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一种精神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在文化传承的浩瀚夜空中散发着独特而璀璨的光芒,那便是“收藏家精神”。而我身边的周树春先生,便是这一精神的生动践行者,他的经历让我对“收藏家精神”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也让我迫切地希望能引起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周树春先生,一位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收藏事业的痴人。数十年来,他一直醉心于收藏农耕用具以及玉石等物件。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玩闹,而是倾其所有、全力以赴的坚守。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投入其中,那些原本可以用来改善生活、应对不时之需的钱财,都变成了一件又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藏品。不仅如此,他更是耗费了难以计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别人休闲娱乐、陪伴家人的时候,他穿梭在各个可能寻得宝贝的角落,只为了将那些见证过中华民族农耕岁月的用具收入囊中。
然而,这样的坚持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在重重阻力中艰难前行。家庭方面,亲人对他的行为充满了质疑和反对。毕竟在很多人看来,生活需要稳定的经济基础,需要关注眼前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变卖房产、倾尽积蓄去搞收藏,这无疑是一种冒险,是对家庭责任的忽视。而来自社会上一些人士的嘲讽也不绝于耳,他们或许无法理解周树春先生心中那份对文化传承的炽热追求,只觉得他是在做一件不切实际、劳而无功的事情。可即便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周树春先生依旧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尤其是他毅然决然地变卖了位于北京非常好地界的房产,只为了能有更多的资金去支撑他的收藏事业,这份决心和勇气着实令人动容。
我们仔细去看周树春先生所收藏的这些农耕用具,就会明白他坚持的意义所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那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千百年的时光里,依靠土地、辛勤耕耘所孕育出的独特文明。这些看似普通的农耕用具,实则是农耕文化、农耕文明的鲜活载体。它们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记录着先辈们春种秋收的辛勤劳作,见证着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与悲欢离合。周树春先生收藏的不仅仅是这些冰冷的物件,更是在守护着中华民族不曾断代的历史脉络,他在用这些农耕用具向世人讲述着我们民族一路走来的坚韧与辉煌,让我们清晰地知道,中华民族的文明火种,历经风雨,从未熄灭,一直传承至今。
可是如今,周树春先生的收藏之路走得越发举步维艰了。面对数量众多、意义非凡的农耕用具藏品,仅凭他个人的力量,很难再进一步发挥这些藏品应有的价值。所以,我在此恳切地呼吁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能够重视起来。希望可以组织起专业的中国农耕文化专家组,对周树春先生所收藏的农耕用具进行全面的鉴定、评估以及考证工作。这些藏品是中华民族农耕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值得被以最专业、最严谨的方式去梳理和解读,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更重要的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太需要一座以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农耕用具为主题的“国家农耕文化博物馆”了。在这座博物馆里,那些静静陈列的农耕用具可以跨越时空,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让年轻一代直观地感受到先辈们的生活方式,了解到我们民族的根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明白农耕文明是如何滋养着我们一步步走到今天。它将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让“收藏家精神”在这里得到彰显和弘扬。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古为师,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向来有着厚德载物的胸怀,传承文化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周树春先生身上的“收藏家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而我们也期待着国家能够重视起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收藏家精神”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民族的记忆,传承好民族的文化,让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永远奔腾不息,闪耀着文明的光辉。(作者系智库专家学者、收藏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