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时代来了?豪车卖疯,报复出游,茶饮零食店遍地,房子透心凉

蓝白侃楼市 2023-11-24 00:51:07

大家好,我是蓝白。

2023年又快过完了,想想去年这个时间,恍惚觉得像过了很久一样。

不知道大家这一年过的怎么样,可能不同行业,不同工作,不同收入的人,心境都有所不同吧。

今年,是各行各业消费分化非常剧烈的一年。

这一期,结合前几天统计局发的10月经济数据,聊聊大家在花钱这件事上的变化。

行业茫茫多,怎么归类呢?

昨天看了天风证券的报告,把消费分为五类:汽车消费、地产相关消费、出行消费、其他可选消费、必选消费。

这五类消费的变化,很有意思。

比如汽车类消费,豪车卖的是越来越好。

1-10月份,30万以上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0%,大幅高于3.2%的乘用车总增速。

普通车就不行了,5万和5-10万左右价位的汽车销售占比,从22年的24.4%回落至18.7%。

我平时很喜欢刷汽车区,也喜欢看汽车类的资讯,最近各家车企发的战报都快把我看傻了。

理想MEGA,说是60万以内,不到两个小时,预订量突破10,000辆。

极氪007,二三十万的车,12个小时,预定15000多辆。

阿维塔12,三天预定破万辆。

还有智界S7,销量暴涨的问界M7和理想L789,开始回血的小鹏G6G9,以及包括且不限于智己零跑飞凡岚图各种牌子发的车,把五花八门的智驾科技包激光雷达选配下来,几乎大部分新车都瞄准了25万以上的市场。

动不动几十万的新能源大卖,油车的34C,56E,X3X5GLC,销量也是稳如老狗,内燃机永不为奴嘛。

今年第三季度,超30万元汽车销量占比14.1%,每7个购车人中就有1个买高端车。

而在2年前,每10个购车人中才有1个买高端车。

中国人买车都这么有钱了吗?

我觉得有两个解释:

1,汽车智能化技术革命,叠加剧烈的价格战,点燃了高端车的换购欲望。

2,富人在过去三年受损最小,买房开支减少,这部分消费力转移到了车市。

再看出去玩的消费。

1-10月,包含餐饮的居民出行消费两年复合同比增速达到了6.2%,明显高于社零3.7%的两年复合增速。

酒店涨,民宿涨,电影院涨,饭店涨,机票涨,12306挤爆了,老板们去年一把鼻子一把泪,今年闷声发财。

涨价一时爽,一直涨价一直爽。

但是,遍地都是人的背后,也藏着两个隐患:

1,旅游收入和人次的“错配”。

凑出来的国庆中秋8天假期,比往年都要长,但旅游收入只恢复到2019年的101.5%,人均恢复到97.5%。

按文旅局公布的假期旅游收入7534.3亿,以出游人次8.26亿计算,每人次平均花费912.1元。

如果平均到8天假期,每人次每天花费只有114元。

2,既然是“憋坏了”的报复性出游,就一定会回归正常。

双节期间机票跳水,已经出现了征兆。10月到现在,出行消费增速开始回落。

天风的报告说,积压的居民出行消费意愿,经过年初、五一端午、暑假、中秋国庆多轮释放,之后出行相关消费,很难再超过当前水平。

至于跟房子有关的消费,比过去三年还要弱。

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92579万平米、商品房销售额97161亿,累计同比分别下降7.8%和4.9%。

华泰证券的报告,截至2023年9月,家具、家电、装潢三项加总当月零售增速是-2.8%。

买房的变少,买家具,买空调冰箱电视,搞装修的都会变少,我相信,这几条产业链上的从业者,最有发言权。

其他可选消费中,饮料、烟酒、金银珠宝的增速,都比疫情前要强,但是像手机、服装、日用品啥的,增速明显就不行了。

金价涨不停,可能会让不买房的大哥大姐选择去珠宝店刷一波卡。

烟酒不分家,三天两头的聚会,觥筹交错,烟熏雾缭的中年人社交成瘾快乐,跟“憋坏了出去玩”的逻辑差不多。

手机低迷,是智能机创新匮乏、销量见顶的一个侧面。

苹果15今年的降价速度尤其快,不过,遥遥领先和小米14出来后,换机的人不少,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消费电子的表现。

饮料这块最有意思,爱喝的人那是真爱喝。

比如,前阵康师傅从3块涨到了3块5,瓶装水是越来越贵了,涨价的底气,可能来自于“不是元气森林买不起,而是康师傅更有性价比”。

另一个现象,是咖啡茶饮的开店速度越来越快,单价越来越低。

截至8月31日,在业的新茶饮门店总数约51.5万家,与2020年年底的37.8万家相比,增长超过36%。

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量已达3.4万家,茶百道全国门店超7000家;古茗门店数达8343家,沪上阿姨门店数达6740家。

