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今天的高考相比,古代的科举考试那才叫,又苦又难又煎熬

博速遥河 2024-07-13 15:16:43

随着高考分数的陆续揭晓,新一届的大学生已经蓄势待发了。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看到分数的那一刻,千万个家庭有千万个不同的感受。

不光是他们,相信很多人也经历过了这一瞬间,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高考究竟对中国青年意味着什么。

要分析高考,我们必须回顾一个古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自隋朝首创科举考试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状元诞生,这项沿用了大半个封建史的选官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在这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却是我们需要去讨论的。

在奴隶制社会,我们所采用的是最严格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鼎鼎大名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出自这里。

在那个时代,无论你多么有才,多么风华绝代,你爸爸是个卖鱼的高启强,那你也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鱼摊之上,不可能有任何翻身的机会。因为血缘政治之下,屁股决定脑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逐渐意识到了只靠世家大族是无法让国家这部机器高强度运转的,于是他们决定面向全社会招贤纳士,后来就有了察举制(汉代),以及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魏国)。

到了隋朝时期,天下重归一统,经历过几百年的纷争乱世,此时朝廷需要大量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通过分科取士的方式,为无数士人提供了公平的晋升机会,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垄断,让知识的力量得以充分展现。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稳定,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了解完了历史,我们再来回顾当代的高考。您可能会发现,这二者之间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面向全国,公平、公正。

而不同的点在于,科举是以经史文学作为考试内容,明清以后是以程朱理学为主,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而高考的考试内容更加系统、广泛,具有发展性,包括了人文、科学、自然等多个领域。

从本质上来讲,科举还是一种选官制度,考生通过考试便可获得举人、进士等功名,从此步入仕途。

但高考并不是说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能“当官”,高考只不过决定了学子未来在哪里看书,并不是决定了学子能看什么书。

还有一点就是科举的录取率非常低,明清时期,乡试举人的录取率只有1%左右,而且是三年开一次科(恩科除外),后面的殿试也是三年开科一次,每科录取的人数大约就300人左右,这个比例也让天下的学子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成为绝对的精英分子,要么终身为科举而活。

到了现代社会,高考是为了让更广大部分的学生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高考的录取率高得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