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埋近5000名红军,却逃到国外安享晚年,如今竟然还有人歌颂他

闻使天绪 2024-10-09 14:19:06

前言

1936年,西路军遭遇了军阀马步芳的袭击,21800余名战士出征,却只有400余人最终存活下来。

其中5000多名战士被他残忍地活埋!

可之后马步芳并没有遭受清算,反而带着掠夺来的十箱财宝,逃到了国外安享晚年。

如今几十年过去,他的故居不仅成为景点,甚至有人歌颂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马步芳的生平与崛起

马步芳出生于甘肃临夏的一个显赫家族,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军事氛围中,他的父亲马麒作为当地军阀,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和资源,这样的家庭背景为马步芳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年轻时期的马步芳接受了系统的政治和军事训练,在政训班学习期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野心。

毕业后,他果断加入了国民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军中,马步芳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家族的影响力,很快就崭露头角。

随着地位的提升,马步芳的野心也日益膨胀,他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名军官,而是渴望掌控更大的权力。

在马步芳的统治下,西北地区的百姓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实施了一系列剥削性的政策,如强征贷款、操纵物价等,这些措施严重损害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马步芳的统治手段极其残酷,他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人或事都会采取强硬措施。

同时,马步芳操纵物价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混乱,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然而,面对民众的苦难,马步芳却无动于衷,他继续推行高压政策,用武力镇压任何形式的反抗,在他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比民众的福祉更为重要。

马步芳的统治模式最终导致了西北地区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动荡,大量农民破产,被迫离开家园,城市中的工商业也因为不合理的政策而难以发展。整个西北地区陷入了一片萧条之中。

马步芳对红军西路军的残酷行为

1936年秋,中国共产党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制定了一项大胆的战略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夺取宁夏,以此来改变西北地区的战略格局。

然而,由于张国焘在指挥上的失误,这一计划未能如期实施,转而演变成了西路军的艰难征程。

十月,西路军约两万余将士踏上了跨越黄河的征途,他们的目标是在河西走廊开辟新的战略基地,为党中央的长远计划铺平道路。

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众多,但装备却十分简陋,大多数战士只配备了简单的武器,甚至有人只携带棍棒。

西路军的行动很快引起了当地军阀马步芳的警觉,作为盘踞西北多年的实力派,马步芳深知红军的到来可能会动摇他的统治根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毫不犹豫地调动了大量精锐部队,准备对西路军发动猛烈攻击。

马家军以其强悍的骑兵部队闻名,这些骑兵不仅作战勇猛,更熟悉当地的地形地貌,相比之下,初到河西走廊的西路军在地理环境上处于明显劣势,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战斗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西路军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恶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装备精良的马家军,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寒冷、饥饿和疲劳成为了每个战士日常要面对的考验。尽管如此,西路军将士们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奋力抵抗。

然而,马步芳的残暴行径远远超出了正常战争的范畴,在战斗中,他下令对被俘的红军战士实施惨无人道的虐待。

更为骇人听闻的是,他甚至下令将五千多名被俘的红军战士活埋,这一暴行震惊了整个西北地区。

西路军的处境日益艰难,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八十多次大小战斗,每一次交锋都意味着大量的伤亡,西路军的力量在不断消耗。尽管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但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结果似乎已经注定。

最终,当这场惨烈的战役结束时,西路军只剩下了四百余人,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它不仅代表了巨大的牺牲,更象征着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那些幸存下来的战士,每个人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住所受争议

随着时局的变化,马步芳意识到自己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即将结束,1949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政权,他深知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难逃清算,在恐惧和自保的驱使下,马步芳决定离开他经营多年的地盘。

临行前,马步芳将多年来积累的巨额财富悉数打包,这些财宝是他在西北地区多年剥削和掠夺的成果,数量之大令人咋舌,带着这些不义之财,马步芳踏上了逃亡之路。

马步芳的流亡生涯始于香港,在这个繁华的国际都市,他短暂停留,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随后,他辗转来到台湾,寻求政治庇护,然而,即便在台湾,马步芳也难以安心,始终担心自己的过去会被清算。

最终,马步芳选择了远离中国的沙特阿拉伯作为栖身之所,在这个与他文化背景迥异的国度,马步芳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凭借带出国的巨额财富,他得以在异国他乡过上奢华的生活。

在沙特的日子里,马步芳虽然远离了政治漩涡,但内心的不安和愧疚却从未消散,他常常回想起在西北统治时期的种种作为,那些被他迫害的人们的面孔时常在梦中出现,然而,这种悔恨并未改变他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

1975年,马步芳在沙特去世,享年72岁,他的一生充满争议和矛盾,从西北军阀到海外逃亡者,经历了巨大的身份转变。

然而,历史并未随着马步芳的逝去而被遗忘,在他曾经统治的地方,人们对这段往事仍有不同的看法,马步芳的故居被改造成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

令人意外的是,在讲解过程中,一些导游开始美化马步芳的形象,他们试图淡化马步芳的暴行,甚至将其描述成一位有功之人。

历史学者和当地民众纷纷表示不满,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历史的歪曲,对那些在马步芳统治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极不尊重。

他们强调,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常重要的,不应为了商业利益而美化历史上的负面人物。

争议持续升温,最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相关部门做出了关闭马步芳故居景点的决定,并取消了其旅游资格。

马步芳故居的关闭,引发了人们对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的深入思考,许多人认为,面对历史,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既不应美化歪曲,也不应一味否定,只有正视历史,才能从中吸取教训,推动社会进步。

小结

马步芳的罪孽是洗不清的,他残忍杀害5000多名红军永远都会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对于这个恶毒至极的历史人物,大家永远都会记住他的所作所为。

除此之外,在开发历史遗迹时,应该更加谨慎和负责。旅游开发不应成为歪曲历史的借口,而应该成为传播历史知识、弘扬正确价值观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遗迹的教育功能,让后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参考文献

上观新闻-2022年2月24日-杀人如麻的“黑帮老大”,竟能被当成民族英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