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贺鹏飞这个名字,承载着诸多的故事与深厚的情谊。
他出生时被取名为贺雨生,看似简单的命名背后,实则有着一群人的热闹参与。
贺炳炎提议根据下雨出生的情境取名贺雨生,周围人也纷纷附和,这个名字就这么定了下来。
名字背后的故事:命运的交织与情谊的见证
这个名字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约定。
关向应早就与贺龙夫妇商讨过孩子的名字,他提议取名为贺鹏飞,这一名字蕴含着他对贺龙的敬重,将贺龙比作岳飞般的人物,岳鹏举之名与贺鹏飞之名有着相似的敬仰之情。
孩子出生后的欢乐氛围让大家遗忘了这个名字。
关向应不仅名字的提议被遗忘,他还把组织送来补充营养的奶粉省给薛明母子,他对贺龙一家的情谊可见一斑。
他的早逝成为一个悲痛的转折,贺龙为了纪念这位老战友,将孩子名字改为贺鹏飞。
这个名字的更改,像是命运的一次修正,是对关向应情谊的铭记。
这名字背后的曲折故事,就像一团缠绕的丝线,而后面贺龙对贺鹏飞严格要求的故事,是否也与这名字背后的情谊有关呢?
贺龙的严父形象:不近人情还是深谋远虑?
贺龙对贺鹏飞的教育方式,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不近人情”。
贺鹏飞在男四中读书时,贺龙为了增强他的体质,教他骑马、骑车,甚至打铁。
打铁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年纪轻轻的贺鹏飞手上长满了茧子,这哪像一个普通孩子该有的经历?这就像是把贺鹏飞置于一个严苛的训练营,而贺龙像是一个严厉的教官。
更有甚者,贺鹏飞踢足球骨折后,贺龙只是淡淡地让他去医院,一个星期后就催着他回学校。
当时贺鹏飞还打着石膏呢!警卫员想让他坐公车去学校,这在常人看来是再合理不过的要求,却遭到了贺龙的严厉批评。
贺龙强调公车是办公用的,不能办私事。
这就像是在贺鹏飞的舒适道路上筑起了一道高墙,让他只能艰难前行。
贺龙真的是不近人情吗?其实不然。贺龙在街上包了辆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贺鹏飞。
这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体现了贺龙教育方式的深谋远虑。
他认为贺鹏飞没有对国家做出贡献,就不能享受特权,就应该像普通百姓一样接受磨练。
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贺鹏飞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在困境中学会独立和坚强。
这种教育方式,就像是在磨砺一把宝剑,虽然过程艰难,但打造出来的将是锋利无比的利器。
贺龙的这种教育方式,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孩子的期望息息相关。
那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贺鹏飞,在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他在高考失利后的表现,是否也受到了贺龙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呢?
清华梦的波折:不走后门的坚持
贺鹏飞高中毕业时,清华是他梦寐以求的学府,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小玩笑,仅仅差几分而未被录取。
这时候,摆在他面前的其实有一条看似轻松的路,他本可以凭借贺龙的影响力寻求帮助,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情况也并非绝无仅有。
贺龙可不是那种会走后门的人。
当贺鹏飞鼓起勇气向贺龙提出想上清华,希望父亲能帮一把时,贺龙的回答让他先是惊喜,后是惊愕。
贺龙说要去清华找个人,贺鹏飞以为父亲要动用关系,心中满是期待。
可结果呢,贺龙回来告诉他,按照他现有的成绩和清华附中的复习强度,再复习一年肯定能考上。
这无疑是给满心期待走捷径的贺鹏飞浇了一盆冷水。
贺龙坚守原则,在他看来,身为他的儿子,就绝不能走后门,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达成目标。
这就像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一边是可以轻松进入清华的诱惑,一边是贺龙坚守的正直底线,而贺鹏飞就被夹在中间。
这种不走后门的态度,在当今社会或许显得有些“傻气”,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品质。
贺鹏飞拒绝了保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机会,一门心思就想上清华,可他只能遵循父亲的教导,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
他进入清华附中开始了复读之旅,这一年的努力与坚持,仿佛是一场孤独的战斗。
他没有借助家庭的光环,完全靠着自己的拼搏,这与贺龙一直以来对他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经过这一年的努力,贺鹏飞真的能顺利考上清华吗?他在清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又会是怎样的呢?
贺鹏飞的成长之路:从默默无闻到少将的历程
贺鹏飞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可他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甘肃武都汽车修配厂,那是个艰苦的地方。
他从清华的高材生一下子变成了汽车修配厂的工人,这种落差就像是从云端直接掉进了泥坑。
每天面对又累又苦的工作,他没有丝毫抱怨,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扎根。
之后,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关怀下,他的工作环境有了改变,进入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工作。
他也没有因此而懈怠,不断学习进取,又到清华和国防科技大学学习军事工程诱导战术,这就像是他给自己的成长装上了加速器。
后来到总参通讯部担任副部长等职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走。
最终,年仅44岁就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成为海军副司令。
从默默无闻到少将,他的经历就像一部励志大片。
结语:
贺鹏飞的成长历程与贺龙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像是对贺龙期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