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萍
影剧图片
一、事由和闲话
我是1993年6月调65集团军宣传处的,94年初接替白小平负责集团军的新闻工作。这年春天的一天,我们处长董其高指示我去194师582团采写“王成原型”的稿件,并派他的坐骑212吉普车把我送到了194师及582团驻地怀安柴沟堡。
194师师部现在成了文物
我先到师部入了一头,见到了师政委孙堂。这是我第一次见孙政委,没想到后来他升任65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成为我们的领导。孙主任很有水平,从未见他发脾气批评人,笑呵呵地就让人心服口服。到集团军工作大开眼界,领导们水平很高,不过也有寡球气的,其中有一个从上边下来的就只知道翻花名册和谈养生的话题。
二、194师和582团简史
还是闲话少说。话说194师是以冀东抗日武装部分人员与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前身为红一师)派去的干部共同组建发展起来的。据王庆贺战友著文说:1942年2月组建晋察冀第11团。1945年1月抽调11团部分干部和晋察冀军区派来的干部在天津蓟县马伸桥扩编为冀热辽军区第十五军分区。1949年1月全军统一整编,十五军分区排序为65军194师。
那么11团的主力部队哪里去了?抗战结束后,国共抢占东北,曾克林带冀东部队(包括11团)最早进入东北,后来成为四野的部队。
582团是由抗战时期部分红军骨干挺进冀东创建的滦南支队沿革发展而来的。1945年10月25日在唐山滦县塔坨镇正式建团,历经改编,最终于1949年1月15日全军统一整编时,排序为65军194师582团。这个番号一直用到1998年师改旅时被撤销。
抗战时期该团的前身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解放战争时的1947年因连续两个月战绩辉煌,全团荣立大功,582团成为后来的65军为数不多的大功团之一。
张振川(中)在朝鲜开城前线廖川洞指挥所
特别是抗美援朝可圈可点。在开城保卫战中,在团长兼政委张振川的指挥下,与敌反复争夺西场里北山和67高地。北山被打成了红色,称为红山包。敌人一时占了上风,更嚣张了。军首长命令582团再次攻打红山包,坚决夺回并守住阵地。6连担负主攻任务,一举夺回阵地后,副指导员赵先友在连长、指导员负重伤下去后,指挥全连坚守了5天。第6天敌人又疯狂进攻,敌人扑上阵地,6连奋力拼杀,最后就剩下赵先友和通信员刘顺武。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赵先友用步话机急切地喊道:“团长,敌人扑上来了,开炮打吧!”
赵先友烈士遗像
阵地上有我们的战友,张振川团长哪能忍心下令开炮?他通过望远镜能够望见他俩与敌人拼杀的身影,当看到赵先友和通信员退入防空洞时才命令炮兵射击,掩护我反击分队冲上阵地。打退敌人后,战友们发现赵先友和刘顺武已经牺牲了。
赵先友与黄继光、杨根思等烈士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
此战我方大获全胜,6连荣立特功,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荣誉称号。赵先友被追认为特等功臣,刘顺武被追记一等功。
三、在582团采访经过
我到582团后,团新闻干事郭文宗把我领到团政委陈广生办公室,陈政委热情接待了我。他对团里的历史十分熟悉,先后向我讲述了582团在朝鲜战场的作战情况,特别是赵先友烈士的英勇事迹;讲述了“三打红山包”战斗结束后作家巴金到194师和582团以及深入到6连采访的情况,说还在师里住了两个月,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介绍了团里指派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拜访著名作家巴金,请巴老题词的情况。
1952年巴金(左二)在开城志愿军65军阵地上与官兵交谈
陈政委是一位有心人,他还把自己保存的老团长张振川(后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撰写的一些相关文章以及那些个年月冒出的五六个“王成原型”的剪报资料,一并拿出来供我参考。
巴金(右)在志愿军65军阵地采访
中午在团小灶吃涮羊肉。当时部队允许喝酒,我不胜酒力,经不住劝酒,喝了几杯,下午头疼的够呛。团长吴国华、政委陈广生、小老乡郭文宗我们四人在营区转悠,特意转到6连了解连队的建设情况,拜谒了赵先友烈士的塑像。尽管头疼的厉害,我还是边走边构思文章的大概框架。
巴金(右)在朝鲜战场与65军军长兼政委王道邦在一起
四、用文学创作的原理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次提出“王成原型”是朝鲜战场众多志愿军英雄形象的集合体,并非实指具体的某一个人
