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我每年都会关注这个数据,并撰文分析一番,今年照例进行。
01 | 跨省农民工继续减少看到“农民工”三个字,大家脑中的画面似乎是揽工汉的形象,就像《平凡的世界》中去原西县、黄原地区揽工的孙少平。
这些揽工汉当然属于农民工,但远不局限于此。
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定义是,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这里有几个关键,一个是农村户籍,一个是从事非农业生产或外出6个月的劳动者。
按照这个定义,所有农村户籍的外出打工者,皆是农民工,包括坐在写字楼中的白领乃至金领。
按照统计局披露:
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比上年减少277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比上年增加468万人,增长2.7%。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2816万人。
来源:国家统计局
本地农民工在减少,外出农民工在增加。
其中,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6751万人,较去年减少了310万;省内流动10907万人,较去年增加了778万人。
跨省农民工继续减少,而省内流动人口却在猛增长。
2022年,因为疫情导致的动辄封控缘故,很多农民工回流,这一年外出农民工减少了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7061万人,比上年减少69万人,下降1.0%;省内流动10129万人,比上年增加87万人,增长0.9%。
2023年形势依旧,说明由于宏观大环境的变故,农民工仍需要奔赴外地讨生活,但很多人选择在省内,而非出省。
这一点与各城市的人口增量变化相呼应。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普通地级市的人口基本在流出,而中心城市中目前只有重庆在减少,其余均仍有增量。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省会城市成为了人口增长的主力。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省会城市增量都不错,增量前四都是省会城市。目前公布人口数据的25个省会与首府城市,人口增量合计153.28万。
而这些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量,大多依靠虹吸省内其他地市。
来看几组数据。
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减少了18万人,湖南除长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减少。
2023年,同样如此。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再看安徽,2023年安徽只有合肥人口增量最显著,芜湖、马鞍山微增,其余城市人口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陕西亦是如此。由于陕西大多城市未披露2023年数据,仍以2022年数据来看,西安增量一骑绝尘,其他城市基本都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再看江西,同样如此,过去几年,除了南昌有显著增量外,其余不是基本不增长,就是减少。
2023年,连省会南昌的增量都不再显著了。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再看河南。河南省目前只有9个城市公布了数据,郑州增量一骑绝尘,其余基本都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省会的虹吸能力强于一线,这是农民工跨省流动人口继续减少的直接原因。
02 | 东部净流入第一,中部净输出第一从外出农民工的总输入和输出规模来看,农民工依旧在大量流入东南沿海地区。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外出农民工的总规模是1.77亿。
输出地最多的地区是东部,输入地最多的也是东部。
东部地区之所以最多,是因为人口多,面积大。
在这份《报告》中,国家统计局对四个地区有明确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直辖市)。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东部地区既是农民工输出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工输入最多的地区。而且输入与输出之差最大。
换句话说,东部地区是农民工净流入最大的地区。中部地区则是农民工净流出最多的地区,其次是西部、东北。
数据:国家统计局
由此可以看到,尽管全国人口已经二连降低,尽管外出人口中跨省人口规模连续减少,但跨省的人口,依旧在往东南沿海地区奔赴。
这在全国各省市常住人口变化数据,也得到了呼应。
2023年的各省市数据显示,中部、西部、东北人口,继续涌入东部沿海地区。
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其中黑龙江、西藏未公布数据
浙江省增加了50万人,2022年人口历史性减少的广东,增加了49万人,海南增加了15.98万人,上海增加了11.56万人,江苏增加了11万,北京增加了1.5万,天津增加了1万。
与之对应的是,中部人口集体减少。
河南人口减少57万人,湖南减少了36万,山西减少了15.36万,江西减少了12.97万,安徽减少了6万,湖北减少了6万。
山河四省中,河南减少了57万人,减少量全国第一。山东减少了39.82万人,减少量全国第二。河北减少了27万,山西减少了15.36万。
山河四省2023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了139.18万人,取代东北,成为人口减少量最多的地区。
03 | 农民工老了国家统计局披露:
2022年农民工平均年龄43.1岁,比上年提高0.8岁。
古人云,四十不惑。大批不惑之年的农民工,依旧为了碎银几两,在外奔波。
当然,这种年龄不断增加也是全国总人口老龄化的映射。
2023年年末,60岁以上人口规模2.97亿,占总人口比重高达21.1%,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65岁以上人口规模达到216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5.4%,较2021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年龄结构来看,41岁以上的农民工规模逐年增加,2018年占比还只有47.9%,到2023年占比高达55.4%。
也即超一半农民工都是40岁以上的人群。反之3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从2018年的27.6%降到了2023年的16.6%。
来源:国家统计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整体人口结构之下的“后继无人”。
之前网上流传着一张各年龄阶段人口规模。70后人口规模最多,2.24亿。此后一路下降,80后2.19亿,90后1.88亿,00后1.47亿,10后1.46亿。
04 | 建筑农民工人数跳水了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都在从事什么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一产业占比0.7%,也即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人员,208万人。
从事制造业人员占比27.5%,也即8182万人。
从事建筑业人员占比15.4%,也即4582万人。
从事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人员占比53.8%,也即16007万人。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上图可以看到,其他行业人员占比都在增加,只有建筑行业人员在减少。
最近几年,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21年,达到了19%,为5557.7万人,去年降低至4582万人,两年时间减少了975.7万人。
数据:国家统计局
如果相比于2014年的最高点,则减少了1527万人。很明显,过去两年建筑农民工减少速度明显加快了。
减少的这些农民工,或转行或失业。
建筑行业农民工在减少,有两方面因素:
第一,建筑工人高龄清退潮。
2019年,全国各地对高龄建筑工人进行了限制。
2019年3月起,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开始全面实行。一些地方先后出台“清退令”,即禁止18周岁以下、60岁以上的男性以及50周岁以上的女性这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有些地方还规定,禁止55周岁以上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以及其他危险性、风险性高的特殊工作。
尽管2022年,人社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指导企业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为有就业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
2023年,江苏等部分省也解除了一刀切的限制,但大部分地区仍没有解绑。
第二,房地产低迷,导致大批建筑工人转行。
最近三年,房地产销售面积、销售额、开工规模进入了全线下调状态。
国家统计局披露,2024年一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17283万平方米,下降27.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534万平方米,下降28.7%。
我们的住宅开工面积,见顶于2019年,当年开工面积16.7亿平方米。而去年的开工面积降至6.9亿平方米,相比于高点下跌了58.7%。
数据:国家统计局
房子开工面积下跌了一大半,自然不再需要那么多建筑农民工,这类群体规模减少,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