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20日,陈诚带着老蒋的厚望,风尘仆仆地飞抵沈阳。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取代熊式辉,全权负责东北的军政大权。
消息传来,远在上海养病的杜聿明,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苦涩。他知道,随着陈诚的到来,东北的局势,恐怕又要掀起一场新的风暴。
早在几个月前,熊式辉就隐隐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他从南京的密友那里得知,陈诚一直觊觎东北这块肥肉,想要取而代之。
熊式辉
熊式辉深知陈诚的为人,此人能力出众,但野心勃勃,手段强硬,绝不是一个好相与的角色。于是,他特意把杜聿明叫到自己的官邸,商议对策。
“光亭,陈诚这次来者不善啊!”熊式辉眉头紧锁,语气凝重地说道。
杜聿明听罢,脸上露出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陈总长现在身兼数职,位高权重,他怎么会跑到东北来呢?”
熊式辉苦笑着摇了摇头:“光亭,你还是太低估陈诚的野心了。这几个月来,关内战事吃紧,国军节节败退,陈诚这个参谋总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急需一场胜利,来挽回自己的颜面,而东北,就是他眼中的救命稻草。”
杜聿明听完熊式辉的分析,也不禁陷入了沉思。他知道,熊式辉说得没错,以陈诚的性格,一旦他掌握了东北的军权,自己这个东北保安司令官官,恐怕就要靠边站了。
“那依主任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杜聿明问道。
杜聿明
熊式辉沉吟片刻,缓缓说道:“为今之计,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陈诚初来乍到,对东北的局势还不熟悉,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巩固自己的力量,以防不测。”
然而,还没等熊式辉和杜聿明商量出个所以然来,东北的局势就急转直下。5月,东北民主联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国民党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陈诚原本打算趁机捞取政治资本,却没想到东北的局势如此糜烂。他思虑再三,决定暂时放弃前往东北的计划,静观其变。
就在这时,杜聿明的病情突然加重,无法继续指挥作战。东北国民党军的指挥权,落到了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的肩上。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杜聿明只能躺在病床上,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隆隆炮声,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7月初,东北的战火暂时平息,硝烟尚未散尽,陈诚便迫不及待地走马上任。他似乎已经预感到,属于他的时代即将到来。
郑洞国
此时的杜聿明,正躺在上海的医院里,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离开沈阳前,他特意和熊式辉商议,联名向南京方面推荐了一批将领,希望借此机会,巩固他们在东北军中的地位。
然而,陈诚的到来,却打破了他们所有的计划。陈诚抵达沈阳后,只去新六军视察,并亲自为廖耀湘等将领授勋,拉拢之意,昭然若揭。
熊式辉心中明白,陈诚这是在向他示威,也是在向东北军中的其他将领表明态度:从今往后,东北的军权,将由他一人掌控。
面对陈诚的步步紧逼,熊式辉心灰意冷。他知道,以陈诚的强势和手腕,自己继续留在东北,只会自取其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请辞,还能保留最后一丝颜面。
于是,熊式辉接连写了七封辞职信,派专人送到南京,交到老蒋手中。信中,他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年老体衰,无力再承担东北重任,希望老蒋能够批准他的请求。
老蒋收到熊式辉的辞职信后,也感到十分为难。他知道,熊式辉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处理不好他的辞职问题,很可能会引起军心动荡。
思虑再三,老蒋决定先稳住熊式辉。他亲自写了一封回信,言之凿凿地说,自己从未想过要替换熊式辉,让他安心留在东北,继续主持东北的工作。
收到老蒋的回信,熊式辉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立即给杜聿明发去电报,让他安心养病,等身体恢复后,就回东北主持军事。
然而,熊式辉没有想到的是,老蒋的承诺,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就在他以为万事大吉,杜聿明也准备动身返回东北的时候,南京方面突然传来消息:免去熊式辉东北行辕主任一职,由陈诚兼任。
陈诚
8月4日,熊式辉黯然离开东北,踏上了飞往南京的飞机。而陈诚则带着他的亲信,意气风发地来到了沈阳,正式就任东北行辕主任。
东北,再次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陈诚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杜聿明开刀。他深知杜聿明在东北各军中的影响力,也知道杜聿明并非自己的嫡系,如果让他继续掌握军权,对自己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于是,陈诚想出了一条毒计:釜底抽薪。他以“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为名,向老蒋建议,取消东北保安司令部,并调原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改任东北行辕副主任,另一个副长官孙立人调任陆军副总司令。
老蒋对陈诚的建议,自然是欣然同意。就这样,杜聿明这个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还没来得及回到沈阳,就变成了一个无权无职的“光杆司令”。
