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竟然格外的冷清,如果你也有这种感受,不妨继续往下看吧。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0 月 30 日,双十一期间全网累计销售额达到了 8450 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前一年 11%的增长率,今年的双十一 GMV 预计实现了约 15%的增长。尽管这一数字依然庞大,但与前些年动辄百分之几十的增长相比,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这三大电商巨头依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即便是它们,也难以掩盖双十一逐渐降温的趋势。直播销售平台如快手和抖音虽然为双十一增添了几分新意,但终究难以挽回整体冷清的局面。
相比于数据,实际的感受或许更明显一点,与往昔双十一刷屏盛况相比,今年不少网友表示:“一觉醒来双十一就结束了”“刚想起来昨天是双十一”,“今年过了次啥也没买的双十一”。发现了没有,除了某博上有一个天猫的官宣词条,再也没有与双十一有关的热搜词条。唯一沾点边的还是“雷军的双十一推荐清单”,我想这多半还是蹭了雷军的热度。
为什么双 11 这个往年流量最高,话题最多,全民参与的盛大购物节,越来越走下坡路了呢?首先是消费者变得理性了。这么多年来,双十一的各种促销活动和套路,简直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迷宫游戏。先涨价再打折、复杂的满减规则、预售定金不退等套路让消费者身心俱疲。消费者逐渐明白,所谓的优惠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为了一点点折扣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规则,实在是得不偿失。
其次,随着电商的常态化发展,平日里的促销活动频繁不断。消费者不再觉得双十一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随时都能买到心仪的商品,不必非得等到双十一。而且,如今消费者对于购物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追求低价,而更注重品质和服务。双十一期间物流压力大,售后问题多,也让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
再者,社交平台和新媒体的兴起分散了消费者的注意力。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和消费选择,不再把双十一视为唯一的购物狂欢时刻。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让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谨慎,更倾向于储蓄而非过度消费。
双十一的冷清,是消费者心理和市场环境变化的综合反映。对于电商平台和商家来说,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营销策略,回归到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上来,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热情和信任。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性消费、注重品质,才是购物的真谛。或许未来的双十一,会以一种全新的、更健康的姿态回归,但在那之前,我们需要对消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