回到军机关,我反复查看陈广生政委给我的资料。其中,那些剪报引起了我的深思:这个部队发现了王成的原型,那个部队也发现了王成的原型,有的部队竟还发现了活着的王成,都想给本部队贴金挂银,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我想,必须通过写此文将事情说清楚,来驳斥一下这种不良的风气。
尽管赵先友烈士非常像王成的原型,尽管巴金在194师和582团采访与体验生活待了很长时间,尽管巴金题写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几个字,但巴金所著小说《团圆》以及根据《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都是文学作品,不是纪实文章。所以,我没有肯定赵先友就是王成原型,而是把赵先友的英雄事迹简要写完之后,话锋一转,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出如下重要的一段:
王成这个艺术形象,是朝鲜战场志愿军众多英雄人物的“集合体”,并非实指具体的哪一个人。鲁迅先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表达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可见,在近年来发现的众多王成的“原型”中,有的或许有类似王成的英雄壮举,有的或许是巴金当年“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有的则只是王成的“脸”或“嘴”。这真是“英雄的部队英雄多,朝鲜战场王成多。”
最近,军机关老战友王庆贺在微信群跟人说我采写的“王成原型”一文,是所有写此话题文章中最好的一篇,是学过文学概论的人才能写出来的。的确,在八十年代后期我研读过文学概论,现在还保存着那本书;我搞新闻,还特别喜欢写杂文,所以尤其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先生关于文学的论述比较熟悉,就引用了几句,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增强了说服力。
赵先友烈士塑像落成揭幕仪式
五、层层剥皮,更深一步,提出了“抢英雄不如学英雄”
说清楚王成原型还不算完,我想写得更深一点,就是突出一个什么主题。采访中得知582团在学英雄方面有不少举措,联想到有些单位“抢王成”的现象,“抢英雄不如学英雄”的小标题一下就跃入脑海。我写到:
与其抢英雄,倒不如学英雄。运用英雄人物的不朽业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激励广大官兵像英雄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成绩,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北京军区某大功团正是这样做的。
接下来我列举了582团采取的一系列学英雄的措施、方法和效果。最后的点睛之笔是:
王成到底在哪里?王成在广大官兵的心中,王成精神已溶进全团官兵的血液。
六、提提后话
人们写文章爱说“此是后话不提”。咱这里有必要提提后话。
文章写好后,我搞了个一稿多投。结果四处开花结果,取得大丰收:
先后发表于《解放军报》1994年6月18日周末版头条、《人民日报》海外版1994年9月6日、《中国青年报》1994年5月19日、《中国电影报》1994年9月10日、《战友报1994年5月28日、《现代旅游报》1994年5月10日、《星期天》1994年5月14日、人民日报旗下《时代潮》杂志1994年第6期等。
被《作家文摘》1994年6月10日、《北京晚报》1994年5月31日、《文摘报》1994年5月26日、《文摘周刊》1994年7月3日、《每周文摘》1994年7月6日等20多家文摘类、晩报类报纸转載。
被解放军报评为“分金亭杯”大视野征文二等奖、《战友报》评为季度优质稿和年度好新闻。
我们宣传处董其高处长肯定道:“说清楚了”,并多次在处里开会时要求大家“要好好学习,多出精品,比如`王成’。”
解放军报社编辑蔡云骜一见我就夸赞这篇文章写得好,非常有思想性。
时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的张振川
582团老团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专门给我打电话说:“很有战斗力嘛!”有一年夏天他来张家口住军招,打电话说想见见我,我到张司令员下榻的房间看望他,我们俩聊了很长时间。事后,他多次给我邮寄资料,大都是他写得关于65军军史的复印件,其中有一篇《新保安怀古》,还有一则《此,敬一言》,向某位老首长建言的,维护65军在朝鲜战场的荣誉。某老首长回信道:“这是秘书们写的,我没细看。再版时修改吧。”
时过境迁,194师和582团早已不存,张振川老首长也驾鹤西游;说话间,我离开部队也20年了,现在只能回顾一下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