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周总理逝世4个月后,张佐良问邓颖超:您那天和张春桥说啥了

漫步史书 2023-05-21 17:51:49

1974年4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赴纽约,准备参加联合国即将举行的第六届特别会议。

图|1974年4月,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周恩来抱病亲自到机场为邓小平送行

出乎意料的是,已经重病的周总理抱病前往机场,与在机场的4000余名群众一起,为邓小平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临别之际,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相互之间虽然没有说太多话,却始终明白彼此的心意……

周总理那时的身体情况,已然不容乐观。

周总理的身体素质,在过去是很好的,但随着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因过于操劳,加上本身年龄也大了,身体开始每况愈下。

1967年2月2日,周总理就被确诊为患有心脏病,当时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他的健康,还特意写了张大字报,嘱咐周总理要多休息,然而周总理看到后,却只是批示了一句:

“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可对于周总理来说,让他安心脱离工作休息是很难的,特别是到了4月份因为要处理广交会的事儿,他又连续48个小时未睡眠,结果因过于劳累还是引发了心绞痛与“频发室性早搏”。

从这天开始,周总理每天开始服药,睡觉前开始吸氧,办公室常备着氧气瓶,身边的医护人员也随时做准备,以便能及时治疗。

可遗憾的是,周总理并没有选择听从劝告,而是一如既往的忙碌。

1972年5月,周总理又确诊为癌症。

一开始周总理尚不觉得病情对他身体有何影响,毕竟按照医生的话来讲,早期膀胱癌的患者并不会影响工作和生活。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总理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

1973年1月,周总理因膀胱癌突然出现血尿,并从此开始不断恶化,血尿日益明显,到1974年4月,膀胱内每天出血量达几十毫升到上百毫升不等,从这天开始,周总理每天开始接受输血治疗,从第一次输血到去世,周总理一共输血89次。

可尽管病情日益严重,但那时周总理并未选择住院治疗,仍然不断的在工作。

既然周总理已经如此劳累,那么身为妻子的邓颖超为何不劝说他多休息呢?

邓颖超并不是没有劝说过丈夫,但两人几十年的生死相依,邓颖超对丈夫的脾气是很了解的。

1976年4月16日上午,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杨振宁和他的母亲罗孟华、妹妹杨振玉,当时几人聊到了周总理的工作精神。

当时,杨振宁问了一句:

“既然已经知道得了病,为什么不让他休息,还让他继续工作?”

邓颖超告诉他:

“谁也没有强迫他,是他自己乐意的。从我认识他起,几十年来,他一直是这样。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周恩来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要睡眠而能生活的人,这是夸张的说法,没有人能够不要睡眠而生活。不过比起一般人来,他的睡眠时间确实少得多。也有人说,周恩来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这种说法也不确切,工作时间长了,他也感到疲倦……”

“……对于毛主席和恩来同志这样的人来说,工作(包括学习)早已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生活的其他需要,如吃饭、睡眠、娱乐等,都得服从于、服务于生活的第一需要。生活的第一需要得到满足,哪怕再苦再累,他们的内心也是舒畅的、愉快的。如果生活的第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感到苦恼,这对健康的损害更大、更严重。

图|周总理、邓颖超夫妇合影

周总理的身体便以肉眼可见的状态下滑。可即便如此,周总理依然没有停下来工作的脚步。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周总理助力了邓小平复出工作。

1973年2月,远在江西的邓小平接到了中央的通知,要求他返回北京,从这年2月下旬到3月初,周总理连续几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恢复邓小平工作的问题。

可从邓小平复出到接替周总理的工作,中间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

周总理的工作台历上,曾记录着他一天的工作:

“下午三点,起床;四点,与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会谈;晚上七点,陪餐;晚十点,主持政治局会议;凌晨两点,约民航局同志开会;七点,七号办公;中午十二点,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国王和王后;下午两点,休息。”

也就是说,周总理这天休息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对于一个盛年的年轻人来讲,都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周总理当时已经70多岁。

1973年6月6日凌晨一时,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的周总理已经疲惫异常,但他还不能休息,因为就在一个小时后,他还要会见越南总理范文同,为了仪容整洁,周总理自己进卫生间去刮脸洗漱,秘书就在门口等候。

可等了半天的时间,周总理没有出来,秘书心慌之余走进去一看,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周总理左手拿着手巾,右手握着沾满肥皂沫的刮脸刀,竟然倚着镜子睡着了。

