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有企业利用内部审计成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合规小课堂 2024-03-06 11:29:45

作为国有企业监督控制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是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及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全面风险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的是适当地影响与控制风险而不是消灭它。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在改进风险管理、完善企业治理等方面内部审计发挥积极作用,能帮助企业合理权衡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最为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与最大收益,实现发展目标和预期效益,助力企业精细化管理。

(一)检查与评价,客观全面识别风险。

内部审计不从事具体业务,在职能分工上具有独立性;相较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业务流程、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制度等情况更加熟悉,能从经济效益审计以及舞弊审计中发挥特有作用,从企业利益和全局角度出发,准确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针对性、可行性建议。

(二)管理与协调,调控指导风险策略。

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决策管理层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可以结合领导谋划与基层实际,协调指导风控部门根据内外部环境,认定本单位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风控有效标准,进而选择风险应对措施。

(三)顾问与咨询,问题建议直达高层。

内部审计目的为优化内控管理,助力规范化运作。通过向管理层提供风险审计成果的报告与披露以及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有效地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隐患;通过提出审计建议,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四)落实与整改,审计成果提升价值。

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及服务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增值功能,即可以创造直接价值和隐性价值。例如工程造价审计,资金核减金额为企业直接增加的价值;再如决策层采纳审计提出的规避风险的合理化建议,进而改良方案、优化策略,从而避免或减少损失,为企业增加隐性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审计成果质量不高。

审计成果质量高低决定审计成果能否有效运用,而审计成果的质量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公正、胜任能力息息相关。实际管理中,大多数国有企业内审部门平行于其他部门,受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直接领导,独立性大打折扣。同时,内审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会计出身,财务知识丰富,但对经营业务、信息技术、审计专业知识等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在查处问题、提出审计整改建议等方面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对个体行为和舞弊差错问题反映,未能从根源上对问题进行针对性、深层次归纳分析,提出审计建议,造成问题履查履犯,审计工作层次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2、未打通成果运用渠道。

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离不开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及对成果的认可。然而,因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涉及重大经济决策或商业机密,审计结果未能公开,审计取证、审计报告、重大问题移交处理只能在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共享,审计成果的影响力及适用面受到限制。同时,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有强烈抵触心理,认为审计问题的查处是对其工作业绩的否定,面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常避重就轻、扯皮推诿,而不是防微杜渐、加强风险防控,扩大成果利用。此外,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未形成监督合力,限制审计成果运用广度及深度。

3、整改落实不到位。

部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把审计工作定位在问题查处,忽略整改监督,导致部分问题选择性整改、逾期未改。同时,未明确审计整改主体责任人,缺乏审计整改问责机制,造成对审计整改重视度不够,整改工作浮于问题表面,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比如,调账、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等。然而,审计问题常具有综合性,需要多部门联合整改,因重视不够、无部门牵头,导致深层问题被简单处理,未能在体制机制方面优化流程、防控风险,充分发挥内审提质增效的价值。

三、对策与途径

1、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只有保证内审工作不受干扰,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客观及权威性。因此,国有企业的内审机构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直接受党组织、董事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其对内审工作的管理,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同时,内审工作人员要廉洁自律,严守审计“八不准”工作要求,审慎客观。

2、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首先,加强内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精通业务、数据分析、财务审计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交流,开展业务培训,学习优秀内部审计经验。同时,定期岗位轮换了解不同岗位职责与风险。其次,转变审计观念,内部审计不仅是监督,更是评价与建议。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成效意识,将发现问题与查深查透相统一,将风险防范与保值增值相统一,提高审计建议的可执行性与有效性,确保审计成果更深、更透。

3、建立内部审计成果交流互享制度。

打破信息壁垒,形成成果沟通共享良性机制。通过专题内审交流会或成果交流会,就审计发现问题、典型案例与各部门沟通,加深内审人员与各部门对查处问题认识的深度,促进审计建议优化,有效避免履查履犯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联合纪检监察、人事组织部门,构建协同监督大格局,强化信息沟通,扩大资源共享。

4、落实整改主体责任,完善整改机制。

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明确审计整改时间、整改措施,并建立整改问题台账,对整改进行销号管理。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予配合的部门及个人,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完善整改跟踪机制,以帮促改,对整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及时疏通、理清方向,避免整改措施偏航偏向,定期开展审计回头看,确保审计一点,规范一片

有任何财税、股权等相关问题可在评论区讨论或问我哦!

▍ 声明:

1、推送稿件及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与后台联系处理,谢谢!

2、上述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之用,不作为实际操作依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