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总统下台后靠四姨太养活,晚年做对一件事,国人对他纷纷称颂

谈八卦沸羊羊 2025-01-07 11:41:56

北洋总统下台后靠四姨太养活,晚年做对一件事,国人对他纷纷称颂

在民国动荡的岁月里,那些显赫一时的军阀政客,大多都留下了污点斑斑的历史。然而,在天津的英租界里,却有一位曾经的北洋总统,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做出了一个令国人钦佩的选择。这个人就是曹锟,一个从卖布小贩一路走到总统宝座的传奇人物。当他失势后,身边的亲朋好友纷纷离去,只剩下一个曾经的戏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落魄老人的晚年。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这对看似不起眼的主仆,又是如何在国难当头之际,做出了令后人动容的抉择?

一、从布贩到总统:命运的戏剧性转折

1862年的天津大沽,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年正推着木制小车,走街串巷叫卖布匹。这个少年就是曹锟,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个普通农民,一家七口人全靠父亲种地维持生计。

那时的曹锟因为生意上的憨厚,常被人称作"曹傻子"。他卖布从不讨价还价,量布时总是多给客人几寸。每到月底算账,总是入不敷出。街坊邻居都说他这样做生意迟早要穷死。

有一天,他推着小车走到南市口,遇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算命先生。这算命先生不要钱,非要给他算上一卦。谁知这一算,竟然改变了曹锟的人生轨迹。

"小兄弟,你面相不凡,日后定当位极人臣!"算命先生一边摇头晃脑,一边说道。曹锟听完哈哈大笑,挥手要走。算命先生却拉住他的衣袖,神秘兮兮地说:"我观你面相,额头方正,眉骨高耸,这是将相之相。你若不信,十年之后自有分晓。"

这番话让曹锟夜不能寐,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正好那时天津武备学堂在招生,他毅然放下布匹生意,走上了从军之路。

1890年,曹锟考入武备学堂,这一年他已经28岁。在学堂里,他虽然年纪比其他学生大,但勤奋好学,很快就引起了教官们的注意。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天津小站练兵处当了一名哨官。

命运的转折就此开始。在小站练兵处,他遇到了北洋军创始人袁世凯。当时的袁世凯正在物色得力干将,曹锟的忠厚老实和军事才能很快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次阅兵式上,曹锟负责带领一支队伍进行演练。他训练有素的士兵和严明的军纪,给袁世凯留下了深刻印象。阅兵结束后,袁世凯将他叫到帐篷里详谈,从此曹锟就成了袁世凯的心腹。

在袁世凯的提拔下,曹锟官运亨通。1907年,他被任命为北洋军第三镇统制,掌管北洋军的主力。这个位置不仅让他成为了军中实权人物,更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这时的曹锟,已经完全褪去了当年卖布小贩的模样。他开始穿着笔挺的军装,骑着高头大马,在军营里发号施令。旁人谁能想到,这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曾经是那个被人嘲笑的"曹傻子"?

在此期间,袁世凯对曹锟格外看重。每逢曹锟父母生日,袁世凯都会派人送去丰厚的礼物。而曹锟也以忠心回报,在袁世凯称帝的关键时刻,他是少数坚定支持者之一。

二、政治生涯的巅峰与陨落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曹锟凭借着手中的军权迅速崛起。1920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他率领直系军队一举击溃了奉系势力,成为了北方军阀的实际掌控者。

此时的曹锟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带兵打仗的将军。1922年春天,他在天津设宴,宴请各路军政要员。席间,曹锟端起酒杯,对在座的人说:"诸位,如今国家动荡,百姓遭罪,我们做大事的人,该想想出路了。"这番话语中暗藏玄机,他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总统之路铺路。

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不得人心,曹锟先是扶持黎元洪复出,继而又将黎元洪赶下台。一位亲历者回忆说,那天黎元洪被赶出总统府时,连自己的行李都来不及收拾,在风雨中狼狈地奔向天津。

1923年秋天,北京城内暗流涌动。曹锟为了实现当总统的野心,派人拜访各路议员。他的心腹高凌霨带着大量银元,挨个拜访国会议员。当时的《京报》记者亲眼目睹,每天清晨都有大批马车载着装满银元的箱子进出国会。

这场贿选闹得沸沸扬扬,连老百姓都知道了内情。北京茶馆里有个顺口溜:"一人一万银元,国会全都投给他。"讽刺的是,这场贿选竟然还创下了一个纪录:每位议员收到的贿金高达5000大洋,创下了民国时期政治贿赂的最高纪录。

