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恋CBD,南京城建迷局

围一圈大南京 2024-03-18 05:50:16

每每观察南京地图,总有说不上来的滋味,内心当然希望南京能够在城建方面显示出足够强大的发达感,恨不得四大中心的摩天计划都能马上实现,但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个人又觉得这套四大中心的摩天计划或从一开始就走偏了。

01 金融为先

既然除了新街口之外另外的三大中心都以各自的CBD为中心,那么很显然其发展思路就是金融优先,总部为先。单纯来说不管是金融还是企业总部的定位对于南京的发展其实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四个中心都是类似的定位这就有些不太符合逻辑了。

而且从城市特质的角度来说,金融并不是南京的优势所在,毕竟南京不是国际重点贸易节点,过度发展金融没有太大意义,也搞不出来大名堂。总部方面南京确实拥有较多国企,但数量和实力层面也不至于达到能填满四个CBD的地步,而外部成熟企业总部的引入又谈何容易。个人觉得南京金融为先的发展思路或许与这座城市的基因并不十分匹配。

但南京高等教育的领先性还是很明显的,而且是公认的。那为什么不能将大学作为城市的中心呢?加上研发中心的配置,将区域中心打造成学科转化的前沿阵地,再与郊区的制造业联合,一条研产贯通的路线得以打通,至于金融端,江北与南部新城少量布局即可。这似乎和南京之前在多区打造大学城在思路上有一些吻合,但问题其实也出在这里。

02 大学城

本质上城墙内的老主城就是南京的第一代大学聚集区,而城东为第二代,后来的包括仙林、浦口、江宁、溧水、高淳等大学城其实都属于第三代。

但不管是哪一代,大学都仅作为单个区域内的重要元素,而非真正的中心所在,即使仙林真正的中心依然是商业主导。自始至终南京都没有真正以大学为区域的中心展开城市或城镇的营造。

另外在大学的管理和建筑排布上,几乎都是围合封闭式的结构,这使得校园内部的运作与外部环境互不相干,虽然提高了安全性,但这也导致城市结构的城邦化,大院化。显然这种模式与现代城建中提倡运用的小地块密路网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城市肌理混乱,街区尺度上也无法保持统一。

之前我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很多朋友将其等同于校园开放,比如图书馆开放和体育场开放等,老实说这是两个概念。

03 以大学为中心

想要以大学为中心,最关键的点在于将研发和学科转化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另外一点就是校园区块的去封闭化,或少封闭化。以同样学术氛围较为类似的波士顿为例,其城市内部大学资源非常丰富,比如麻省理工、哈佛、东北大学等等,而这些院校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中都是较为中心的所在,而且与周边城市元素都保持非常良好的融合关系。

大部分区域都保持机动车路网的贯通,少量建筑共同形成的小区块构成步行空间,禁止机动车。当然也有类似我们的围合式校园,但围合范围普遍较小。

相当于将我们完整的大学各功能分区或建筑打散,融入到城市的街区中。总体来说光看没有标注的地图,我们很难将其与商办区区分开来。大学与城市的充分融合,我认为是非常值得南京参考和学习的。

参考这种模式,南京为什么不能将大学也引入近郊的核心板块,并融入当地地块和路网呢?将大学真正融入城市核心并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术研究-研发-生产的学研产闭环,我认为这是南京近郊可行的一条路线,这似乎比金融和总部更加实际也更符合南京的调性和长处。在我看来,商业或商务并不是区域中心的唯一选项。

按照这个思路江北需要更多理工科和医科类院校,尤其是医科类。国际健康城想要真正发挥作用,一定需要和相关大学形成联合体,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比如哈佛医学院和周边医疗中心的关系,南大与鼓楼医院的关系。

而江北重点发力的芯片产业,背后有没有具体的高校做理论和技术支持,这显然是非常关键的,研产贯通,研从何来?当然是大学。

而南部新城结合其地理特性,其具备较强的文化属性,当然也可以将大学作为城市的中心,尤其是文科类和艺术类。各种博物馆应该优先往南部新城布局,至于总部,又何必内耗与河西争个高低。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