。己成今天子女争夺战的焦点之一。

有女子强行要挟,老人生前进行房产继承公证的。有私下背着老人,将房产变卖的。有子女联手,折散老人婚姻的。有子女为争钱财家产,于自家老人生死不顾的。

子女的行为,老人若同意,他们心安理得。若不照做,亲情关系立马变形走样,令人痛心,寒心。

此时,任何交流都多余,所有亲情都无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