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南征三苗,真的打到了湖南吗?别被地名的假象迷惑了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3-12-02 08:30:15

根据《史记》《淮南子》等文献的阐述,尧舜禹时期,曾经对南方的三苗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主要在丹水一带进行,其中舜曾经南征到了潇湘、衡阳。后人多据此认为这些地名就是现在的湖南,而现在的湖南为了开发旅游业,也大规模宣传舜和二妃遗址,甚至认为在九嶷山发现了舜的陵墓。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考证,尧、舜、禹三王主要活动在山西一带,其后期向南迁徙,夏朝时期定都于河南洛阳一带。在炎黄部落南迁时,就和已经北上的三苗集团发生了冲突。从尧舜开始,就和三苗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史记》载:“三苗在江汉、荆州数为乱……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可见,尧击败过三苗,阻止了三苗继续北上。许多被俘虏的三苗被迁徙到了西北,后来融入到了西戎之中。

到舜的时期,华夏部族和三苗的战争进一步扩大。舜在采取南征的同时,还不断改变被征服苗民的风俗,史称“舜却苗民,更易其俗”。舜对三苗的战争可谓旷日持久,最终舜也死于南征的途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也就是舜和尧的儿子丹朱都被埋葬在苍梧山。

有些传说还涉及到了舜和二妃的故事。据说舜有两个妃子,分别是娥皇、女英。舜南征去世后,二妃也投入湘水,最后变成了湘水之神,也就是湘妃。《山海经·中山经》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

由于尧舜南征涉及到的洞庭、湘山、丹水、九嶷山等地名基本都在今天湖南境内,因此现代人多认为舜南征就打到了现在的湖南。但我们需要注意,地名是会迁徙的。我们来看看这些地名的变迁。

南阳:根据考证,上古时期的南阳并非是今天的南阳,而是泛指约与孟津相对的黄河以北,太行山脉南端以南的一片广阔地区。《左传·僖二十五年》中有“晋于是启南阳”,这是南阳最早的记载,这里讲的是将南阳地区的温、原、阳樊、攒茅四邑赐给晋国,这里就位于黄河以北。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提到:“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

古南阳

衡山:上古时期的衡山并非位于湖南,而是在河南。就算在秦朝,衡山也只是在湖北,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秦朝设置了衡山郡,郡治邾县(今湖北省武汉新洲)。当时的衡山是潜山县的天柱山,直到汉朝才改为衡山。而在夏商周之前,衡山的位置可能更靠北,极有可能就是南阳北部的伏牛山,史学家普遍认为就是“雉衡山”。

南阳盆地

丹水:尧舜南征都是在丹水地区交战,许多人认为丹水在湖南。现在的丹江,发源于河南,向南注入汉江,许多人也认为上古时代的丹水就是南阳盆地的丹江。这也是不对的。《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显然这里的丹水位于黄河以北。春秋末期,在丹水曾经发生“丹水反击”以及“丹水三日绝不流”信息,记载于《左传》。这里的丹水就是现在山西南部的丹河,向南流入黄河。

山西丹河

为什么叫做丹水呢?旧志曰:“上党诸山之水建瓴而下,暴雨辄骤涨二三丈,涌赤土似丹色然。盖山土多赤色,山水骤发,他处亦有然者。”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舜的儿子丹朱埋葬在这里的山上,所以后人将此山称之为“丹朱岭”,发源于这里的河流命名为丹水。

九嶷山,又叫做苍梧山。现在苍梧被认为在广西,九嶷山在湖南零陵。在战国时期,楚国曾经设置了苍梧郡,位置在湘江上游,可见苍梧这个地名也曾经出现了南迁的现象。而夏商周的九嶷山或者苍梧山应该也在丹水附近,不可能深入到了湖南境内。《山海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如此说来,苍梧山可能是丹朱岭,以北埋葬了丹朱,其南埋葬了舜,都在山西。

湖南九嶷山

上古时代的“洞庭”也并非现在湖南的洞庭湖。《庄子·天运》道:“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成玄英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太湖之洞庭也。”而其他文献则将洞庭写为“崆峒”。成玄英认为上古时代的洞庭是古代北方的湖泊,后来消失了。的确,在上古时代北方有大量的湖泊,但都因为黄河泛滥等原因淤积了。

既然上古这些地名都位于山西、河南一带,那后来为什么都“迁徙”到了湖南呢?原因很简单,民族迁徙。三苗被尧舜禹击败后,大量南迁,于是将地名也带到了南方。后来夏商周又不断排挤三苗(南蛮)的生存空间,使之进一步南迁。到了战国时代,过去三苗一带的地名就基本到达了长江流域。

战国初期的吴起说三苗“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里地理区域就大概是在长江中游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