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代南石文琇[xiù]禅师的《增集续传灯录》,明代台州瑞岩寺方丈恕中无愠国师的《山庵杂录》等典籍记载:“台州瑞岩山主寺名“瑞岩寺”,全名‘台州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
一.台州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有关高僧
台州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历代名师、高僧辈出,法脉绵延,成为禅宗名刹。台州瑞岩寺的名师、高僧记录进《祖堂集》《佛祖统纪》《高僧传合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碧岩录》等佛教典籍的,甚至担任宋代官寺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寺院“五山十刹”方丈的就有数十位。
台州瑞岩寺历代名师、高僧禅风中正、治学严谨。北涧居简禅师的《北涧集》、率庵梵琮禅师的《云居率庵和尚语录》、长翁如净大师的《长翁如净禅师语录》、断桥妙伦大师的《断桥妙伦禅师语录》、恕中无愠国师的《山庵杂录》、全室宗泐大师的《全室集》,这些著作都随留学僧流入南洋、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亚洲各地,对浙江的佛教文化传向世界各地产生深远影响。
二.台州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有关历史
据元末明初的宋濂《宋学士集·卷十·翰苑别集》、日本的无著道忠(1653—1744年)《禅宗辞典禅林象器笺·卷一·区界门》,以及《扶桑五山记·卷一》《和汉禅刹次第·卷二》等古籍记载,在宋代,台州黄岩的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属于南宋禅院“五山、十刹、三十六甲刹、七十二乙刹”第三等的“甲刹”,台州黄岩的浮山鸿福禅寺属于第四等的“乙刹”,都是当时全国性的重要佛教寺院,在亚洲都具有广泛影响力。浙江占“五山”全部,“十刹”之六,及三十六“甲刹”之十一。
㈠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瑞岩山的道教、佛教或共同存在,或互相替换。
东汉末年、三国时,在台州瑞岩山苦竹坦建有道院,为如意道人所居,他尝绝粮后神气不减;滴滴泉附近还有道姑院,后改为尼姑庵。西晋时,附近广孝院的僧人曾来瑞岩山搭茅建棚。东晋时,僧人怀玉(前“怀玉”)进入瑞岩山搭茅建棚。南朝陈宣帝陈顼[xū]太建年间(569—582年),天台宗智顗大师在天台山期间,据《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等记载,“遍游山水,尝栖瑞岩”搭茅建棚,挖放生池,建繙[fān]经台等佛教建筑,弘扬天台宗法。
㈡隋唐五代
晚唐,台州瑞岩山院由禅宗南宗青原系建立,五代开始属于禅宗南宗青原系云门宗寺院,也有法眼宗。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年间(712—756年),净土宗高僧怀玉大师(后“怀玉”)在台州瑞岩山结庐静修。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律宗南山宗高僧鉴真大师,第4次计划出航日本时,从宁波鄮山阿育王广利禅寺出发,翻越天台山,欲取道温州,南下福州。行至台州黄岩,寄宿在黄岩城里的庆善寺(今黄岩大寺巷内),取永嘉郡路,路过瑞岩寺。最后,不料在台州路桥的峰江禅林寺(今香严寺)被官府追回押送到扬州。原来是鉴真在扬州的弟子灵祐,因不舍师父冒险,联合各寺僧人,请求官府阻拦。据奈良时代的日本僧人真人元开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明日斋后逾山,岭峻途远,日暮夜暗,涧水没膝,飞雪迷眼,诸人泣泪,同受寒苦。明日度岭入唐兴县(今天台县),日暮至国清寺。松篁蓊郁,奇树璀璨;宝塔玉殿,玲珑赫奕;庄严华饰,不可言尽。孙绰《天台山赋》不能尽其万一。大和上巡礼圣迹,出唐兴县,入临海县。导于白峰,寻江遂至黄岩县,便取永嘉郡路,到禅林寺宿。”
唐昭宗李晔景福元年(892年),或云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或又云唐僖宗李儇[xuān]文德元年(888年),禅宗青原系师彦大师住锡台州黄岩,在瑞岩山麓建大佛殿(今唤“大雄宝殿”)等佛教建筑,传播禅宗。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朝廷赐名“瑞岩”,是为“瑞岩山院”。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崇尚佛教,师彦弟子横龙和尚、神禄禅师等扩建佛教建筑,“瑞岩山院”形成一定规模。
而宁波瑞岩寺,唐时的普化禅师才搭茅;至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841—846年),郡守黄晟才为其立精舍;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扩建为开善寺,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有芝草生于青松峰,守臣康孝基奏,受赵恒敕谕遂易名为“瑞岩”,改峰名为灵芝山。
㈢宋代
北宋,台州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主要属于禅宗南宗青原系云门宗寺院,南宋主要是禅宗南宗南岳系临济宗(以杨岐派为主,也有黄龙派)、青原系曹洞宗互相替换。