还有琳琅满目的零食店。

《棱镜》的统计,目前门店数突破1000家的零食店品牌有零食很忙、好想来、赵一鸣零食、零食有鸣和爱零食等等。

今年,全国新开的零食门店至少5000家。一个热知识是:全国县城加一块,总共才不到2000个。

可能是我年龄大了?觉得4块加冰柠檬水就够了,不太喜欢买10块以上各种花样繁多的口味,排队更是难以理解。

但仔细想想,又找了些资料,我发现,新茶饮咖啡零食遍地都是,实际上大有学问。

比如日本,1992-2022三十年间,传统可选消费白电、家装乃至教育,对比高点的跌幅平均达到了29.3%。

但是,像美妆(美容服务、化妆品、仪器)涨幅达到了45.9%,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茶饮、碳酸饮料)甚至达到了127%。

在“迷茫的生活里如何过的开心”这一方面,隔壁邻居早替我们探过路了。

还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

海通宏观有一篇关于低欲望社会的消费报告说,日本老哥们本来都喜欢喝啤酒,但日本有非常高的酒税,而税率的高低,又取决于酒的品类和度数。

三得利就研发了口味接近啤酒,但税率和成本比啤酒都要低的:

发泡酒。

从1991-2001年的10年间,发泡酒消费量的年均增速高达87.6%,而啤酒只有-3.7%。

巧了么不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含咖啡因的饮料和发泡酒大卖,跟我们今年打价格战的咖啡,茶饮,零食很像。

短视频上“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的万能句式能流行起来,不是没原因的。

现状大概是:买房子的少了,买家具家电的少了,买衣服手机笔记本的少了。

有钱的买好车买黄金,没钱的穷游,再加点彩票饮料奶茶的小快乐,小日子也过的有滋有味。

这是消费主义吗?

不,这应该叫“享乐主义”。

有人说这俩词不一个意思么?

不一样,细想还真不一样。

消费主义的最大特征,是不惜透支购买力的“打标签”,来定义自己的社会阶层。

都是买奔驰宝马奥迪,以前汽车保有量不大,能有辆飞度polo福克斯就不错了,奔驰宝马奥迪它就能打上标签,别管是不是贷款上的,回村里在四叔表舅那就有排面。

现在买34C甚至56E,和毛豆Y、理想、问界,又有什么区别呢?

买的人,已经不在意别人是不是“狗眼看人低”了,而是在意自己花30万能买到原来50万甚至80万汽车都无法带来的享受。

郝云的《活着》有一句歌词:他们拿着苹果手机,他们穿着耐克阿迪。

服装和电子产品,曾经是消费主义的两大代表。

低收入者用苹果耐克阿迪,高收入者用LV爱马仕,来取得身份认同。

穷学生没钱买?

没事,毕竟是主打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互联网大厂,好大哥这有钱,贷给你,先用上穿上那个大LOGO再说,到时候不还可别怪我不客气。

透支购买力的消费主义,还隐藏一条暗线是什么呢?

宽松货币、低利率、高经济增速下,人们对各类资产或消费品的追捧。

打上稀缺标签的鞋子能炒,包包能炒,车子能炒,房子能炒,万物皆可炒。

就连思域汉兰达开几年卖出去还能保值呢,套信用卡、做首付贷买的房子,既能上学还能转手卖出溢价,囤鞋子囤包也能变成一个行当。

但享乐主义不一样,重点突出一个在能力范围内的低成本“小确幸”。

买几十万新能源的,不会考虑二手车保值率,考虑的是越级体验。

苹果买不起有红米,100的安踏和600的耐克区别也不大。花两万块钱买个包,不如去看音乐节,去旅行逛吃。

今年国庆期间,全国约有60余场户外音乐节,是19年同期的近4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监测,假期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比19年增长49%。

环境变了,资产与商品不再保值增值,居民部门自然会放弃杠杆。

一个证据是:10月的金融数据显示,居民部门贷款减少346亿元,同比多减166亿元,其中最能反映居民加杠杆消费意愿的短贷减少1053亿,同比多减541亿元;

有钱不赚王八蛋,没钱可赚懒得干,没人是傻子。

这是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最大的区别,也是类似日本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三低”时代的重要特征。

消费主义是买阶层买身份,买击鼓传花的升值保值。

享乐主义是买力所能及的快乐,买今朝有酒今朝醉。

别说什么内啡肽,我只喜欢多巴胺。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