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冤杀这位大臣,却不敢给他平反,反而是武则天为其昭雪

毋英朋 2020-05-15 10:53:00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大败而归。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这一年的唐朝发生了两件不大不小的事,凌烟阁24位功臣之一张亮和宰相刘洎被杀,前者只因小人的一句“意欲图谋不轨”,被太宗斩首示众,籍没其家,后者因为诸遂良的一句“诛杀有二心的大臣”就被太宗直接处死,连申辩的机会都不给。两个唐朝的大臣都对唐太宗忠心耿耿,最后却落得个谋反和传位的罪名。

张亮的死纯属太宗的对臣子的猜忌直接导致自己错杀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事后唐太宗知道自己当时的错误判断让自己错杀了两位无辜的大臣,但是却一个也没有去平反。刘洎原本是萧铣的属下,后来归顺唐朝。李世民继位后,为唐太宗。刘洎与贞观十一年(637年)被任命为任治书侍御史。刘洎是继魏徵之后第一个直言进谏的大臣,他因为提出的谏言和意见非常合乎时宜,有理有据,被唐太宗采纳。不久太宗将刘洎任命为尚书右丞。

刘洎于贞观十三年(639年)被改任为黄门侍郎。贞观十七年(643年),刘洎被拜为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又加上护军。也正是这一年太子李承乾被废,尽管刘洎支持魏王李泰,但是在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的极力支持下,太宗最终立李治太子。刘洎对太宗劝谏对太子的宠爱要适可而止,太子应该自立自强,并要懂得勤学好问,多和辅佐的大臣多加交流。随后太宗就命刘洎与岑文本、褚遂良等人前往东宫和太子谈论政事。

刘洎因为敢于犯颜直谏,恪尽职守,且非常有才华,所以太宗在亲征高句丽时才可以很放心的将辅佐太子的重任交给他,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远征高句丽回来时,在途中身上起了一个毒疮,刘洎听说后表示非常担忧,并流着泪说到:“圣体患痈,极可忧惧。”结果这么一满满的关心的话却被诸遂良故意曲解为:”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太宗病好之后找刘洎兴师问罪,刘洎拒不承认,马周也给刘洎作证,但是诸遂良却一口咬定确有此事。

唐太宗想不都想直接下令处死刘洎,刘洎临死前想要留下遗言,但是却得不到许可。这个堪称为魏徵二世的忠臣就这样被一句谗言害死,在自己一心侍奉的君主面前那点忠心不值一提。后来刘洎的的儿子刘宏业为父亲伸冤,唐高宗经过一番查证发现确实是冤枉刘洎了,但是只因为会影响帝王的名声,却没有给其平反。直到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才给刘洎昭雪,下诏恢复刘洎官爵。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