1.北宋
北宋初期,师进禅师等以台州瑞岩山麓的大佛殿为核心继续扩建“瑞岩山院”,其时瑞岩山院殿宇层层,气势雄伟。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赐额“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建立浙江名刹地位,居台州362座寺院的第4位(前三是国清寺、万年寺、龙兴寺),黄岩87座寺院的首位。北宋仁宗赵祯在位年间(1022—1063年),台州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的义海智才禅师,往明州瑞岩开善院传法普禅师,此后宁波等各地的瑞岩寺兴起。北宋中期,子鸿禅师住持瑞岩净土禅寺时,建立闽浙名刹地位。
2.南宋
南宋孝宗赵眘[shèn]乾道年间(1165—1173年),徙居台州临海的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钱端礼家乞为香灯院(香灯院,又叫“香火院”、功德坟寺等,名称不同,作用相同,祭扫祖先,其实就是设在寺院的祠堂),赐名“移忠昭庆寺”,后其孙丞相钱象祖上疏朝廷复改为“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南宋宁宗赵扩时(1194-1224年在位),南洋、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亚洲各地的佛门弟子到台州瑞岩寺朝拜、参禅的很多,僧人数千,瑞岩寺进入了鼎盛时期。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有水田3270亩,旱地950亩,山林1749亩,共近5969亩。
㈣元明清至今
元明清,台州瑞岩山宝林净土禅寺主要是禅宗南宗南岳系临济宗(以杨岐派为主,也有黄龙派)为主,也有禅宗南宗青原系曹洞宗,及净土宗、天台宗。
1.元明
明代初期,恕中无愠国师住持台州瑞岩宝林净土禅寺,全国学僧来台州瑞岩寺求法的源源不绝,无愠“乃设三问勘,禅流不合即逐出。瑞岩三关道价日高,江湖英俊趋台不绝。”所谓“瑞岩三关”是无愠住持瑞岩寺时,设三句固定问话启悟学者,不契者则逐出。连日本皇室(日本后醍醐天皇皇子——怀良亲王)、佛教界也闻无愠之名,诚请相邀赴日“聘为国师”,此乃瑞岩寺的中兴时期。明末清初战乱,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瑞岩寺毁于战火。
2.清至今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开始重修台州瑞岩宝林净土禅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1661—1722年)中期,建成大殿。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八年(1730年),住持释全广,清丈田地山场,寺院产业恢复到明代的规模。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十一年(1861 年)十一月初,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入台州,侍王前丞相邱善潮(黄岩上垟人)引数百人入城,总兵张清标(福建宁德的霞浦人)、知县李汝绍(河北邢台的广宗人)等望风而逃。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信天侯”何松泉(绍兴诸暨人)部兵进黄岩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十,县吏(刑书)邵炳照、武举潘兆熊和陶宝登会师合乡兵团勇敢反击,并一度收复黄岩城。侍王李世贤亲率黑旗军来增援,攻破三千民团扼守的义城岭——义城岭是黄岩与临海的一条古道。黄岩城攻守几度易主,参将胡凤鸣战死。由于顽强抵抗,招致太平军的报复,瑞岩寺再次毁于战火,从此一蹶不振。
黄岩城东的九峰寺、东岳庙,澄江石柜岙的岱石庙就在这时被烧。作为国内外远近闻名的一座古刹,瑞岩寺有较多的建筑群,此时尚有一些庙宇、僧舍等。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九年(1870年),黄岩知县孙熹以僧众不以慈悲为怀,不守佛门戒律为由,废寺逐僧,将瑞岩寺改为“瑞岩义塾”。民国初年,义塾改名“瑞人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初,又将寺产田地充作校产。把留下的佛殿全部拆了,现仅存部分寺院遗址,久废130年的瑞岩寺于1999年12月经当地宗教部门批准重建。
三.台州瑞岩山的发展
台州瑞岩山作为著名的东亚禅宗参学圣地,“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瑞岩山名胜古迹大都湮没或失真,瑞岩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瑞岩山“禅”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涉及茶道、医学、武术等方方面面,保护、传承和充分利用瑞岩山“禅”文化,对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要挖掘和保护怀玉、智顗、师彦“三大开山祖师”,瑞岩师进、长翁如净、断桥妙伦、恕中无愠“四大涉外祖师”,盖缸和尚、横舟和尚“两大传奇祖师”,佛照德光国师、玄极居顶大师、全室宗泐大师“三大佛教领袖祖师”等高僧的文化遗迹、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