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方悟重阳深意

第一的人文 2024-10-12 10:04:44
人到中年,方悟重阳深意

开元六年,风华正茂的王维,携琴执笔,穿梭于长安城的权贵府邸间,那张青春的脸庞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醇香的美酒,似乎也无法完全浇灭他漂泊异乡的愁绪。

九月初九,他独自登高,远眺故乡的方向,心中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于是挥毫泼墨,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年少的我,对重阳的印象,大抵便是如此,一首诗,一段情,别无他物。

然而,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也已步入中年,历经世事沧桑,生命起伏,方才领悟重阳佳节背后,除了那份浓郁的思乡之情,更蕴含了三重深刻的意义。

01 传承:回望来时路的温情

重阳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华夏儿女的四大祭祖节日,是心灵归宁的时刻。《中庸》有云:“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春秋两季,人们修葺宗庙,陈设礼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扫墓祭祖,祈求风调雨顺;而重阳之时,正值秋收,金黄的稻田与沉甸甸的果实,是大地对勤劳者的馈赠。

重阳之日,家家户户在清晨时分,于门前或村口设供桌,摆上酒菜、糕点,虔诚跪拜,香烟缭绕,烛火摇曳,既是对今年丰收的感恩,也是对先辈辛劳与智慧的缅怀。

《大戴礼记》言:“先祖者,类之本也。”祖先,是民族的血脉,是家族的根基。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不忘初心,铭记家风,方能寻得人生的方向,寻得心灵的归宿。

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阐释了重阳的寓意:“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九”与“久”谐音,寓意长寿安康。

东晋时期,谢安于重阳之日入宫聆听孝武帝讲《孝经》,此后,重阳讲《孝经》便成为传统,晚辈向长辈献鞋袜,祈愿长辈安康,部分地区更是举办千叟宴,欢声笑语中,尽显尊老敬老之风。

孔子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是仁爱之心的基础,一个懂得孝顺的人,定能心怀善意,温暖他人。

缅怀先辈,是信仰的延续;孝敬长辈,是德行的彰显。这一死一生,皆是寻根守本,是对生命源头的深情回望。

02惜福:珍惜当下景的恬淡

重阳之后,霜降接踵而至,宣告着秋天的尾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重阳盛景,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竞相绽放,满城皆是秋色。

人们相约郊外,山岗、草地间设宴聚会,寺院里斋会不断,游人如织,享受着秋日的最后一抹温暖。

寒秋将至,万物即将蛰伏,人们在这气清景明之时,登高望远,尽情欢愉,因为深知盛景不常,欢愉易逝,珍惜今朝,方为上策。

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重阳之际,他与新任太守徐君猷携酒登山,彼时,苏轼亲朋无音讯,好友避而不见,前路茫茫,愁绪万千。

然而,当他目睹群山苍翠,江面雁阵,心中抑郁一扫而空,举杯高歌:“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世事无常,生命短暂,不如活在当下,享受眼前的美好。

陶渊明辞官归隐,重阳之日,家贫无酒,面对满院菊花,心生怅然。

恰有江州刺史王宏派人送来菊花酒,陶渊明欣然接受,开怀畅饮,写下“余闲居,爱重九之名”。有菊可赏,有酒可饮,夫复何求?人间至味是清欢,放下愁苦,眼前皆是风景,日子皆可成诗。

03展望:祈福未来的希望

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关于桓景的故事,九月九日,费长房预言桓景家将有灾祸,让他制作绛囊盛茱萸,系于臂上,登高饮菊花酒,灾祸得以化解。

从此,重阳登高、饮酒、佩茱萸的习俗流传开来。《易经》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重阳之日,九九归一,万象更新,被视为吉祥之日。

人们在这一天放飞纸鸢,将灾病写在纸上,随风而逝,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寓意越好。

家家户户制作重阳糕,九层宝塔状,寓意“重阳”,糕上两只小羊,象征吉祥。父母将糕点搭在儿女额上,祈愿子女百事皆成。

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习俗,将未来的期许寄托于节日之中,寄托于小小的仪式之中。

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提到:“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是一个奔赴希望的节点,是心灵的洗礼,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只要心怀希望,勇往直前,更好的明天定会在前方等待。

作家冯骥才曾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如今,我愈发喜爱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节日,它背后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习俗,都是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诠释。

在这个重阳之日,愿你我都能心怀感恩,珍惜当下,展望未来,所愿皆所得,所行皆坦途。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