陈诚的“明升暗降”之计,可谓是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他以退为进,巧妙地化解了熊式辉和杜聿明这两个潜在的威胁,将东北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郑洞国和孙立人,虽然名义上是升了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不过是陈诚用来安抚人心的招数罢了。郑洞国被调离了军队,成了一个空有虚名的东北行副主任;而孙立人远赴南京,更是远离了东北的权力中心。
至于杜聿明,则成了这场权力游戏中最大的牺牲品。他被陈诚彻底架空,成了一个无权无职的闲散之人。他只能无奈地留在上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东北,落入了陈诚的掌控之中。
熊式辉虽然心中愤懑,但也无可奈何。他本以为,以自己多年来对老蒋的忠心耿耿,就算离开东北,也能谋得一个不错的职位。然而,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他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毫无实权的“战略委员会上将委员”的头衔。
这对于一向心高气傲的熊式辉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羞辱。他拒绝前往南京赴任,而是跑到上海当起了寓公,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孙立人
同病相怜的杜聿明,特意去上海看望了熊式辉。两人相对而坐,谈起东北的变故,不禁唏嘘不已。
“7月间,我向老头子辞职,老头子还不许,回信让我好好干。谁知道,他竟然来了这么一手!”熊式辉越说越激动,语气中充满了愤怒和不解。
杜聿明默默地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熊式辉说的没错,老蒋这次的做法,实在是太让人寒心了。
而陈诚在巩固了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后,便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嫡系部队。他深知,要想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军队。
在东北的众多将领中,陈诚最看重的,就是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廖耀湘是黄埔六期毕业,作战勇猛,指挥有方,深得陈诚的赏识。
廖耀湘
陈诚上任后不久,就将新六军和青年军207师扩编为第四兵团,由廖耀湘担任司令官。之后,第四兵团又改番为第九兵团,并陆续将新一军、新三军、49军、71军等部队划归其麾下,使之成为了东北国民党军中首屈一指的王牌主力。
在陈诚的刻意提拔下,廖耀湘的仕途一路青云直上,以黄埔六期生的资格晋升为兵团司令官,此时他的铨叙军衔还是骑兵上校。
陈诚在东北的一系列操作,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暗藏祸心。他以“整顿军纪”为名,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将东北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土木系”手中。
陈明仁,这位在四平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虎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陈诚“新政”下的第一个牺牲品。他被撤去了兵团司令的职务,调往南京担任一个毫无实权的闲职,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当然这也为我军省去了一个大麻烦。
接替陈明仁担任71军军长的刘安祺,是陈诚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他不仅是黄埔出身,还是“三青团”的骨干,与蒋经国、陈诚关系匪浅。陈诚之所以选择刘安祺,一方面是看中了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相信刘安祺会对自己忠心耿耿,绝不会背叛。
陈明仁
52军,这支与杜聿明渊源颇深的部队,也未能逃脱陈诚的“魔爪”。陈诚深知,52军是杜聿明在东北的根基,如果不能将其彻底掌控,就无法真正树立自己的权威。
于是,陈诚便以52军“军纪涣散,战绩不佳”为由,对该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肃。他撤掉了原52军军长梁恺的职务,换上了自己的心腹覃异之。
覃异之虽然也是52军出身,但他长期在“三青团”和青年军任职,与陈诚关系密切。陈诚相信,覃异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52军,使其成为一支听命于自己的精锐之师。
陈诚原本还想趁机撤换掉52军副军长刘玉章,但遭到了老蒋的反对。老蒋深知,刘玉章是52军的老人,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贸然将其撤换,很可能会引起52军将士的不满,甚至兵变。
陈诚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作罢。他知道,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来,一步一步地将52军掌控在自己手中。
刘玉章
对于陈诚在东北的所作所为,远在上海的熊式辉看得一清二楚。他心中明白,陈诚这是在“自毁长城”。
“陈矮子自作聪明,撤了陈明仁、梁恺等人的职,又不愿给郑洞国兵权,他这是在自断臂膀,等着看好戏吧!”熊式辉对杜聿明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嘲讽和不屑。
杜聿明默默地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熊式辉说的没错,陈诚这样做,虽然暂时掌控了东北的局势,但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旦将来战事不利,“土木系”将成为众矢之的,而陈诚苦心经营的东北,也将毁于一旦。
胡编乱造,夏季攻势时杜还在东北哪有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