尽管秘书想让总理多休息一会儿,可没办法,外宾已经到来,他只好上前将周总理唤醒。整个会谈中,周总理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只能大口大口的喝浓茶,他还让服务员准备好滚烫的毛巾,每隔十分钟便擦一次。

会谈一结束,周总理返回西花厅,可他并没有休息,而是点亮了办公室的灯,准备看文件。

当然,周总理病情恶化,除了同他工作有关外,人为干预也有很大的影响。

1974年5月,保健医生张佐良就周总理的病情报请中央,并请求批准周总理住院手术治疗时,王洪文、张春桥始终哼哼哈哈,不予解决实际问题。

张春桥更是直接说:

““总理的工作实在太忙,我有机会也劝劝”等空话打发,说不要急,急也没用,并建议暂时不要把化验报告单上的结论告诉总理,以免他分散精力,增加他的思想负担,甚至说如果总理坚持要看,可以先改一下结论。”

一直到1974年6月1日,周总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办公室,住进了305医院接受治疗。

尽管周总理已经住院治疗,但仍然还有一件大事需要注意,就是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会议。

那时,毛主席也对周总理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为了国家能够步入正轨,毛主席也选中了邓小平。

1974年10月,毛主席飞赴武汉,10月4日,他让秘书打电话给王洪文,并让王洪文告诉周总理:

“我提议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可王洪文却并没有把毛主席的话转达给周总理。

为了开好四届人大会议,周总理简直是把办公室、会客厅、会议室统统搬到了医院,并与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谈话,研究四届人大会议筹备以及人事安排等各项问题。

与此同时,江青、王洪文也开始动作,周总理十分担忧。

1974年10月18日,王洪文飞赴长沙“告状”,被毛主席斥责。

“有意见当面谈,这么搞不好!要跟小平同志搞好团结。又说:你回去后,要多找总理和剑英同志谈,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你要注意她。”

毛主席洞若观火,自然不可能让他们得逞。

不过,为了让毛主席了解实际情况,周总理在四届人大召开前夕,决定亲自赴长沙汇报工作。

当时,周总理的身体情况已经非常差,叶剑英曾几次打电话问医生:

“以周总理的情况,能不能外出几天。”

可周总理那时已经决议出发。

图|1973年1月9日,沉思中的周恩来

就在出发之前,医生发现周总理便中潜血的情况,需要马上检查治疗,周总理心里也很清楚,如果不做手术,自己病情肯定会恶化,但为了国家大事,周总理还是义无反顾的前往:

“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

也正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努力下,邓小平出任了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在四届人大会议闭幕后,周总理抱病主持了国务院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宣布:

“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总理仍然坚持不懈的工作。

1975年12月中旬的一天,邓小平到305医院探望周总理。

看见老战友到来,周总理本来想坐起来同他说话,但他那时已经非常虚弱,只能依靠输液来补充身体营养,邓小平见了,心中也忍不住一阵伤感,但在这样的情形下,谁也不敢放松心里那根紧绷的神经。

“听说主席的病情也不容乐观。”

邓小平悲痛的说道。

“主席身体不好,国家未来堪忧。”

周总理也叹息了一生:

“我看我这个身体,是要走到主席前面了。”

邓小平对周总理的身体情况很关注,也知道他的顾虑:

“总理,您还有什么心愿吗?您留下的空位,我看又会有一场天翻地覆。”

“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是因为一个代总理。”周总理洞若观火,看着旁边的邓小平说道:

“小平同志,你又超然事外了。”

(注:超然事外即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

邓小平摇摇头:

“谁是代总理,主席会考虑的,我未必是最合适的。”

图|1974年5月30日,周总理和毛主席握手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也不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

1974年10月17日,江青利用“风庆轮事件”借题发挥,他不得不愤而退出会议。

几天后,邓小平同毛主席聊起这件事:

“对主席安排的工作,本来不该再有意见,但是看来责任是太重了些。”

当时四届人大尚未召开,对后续的人事安排,各方看的都很中,周总理、邓小平都对此忧心忡忡。

关键时候,毛主席选择支持邓小平。

“没办法,只好担起来。”

又隔了一年,邓小平在周总理病榻前谦辞,周总理一听,顿时激动起来:

“你不合适,那谁合适?你身后的那个第二副总理吗?”