1923年10月5日,国会投票结果揭晓,曹锟以大多数票数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第二天,他在总统府举行就职典礼。典礼上,曹锟发表演说:"今后当以民为本,为国为民。"然而这番话在当时已经难以挽回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贿选丑闻之后,曹锟的政治生命开始走下坡路。1924年的北京,政局风云突变。10月23日凌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派出的部队包围了总统府。一位当时在总统府当差的老人后来回忆说,那天早上,总统府内外一片混乱,曹锟被软禁在书房内。

随后,冯玉祥派人带来一份辞职书,要求曹锟签字。据说,送辞职书的人对曹锟说:"曹总统,您若是不签,恐怕有生命危险。"曹锟沉默片刻,提笔在辞职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曹锟的总统生涯仅仅维持了一年零十八天。他被软禁在总统府内,直到11月,才被允许离开北京,前往天津英租界。从此,这位曾经的北洋总统,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在去往天津的火车上,曹锟对随行的秘书感叹道:"做官容易做人难,从今往后,我要学着做个普通人了。"这句话成了他政治生涯的收场白。此时的他,或许想不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等着他。

三、刘凤玮:从梨园名伶到忠贞配偶

在1910年的天津卫,戏园子里传出一阵悠扬的梆子声。台上的花旦正在唱《贵妃醉酒》,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这位技艺精湛的花旦就是刘凤玮,天津当时最负盛名的梨园名伶之一。

刘凤玮出身在天津一个普通商户家庭。七岁那年,家道中落,父母将她送进了戏班。在戏班里,刘凤玮吃尽了苦头,但她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唱腔和身段。十五岁时,她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了天津城里的名角儿。

那时的天津卫,是北方文化的重镇。达官贵人们经常光顾戏园子,刘凤玮的表演也常常引来满堂喝彩。一位老戏迷曾经回忆说:"那时候的刘凤玮,嗓音清亮,身段柔美,一出场就让人移不开眼。"

1918年的一个秋天,时任直系军阀的曹锟慕名来到戏园子。当时的曹锟已经是位高权重,但看到刘凤玮的表演后,竟然连说了三声"好"。演出结束后,他派人送来一份厚礼,表达欣赏之意。

让人意外的是,刘凤玮婉拒了曹锟的馈赠。她让人带话说:"戏子卖艺不卖身,您若喜欢,请常来听戏。"这句话传到曹锟耳中,不仅没有惹恼他,反而让他更加欣赏这个性情刚烈的女子。

之后,曹锟经常光顾戏园子。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络起来。刘凤玮发现,这位权势滔天的军阀,竟然还懂得一些戏曲知识,能跟她讨论剧情和唱腔。

1919年春天,曹锟正式向刘凤玮提亲。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已有三房夫人。按照世俗眼光,一个戏子能够嫁给位高权重的军阀,是天大的福分。但刘凤玮提出了一个条件:"我若嫁给你,从此不再登台,但你得答应我,让我一生只为你唱戏。"

婚后的刘凤玮,果然遵守诺言,不再在外抛头露面。她搬进了曹府,成为曹锟的第四房夫人。但她依然保持着艺人本色,从不趋炎附势,也不与其他夫人争宠。

一位老管家回忆说:"四夫人在府里很低调,平日里就在自己院子里练练嗓子。有时候老爷来了,她就唱上一段,从不参与府里的勾心斗角。"

1923年,曹锟当选总统后,刘凤玮并未随他入主总统府。她对身边人说:"我是梨园出身,不懂那些官场规矩。还是留在天津,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吧。"

这个决定,在后来证明是多么明智。当曹锟因为贿选丑闻而声名狼藉时,刘凤玮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生活,靠着过去的积蓄和在天津的房产收入维持生计。她的这份独立,为日后支撑起落魄的曹锟打下了基础。

四、艰难岁月中的生死相依

1924年冬天的天津格外寒冷,曹锟带着一个简单的行李来到英租界。这位曾经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如今只能寄居在一栋普通的洋房里。初到天津时,他还带着原配夫人郑氏和三夫人同住,但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一位当时在英租界做杂货生意的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常看见曹家的仆人来买东西,都是买些便宜货。有一回还听他们说,老爷的冬衣都穿了好几年了。"

