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是朋友们非常熟悉的一种预防脑梗死的药物,通常与阿司匹林一起使用,这个过程中,很多朋友就提出了疑问:为何要这两类药物一起吃,单纯吃他汀不可以吗?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朋友们需要知道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
什么是缺血性脑卒中,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2种,说的简单点,就是朋友们比较熟悉的脑出血和脑梗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人总数的60%~70%以上。缺血性脑卒中根据病因又可以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是大脑里形成的血栓引发的梗死,而脑栓塞是身体其他部位形成的血栓随血流到达大脑,形成的梗死。
到目前为止临床医生对缺血性脑卒中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聊到这里,很多朋友会提出疑问,不是有溶栓和取栓这些治疗方式吗?怎么能说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呢?这是因为早期溶栓和取栓治疗具有严格的条件和适应症,而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
正因如此,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非常重要,这就不得不提到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这2类药物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两大基石。那么这2种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他汀和抗板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他汀类药物是一种疗效确切的降血脂药物,用来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大量研究表明,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会导致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因此,他汀类药物在这类疾病预防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汀类药物是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来实现降低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性,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应用该药,是有充分依据和显著作用的。所以,所有患有脑梗死的病人,均应积极完善血脂检查,并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
目标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mmol/L以下,并要定期复查。研究表明:脑梗死的病人长期持续他汀类药物治疗。在兼顾安全性的基础上,如果能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长期在目标值内,将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卒中的发生的可能。
朋友们请注意,咱们敲黑板了,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我们通过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真不能这样想,因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除了动脉硬化外,还有血栓形成。
而血小板的凝聚往往是脑血栓形成的开始,只有有效地阻断血小板的凝聚,才能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所以,抗血小板药物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必不可少药物。所谓的抗血小板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抑制血小板活化,进而达到阻止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目的。
现在常用的抗血小板药主要是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替格瑞洛等,这类药物作用机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区别:
阿司匹林是最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导致血栓素A2生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氯氯吡格雷经过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通过不可逆抑制 ADP 与血小板 P2Y12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老话说的好,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使用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只要能抑制住其聚集性,就可以有效发挥预防作用。但临床研究发现,氯吡格雷的药物抵抗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所以,氯吡格雷虽然是新药,也无法取代阿司匹林的江湖地位。下面我们进入最关键部分
二者联合使用,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呢?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通过不同药理机制,都实现了较好效果。有明确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干预 5年,可使卒中相对危险下降17%,显著降低脑缺血发作危险达23%,降低致死性卒中危险达43%。
而且分析显示: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可使非致死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率进一步下降6%。现在国内也有一些报道,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的效果。
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这么低,对健康有没有负面的影响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了几十年,现有的拯救表明,这类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降低至1.8mmol/L 是安全的。
还有朋友会提出,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面对这种风险怎么办?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在中危和高危人群中,绝对益处是远大于出血危险的,但对于低危病人的益处与风险比不确定。所以,对于低危病人,是不适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