邓小平心里很清楚周总理的忧虑,他目光炯炯的望着周总理,神情坚定地说:

“您放心,不用我更不会用张春桥,他也没资格,这一点上,我相信毛主席的政治智慧。”

“你理解毛主席的苦心就好。毛主席也很难,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周总理松了口气:

“小平同志,你记着,这盘棋不能再往下走了,再走就没办法收拾了。”

一直到人生最后,周总理始终忧虑这国家。

图|周总理

12月7日深夜,周总理突然昏迷过去,医生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治疗中,与此同时,值班的同志立马将消息通知了在京的领导干部,当他们赶到时,周总理已经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看着身边的人,周总理微微一笑,与所有人都握了握手,张春桥当时排在最后,没有上前,是周总理想起了他,特意喊了几遍,但因为声音小,加上隔得距离较远,张春桥没有听见。

一直到后来,有工作人员告诉张春桥,他才走到周总理身边。

“你和文元同志要好好帮助邓小平同志。”

张春桥重复了一遍周总理的话,并点头表示:

“总理,您放心。”

周总理当然不可能放心,当时邓小平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之下,他必须要做最后的抗争。

一直到许多年以后,周总理的警卫员张树迎还记得,1975年年底,周总理同叶剑英的最后一次谈话。

当时周总理嘱咐了一句:

“要注意斗争方法,无论如何不能让权落到‘他们’手里。”

对周总理话里的意思,叶剑英当然心知肚明。

图|周总理

12月20日凌晨,病重的周总理突然提出,要见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青长。当工作人员把这一消息报上去时,张春桥竟然一口拒绝了,理由是周总理正处于病危中,不能再见任何人。

工作人员没办法,只好又去请示了邓小平,邓小平一听,顿时也着了急,立即拍板决定:

“这个时候了,总理要见谁,就让见谁!”

周总理的病情日渐恶化,越来越虚弱,尽管医生拼尽全力治疗,却始终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周总理逝世后,围绕谁来致悼词曾引发争执。

1月12日下午3时,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周总理悼词以及追悼大会等事项。

也就是在会议上,江青提出应该由王洪文致悼词。不过,王洪文认为自己不合适,张春桥也认为王洪文资历不够,因此主张由叶剑英致悼词。

叶剑英对他们的想法是心知肚明,因此力主邓小平致悼词:

“无论从规格上还是从资历上,小平同志给总理致悼词是最合适的。我提议由小平同志来给总理致悼词!”

其他出席会议的代表纷纷赞同叶帅的提议,江青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周总理逝世后,在北京医院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首都各界代表纷纷赶到医院。当时张春桥也赶到了北京医院,并同守灵的邓颖超拥抱。

邓颖超在现场确实有些错愕,但很快稳定下来,并拉着张春桥说了一句话。

后来这一幕被电视新闻播出,被广大人民群众看到。

不少的熟人一开始都表示不能理解,甚至还询问周总理的保健医生张佐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不过,张佐良虽然常年在西花厅工作,在当时却并不在现场,因此对这件事情同样不理解。他有心想要找邓大姐询问一下是什么原因,但考虑到周总理那时刚刚去世,邓大姐正悲伤时期,不忍心打扰她。

一直到隔了几个月后,邓颖超从悲痛中走出来。1976年5月,她在北京饭店,请在京的医疗组专家、医护人员及身边工作人员。

见邓大姐情绪稳定下来,张佐良才找机会问她。

“那天,我毫无思想准备,张春桥走到我跟前伸出胳膊跟我拥抱。”

隔了几个月谈起此事,邓颖超既有些疑惑,又有些为难。

“此人来这一手,可能是一种姿态吧?当时,我很难拒绝他这样做。”

张佐良好奇的问了一句:

“大姐,你跟张春桥说了说了些什么话,这个镜头还蛮长的。”

邓颖超摇了摇头:

“还不是去年12月,总理在医院跟他说的,要他和王洪文多帮助小平同志工作嘛。“

显然对张春桥突如其来的举动,邓颖超有些猝不及防,但很快稳定下来,简单的聊了几句,回答得滴水不漏。

尽管张春桥始终想装出一幅与周总理亲善的形象,但他别有用心的想法,早已被人所熟知。

毛主席洞若观火,早已清楚一切。

1976年1月21日,周总理去世后不到一个月,毛主席便做出决定,提议任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1月28日,经毛主席提议,由华国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了4月初,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央开会一致通过了毛主席的两个决议,其中一个决议是,华国锋不仅正式出任了国务院总理,而且还担任了党的第一副主席。

毛主席的用心良苦,由此可见一斑。

1 阅读: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