更让曹锟没想到的是,他积攒的那些钱财,很快就被兄弟和养子曹少珊骗得差不多了。一次,养子曹少珊以做生意为由,从他那里骗走了一大笔钱,从此再也没有露面。

三夫人见情况不妙,开始对曹锟冷眼相待。有一次,曹锟生病需要熬药,三夫人竟然说家里没有炭火了。原配夫人郑氏虽然心地善良,但年事已高,也无力照料这个大家庭。

1928年初春的一天,曹锟在床头写下一封信,托人送到了刘凤玮住处。这封信并没有说什么求助的话,只是简单地说了自己的近况,提到身体不太好,让她保重身体,照顾好孩子。

信送到刘凤玮手中的第二天,她就租了一辆黄包车,直奔曹锟的住处。当她推开门时,看见的是一个形容憔悴的老人,正在咳嗽不止。屋子里冷清清的,连个伺候汤药的人都没有。

"老爷,我来接您回家。"刘凤玮说完这句话,就开始收拾曹锟的行李。当天下午,她就把曹锟接到了自己的住处。

从此,刘凤玮开始细心照料曹锟的起居。她请来了天津最好的大夫,每天亲自熬药,从不假手于人。渐渐地,曹锟的身体好转了起来。

一位住在隔壁的邻居说:"那时候经常能听见四夫人唱戏的声音,有时候是《贵妃醉酒》,有时候是《西厢记》,唱得很动听。后来才知道,她是在给老爷解闷。"

刘凤玮虽然出身戏班,但她极有主见,而且深明大义。每当有日本特务上门拜访时,她总是挡在前面,寸步不让。有一次,一个日本特务拿着一叠钞票来说情,被她当场把钱摔在地上,怒斥道:"你们这些人,也配来见我们老爷?"

她对曹锟说:"咱们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腰杆要挺直。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一个都不能见!"在她的坚持下,曹锟的住处渐渐就少有闲杂人等来访。

日子虽然清贫,但胜在平静。刘凤玮靠着过去的积蓄和在天津的一些房产收入,供养着这个小家。每逢节日,她都会变着法子给曹锟做些可口的饭菜,有时还会唱上几段戏文。

五、最后的尊严与荣光

1931年寒冬,几个日本特务再次找上门来。这一次,他们带来了一份厚厚的文件,说是要请曹锟出山,担任他们筹建的"新政府"要职。刘凤玮听到动静,拿着鸡毛掸子从里屋冲了出来。

"你们这些人,还敢来!"刘凤玮手持鸡毛掸子,假装在追赶一只闯入的猫。她边追边骂,掸子一不小心就打在了曹锟身上。

"我又不是猫,你打我干嘛?"曹锟无奈地说道。

"你不是猫,但比猫还不如!东北都让人家占了,你还跟他们说话!"刘凤玮的这番话,让日本特务们面面相觑,最后只得悻悻而归。

这件事后,日本人再也没有派人来劝说过。曹锟对刘凤玮说:"多亏你这一招,省得我和他们周旋。"这一幕被当时在场的一位老仆人记录了下来,后来成为了天津租界里广为流传的佳话。

1937年,日军大举进犯华北。天津城内,不少旧时的达官贵人都被拉拢收买。有人来告诉曹锟,只要他愿意出面,日方愿意每月给予高额津贴。刘凤玮立刻拦住了对方:"我们宁可喝稀粥,也不吃你们的带血馒头!"

1938年春天,曹锟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清晨,他对刘凤玮说:"我这一生,做了不少错事,但这最后几年,总算没有做错。"说完这句话没几天,曹锟就安详地离世了,终年76岁。

消息传出后,天津城内外都为之震动。许多老百姓自发前来吊唁,都说曹锟晚节清白,没有做汉奸,是难能可贵的。中华民国政府也一改往日态度,追授他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

按照曹锟的遗愿,刘凤玮将他的遗体送回了大沽老家安葬。安葬那天,来了很多当地百姓,他们说:"曹老还记得要回来,这是念着乡情啊。"

葬礼过后,刘凤玮也留在了大沽,在曹锟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从此,她每天都要去坟前整理整理,有时还会唱上几段戏文。邻居们常常能听到那熟悉的梆子声,悠悠扬扬地飘在空中。

直到1952年,刘凤玮也走完了她的一生。临终前,她要求家人把她葬在曹锟墓旁。她说:"活着的时候陪着他,死了也要守着他。"

当地的老人说,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曹锟和刘凤玮这对患难夫妻,用他们的方式守住了最后的尊严。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的一段佳话。如今,在大沽的老街上,还能听到老人们讲起这个故事,讲起那个拿着鸡毛掸子的女人,是如何帮助一个落魄的总统,守住了最后的气节。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