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部队来信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经查证,他断然搁置了信中建议

王哥说过去 2024-03-19 02:37:56

毛主席一生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新中国成立后,在夜以继日地辛勤操持国政,为全国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毛主席为了及时掌握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情况,经常离京巡视祖国的大江南北,亲自深入基层,实地开展调研工作。

毛主席与工人们在一起(图像)

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国家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来信来函,了解分析、客观处置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进入古稀之年的毛主席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减少外出巡视工作的次数后,就更加注重通过来自基层的、反映各种问题的信函,间接了解自己亲手缔造的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变化。

1975年5月22日,我人民解放军第38军政治部的一名干事给毛主席写信,反映了一个有关粮食收购价格的问题。

他在信中说,农村社队的收入,完全取决于粮食生产的多少。自然条件好,劳动生产率高的社队,产粮多,收入高;自然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的社队,产粮少,收入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民劳动场景(一)(画作)

这种情况下,国家按照同一价格收购社队、农民的粮食,看似平等对待,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存在着“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行为,这会影响我国农村、农业的均衡发展。

为此,该同志建议国家根据“自然条件好差程度和劳动生产率高低”,区别对待不同情况的社队,依据他们当年的实际收入,确定粮食征购的价格——“条件好的适当低些,条件差的适当高些。”

这位同志反映的问题,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贫富不均?限制农村的“资产阶级法权”?

深思中的毛主席(图像)

收到该同志信函的第二天,毛主席对其反映的问题作出了批示:

“此件印发中央各同志研究,此事办起来甚复杂,应在几个公社试点,富队可能不高兴。富队里也有贫户,穷队里也有富户。看看结果再说。”

随之,国务院立即组织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商讨落实毛主席的指示。

经过会商,国务院决定,从中央机关抽调二十六名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三个调查组,前往山西、河北两省,各选三个公社,就这名政治干事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调研工作场景(图像)

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各调查组于当年八月间,陆续完成调查活动,并写出了调研报告。他们对“根据自然条件好坏和劳动生产率高低”,划定不同的粮食收购价格的建议,作出了一致的结论:不可行!

为什么呢?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其一,穷队与富队交叉并存,难以区别定价。有些生产大队里,有穷队也有富队。而且,在不同的年景(丰收年、欠收年),穷对、富队的情况会出现相对变化——穷变富、富变穷。

如果根据穷队、富队的情况,分别定价,同一地区,同一大队势必出现多种价格,甚至还需要年年调整价格,这容易引起粮食收购工作的混乱。

其二,富队之所以相对富裕一些,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本队社员的高效劳动付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民劳动场景(二)(图像)

如果对富队的收购价格低,对穷队的收购价格高,富队可能不高兴。再者,当穷队的生产有了发展,由穷变富以后,取消对其原定的较高收购价格,他们也会不高兴。

这两种“不高兴”,都会影响部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对农业生产不利。

其三,大多数穷队的余粮偏少,有的甚至还要吃返销粮。这种情况下,提高穷队的粮食收购价格,对他们的实际帮助不大。

调研工作结束,得出结论后,国务院马上根据各调查组的报告,整理形成了客观、详实地综合性工作报告,呈送毛主席。

毛主席一接到报告,立即认真、仔细地研读起来。之后,他认为国务院在山东、河北两地组织进行的有关粮食收购价格问题的调研工作,是切实可信、富有成效的。

批阅文稿的毛主席(图像)

同时,他也同意国务院的调研结论:通过调整粮食收购价格,缩小农民的贫富差距,限制农村“资产阶级法权”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于是,毛主席便断然搁置了三十八军这名政治部干事的建议。

综上所述可知,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毛主席处置工作,都坚持立足实际,借助调查研究,去判别问题(或建议)的正确(可行)与否,进而作最后的决定。

主要参考文献:《历史巨人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