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粟裕被批后处境艰难,楚青直言:除了萧劲光,没人敢上门探望

花开半夏千古 2024-09-07 16:02:35

1958年5月,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这一场会议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轨迹,一如粟裕。

当时担任总参谋长的粟裕,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将帅不和”、“擅权越权”、“里通外国”的罪名也让他遭到了撤职、降级。

这些“罪名”也直接伴随了粟裕的余生,直到1994年粟裕才平反,而此时粟裕已经去世十年之久。

而回忆起这段落难史,粟裕的夫人楚青更是直言:“除了萧劲光,没人敢上门!”

事实上从人性的角度而言,趋吉避凶也算是人之常情。“没人敢上门”也无可厚非。

但人生天地间,却难免要被拿来比较。萧劲光又为何敢上门呢?他与粟裕之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情谊呢?

1903年萧劲光出生于湖南长沙,而粟裕则是1907年出生于湖南怀化。

算起来二人乃是湖南老乡,但两地却也有近700里的距离,倘若不是时代造就,他们大抵是不可能相遇、相知的。

遑论二人接受的教育还大相径庭,萧劲光曾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接受过系统性的训练;而粟裕则在湖南省立二师毕业后就进入了叶挺所部。

1931年,粟裕担任了红七军团参谋长,与此同时萧劲光则担任了红七军团政治委员。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亲密接触,二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期间二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步迅速。

而在先后经历了多次“围剿”失败之后,蒋介石于1933年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面对这次蒋介石的围剿,当时博古、张闻天第一反应就是对敌人坚决回击。就这样黎川这个苏区北大门的地点,就不容有失。

而当时驻守黎川的正是萧劲光所部。此时萧劲光已经担任闽赣军区司令员。当时蒋介石派出了周浑元部的三个师约2万余人。至于萧劲光手下表面上也有三个师。

不过萧劲光表面上看似手下有三个师的兵力,实际上却是分身乏术,彼时其麾下的19/20/21三个师被要求配合红军主力作战,驻守在闽北一带。

这也就造成了黎川兵力空虚,实际上也只有70人的教导队。70对2万多,坚守黎川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萧劲光选择了撤退。

但这次撤退辅以之前因为对“左”倾冒险主义的不同意见,萧劲光也遭到了王明等人的“借题发挥”。他被判开除党籍、军籍,五年有期徒刑。

这样的判罚显然是不能服众的,因此也遭到了毛主席、李富春、王稼祥、粟裕等人的反对。最终,萧劲光被免除一切职务后到了红军大学担任教员等职务。

而为了这个老战友,粟裕甚至还主动找到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他据理力争,恳切请求周恩来能为他重新安排工作。这样的情谊,萧劲光也是看在眼里,暖在心中。

时与时异,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遭到了严厉的批判。

“将帅不和”、“擅权越权”、“里通外国”这一个个罪名无一不是“弥天大罪”。

其实我们也有必要说一下粟裕将军之所以被戴帽子这与其不近人情、不圆滑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这一点上从其平反的大时间跨度(长达36年),困难性(如总政主任也是其麾下韦国清的阻拦)上便可见一斑。

总之这在当时是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但作为海军司令的萧劲光非但不避,甚至还特意上门看望粟裕,带他去海军部队参观,在毛主席面前仗义执言。

粟裕期间也害怕牵连萧劲光,劝说他不要来探望他,可萧劲光直接了当说自己不怕,就是要来(萧劲光后来也因为某些问题遭到了打压)。也正是这段患难时期的真情流露,让粟裕夫妇铭记一生。

不过公允的说,楚青的话更可能只是一种当时的感慨、气话。

单以“上门看望”计,可能华野部下确实少有上门探望,但林彪、陈赓等人则都看望过。而在粟裕将军平反的过程中张震(也是华野,粟裕还救过张震)、刘华清都是主要的推动者。

当然其实设身处地站在楚青的角度考虑,也是能够理解当时她的无助、悲戚的。

历史从来如此。

参考资料:

粟裕回忆录编写组著:《粟裕传》

楚青著:《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张雄文对粟裕原秘书鞠开老人的采访》

《粟裕年谱》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