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的时候排场多大?七千多人抬棺万人下跪,送葬队伍走了5天
1908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这位掌控大清朝近半个世纪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驾崩于北京故宫。在她身后,一场堪称晚清最为奢靡的葬礼大戏即将上演。从北京城到清东陵,这支由近八千名抬棺人和数千名官员组成的浩荡送葬队伍,历时五天才走完全程。沿途所过之处,万民俯首下跪,场面蔚为壮观。然而,谁能想到,这位太后身后的奢华排场,不仅成为大清王朝末路的缩影,更为她本人留下了悲惨的结局——二十年后,她精心准备的陵寝被孙殿英炸开,珍贵陪葬品被洗劫一空,连她的遗体都被弃置于臭水沟中暴晒了整整五十天。这场极尽奢华的送葬仪式,既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王朝衰落的写照。
末世女主 半世风云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之中。这位出身满族叶赫那拉氏的女子,凭借着过人的政治手腕和权术,在道光皇帝驾崩后逐步掌握了大清朝的最高统治权。
慈禧入宫时不过十六岁,以贵人身份被选入宫中。她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得到咸丰帝的宠爱,并生下了大清朝唯一的皇子载淳。
咸丰帝驾崩后,年仅二十五岁的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震惊朝野的辛酉政变。这一步棋,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太后变成了大清朝实际的掌权者。
在她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期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各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大清朝却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日本明治天皇带领全国上下节衣缩食、购买先进军舰之时,慈禧却将北洋水师的军费挪用于建造颐和园和举办寿宴。
这场战争的失败,让大清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巨额赔款压得大清喘不过气来,但慈禧的奢侈生活却丝毫未减。她继续挥霍国库,大笔银两外流,导致国库空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北方。慈禧一度支持义和团,对列强宣战,结果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她不得不仓皇出逃,这次西安之行更是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
回京后的慈禧似乎有所醒悟,开始推行新政。但这些改革措施都是表面文章,根本无法挽救已经衰败的清王朝。她依然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宫中的开支浩大。
到了1908年,这位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女人已经74岁。她的健康每况愈下,但对权力的掌控却从未放松。在她驾崩前一天,她的侄子光绪帝也离开人世。
这位叱咤风云的老佛爷走到生命尽头时,仍不忘为自己准备一个奢华的归宿。她命人准备了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要求以最高规格的礼仪送自己最后一程。
万人送葬 威仪盖世
慈禧太后驾崩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北京城陷入一种特殊的氛围。朝廷重臣们立即召开会议,商讨这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葬礼事宜。
为了彰显大清王朝的国力,朝廷下令从方圆五百里之内征调抬棺力士。这些精挑细选的壮丁被分成六十个班次,每班配备正式抬夫一百二十八人,替补四人。
送葬队伍的排场堪称空前绝后。走在最前方的是身着崭新军装的长矛轻骑兵,他们骑着骏马,手持长矛,列队整齐,威风凛凛。
这支骑兵队伍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远超当时清军的普通士兵。他们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展现出一种与衰败的清王朝极不相称的精神面貌。
在骑兵方阵之后,是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他们按品级高低排成两列,手持象征各自官职的牌位,肃穆前行。
抬棺的队伍是整个送葬行列中最壮观的景象。近八千名抬夫分批次轮换,保证"梓宫"平稳前行。这些人穿着统一的白色丧服,脚步一致,动作整齐。
送葬队伍所过之处,地方官员早已下令百姓跪迎。从北京城到清东陵的这条路上,数不清的百姓跪在道路两旁,场面蔚为壮观。
各国驻华使节和记者也闻讯赶来,想要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但清廷官员以"国有国仪"为由,拒绝外国人靠近队伍。
不过,还是有一些记者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了这一盛况。天津福升照相馆的四名摄影师贿赂了直隶总督,混入送葬队伍拍摄照片。
德国记者海瑞杜尔更是成功地贿赂了清宫副总管大太监德禄。他将相机藏在皮箱中,得以全程跟随记录这场葬礼。
送葬队伍走走停停,每天只能行进数十里。沿途设有专门的休息站,供抬夫轮换休息。地方官员还在各个驿站准备了充足的饮食。
即便如此,从北京城到清东陵的路程依然走了整整五天。这五天里,整个送葬队伍都保持着严格的秩序和庄重的仪态。
这场葬礼的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在清朝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光是维持秩序的衙役和soldiers就有数千人。
当时的清朝律法规定,见到皇帝和太后的灵柩必须下跪。因此,沿途所过之处,不论官民,都要跪地行礼,直到送葬队伍完全过去才能起身。
这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成为了清王朝最后的辉煌。它既展现了大清王朝的威仪,也暴露了这个即将覆灭的王朝仍在沉迷排场的本质。
黄金万两 珠宝成堆
慈禧太后的陵墓位于清东陵,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四百亩。这座陵墓的建造工程持续了整整十年,耗费白银数百万两。
陵墓内部的装饰堪称奢华至极。整个陵寝由三道宫门、五座大殿和地宫组成,光是地面建筑就有数十间房屋。
太后生前就开始准备自己的陪葬品,御用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各类珍贵物件。单是黄金打造的器具就装满了数十个大箱子。
地宫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纯金打造的寿材,重达一百二十公斤。寿材内部还铺设了珍贵的软玉,外部镶嵌着无数珍珠宝石。
慈禧的头部枕着一个特制的玉枕,这个枕头由整块和田玉雕琢而成。枕头上还镶嵌着九颗罕见的夜明珠。
太后的身上穿戴了数不清的珠宝首饰。她的手上戴着镶嵌红宝石的金镯,脖子上挂着珍珠项链,耳朵上是翡翠耳环。
在寿材周围,摆放着各类珍贵的陪葬品。玉器、瓷器、金银器具、珠宝玉石,琳琅满目,价值连城。
太后生前最喜欢的物件都被放入陵墓,包括那些西洋进口的奢侈品。镶金的座钟、水晶吊灯、欧洲名画,都成为了陪葬品。
地宫内还存放着大量的黄金。据后来的记载,光是金元宝就堆积如山,重量超过了一万两。
陪葬品中最特别的是一套纯金打造的餐具。这套餐具包括碗、筷、盘、杯等数十件,每件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为了防止盗墓,朝廷在陵墓周围布置了重兵把守。守陵人员日夜巡逻,严禁闲杂人等靠近。
陵墓的防盗设计也堪称巧妙。地宫入口处设有多重机关,墓道曲折复杂,一般人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地宫位置。
然而,这些防护措施最终都未能阻止盗墓者的光顾。慈禧用毕生积攒的财富为自己打造的这座豪华陵寝,最终还是难逃被盗的命运。
历史给这位太后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她耗费巨资为自己准备的奢华归宿,不仅没能保护她的遗体,反而因为其中的巨大财富而招来了灾祸。
这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本应该永远陪伴着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后长眠地下。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都难逃那无常的命运。
这座充满着奢靡气息的陵墓,成为了大清王朝末期腐败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衰落,也见证了权力与财富的虚幻本质。
盗墓掘尸 荒唐收场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率部驻扎在遵化县城。这位"东北王"张作霖的部下,对清东陵中传说的宝藏觊觎已久。
孙殿英派人秘密勘察了慈禧陵墓的地形,并从当地搜罗了大批盗墓经验丰富的人员。他调集了数百名士兵,将整个陵区围得水泄不通。
破墓的行动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开始。士兵们用炸药在陵墓顶部炸开一个大洞,随后派人顺着绳索下到地宫。
地宫中陈列的珍宝让这些盗墓者瞠目结舌。成堆的金银珠宝、价值连城的古董玉器,以及各类精美的西洋物件琳琅满目。
士兵们将这些宝物装进麻袋,用绳索从洞口吊上去。光是往外搬运这些财宝,就花了整整三天时间。
慈禧的遗体被盗墓者从纯金寿材中拖出来,扔在地上。她身上价值连城的陪葬衣物和首饰被迅速剥走。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盗墓者将慈禧的遗体拖到陵墓外的臭水沟里。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太后,就这样在烈日下暴尸荒野。
当地百姓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但在军阀的枪口下,没有人敢出面阻止。慈禧的遗体就这样在臭水沟里躺了整整五十天。
孙殿英命人将抢掠来的财物装上数十辆大车,连夜运往北方。这些本该陪伴太后长眠的珍宝,就此流落四方。
后来有传言说,孙殿英将这些财宝献给了张作霖,换取了高官厚禄。但很快张作霖就在皇姑屯被炸死,这些宝物的下落成了一个谜。
直到五十天后,当地官员才组织人手将慈禧的遗体重新安葬。但这次安葬非常简陋,用的是普通的棺材,连一件像样的陪葬品都没有。
这位生前极尽奢华、权倾朝野的太后,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她精心准备的黄金寿材成了别人的战利品,而她自己却躺在普通的木棺中。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各大报纸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民间更是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很多民众认为这是报应。慈禧生前倾国之富都用在自己享乐上,老百姓却穷苦潦倒,最后落得这般下场,着实讽刺。
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黑色幽默。一个统治者耗费巨资为自己准备的最后归宿,却因为其中的财富而遭此劫难。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实。军阀混战,道德沦丧,就连死者的尊严都得不到基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