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好烟的越来越少,是什么改变了3亿烟民的习惯?

蓝白侃楼市 2023-10-11 17:04:03

大家好,我是蓝白。

这几天听好多人聊烟草的事,不少城市的烟草局,都要求三代以内血亲不能应聘。

其实,这些个公告往年一直都有,常规操作了属于是。

为啥能上热搜?还是待遇嘛。

不提茶余饭后的谈资,只看公开数据:中烟公布的2020年工资总额信息,在岗员工51.3万人,年平均工资是19.67万。

跟其他单位比起来可太香了,去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11.4万。

今天,咱们不聊去烟草上班,主要聊聊抽烟这件事。

都说中烟有多赚钱,纳税有多高,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几亿烟民吞云吐雾,他们的喜好出现了什么变化?从烟草行业的生产消费趋势,又能看出什么呢?

我大眼瞅了瞅网上的内容,聊这方面的不算多。

中泰证券杨畅7月16号有一份报告,提到了一组数据,咱们分两个部分来聊:

1,统计局公布的前5个月烟草制品业的营业收入,是6943.9亿元。

5个月,近7000亿,这赚钱能力,2023年你茅台一季度营收300多亿,工行3个月营收2200多亿,都是弟中之弟。

那有人说,中烟一年不是要交1万多亿的税么,岂不是大部分营收都拿去交税了?

又有人说,中烟一年净利润就一万多亿,是不是比六大行的净利润都高?

这就奇了,按市面上流行的说法,烟草营收一万多亿,净利润一万多亿,纳税也是一万多亿,数据打架,到底是谁错了?

其实,是很多人为了突出中烟的赚钱能力,数字在传播的过程里,变得越来越离谱。

我们看,每年烟草专卖局发的财务信息都极其简短,比如今年3月份,提了两个关键的数字:

2022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4413亿元,所有者权益是20573亿元。

税利税利,是税加上利,纳的税和挣得钱加一块是1.4万亿,又不是影分身,不可能纳税、净利润、营收全是1万多亿。

那烟草的净利润究竟是多少?

咱们可以用其他方法大概估算一下,前些年中烟发过一个数据,叫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上都稳定在10%-15%之间。

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法很简单,是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那按10%-15%的净资产收益率,去年2万亿的所有者权益,净利润应该在2000亿-3000亿之间,也是巨无霸的级别,不过没传的那么夸张。

是的,烟草挣的大头,都拿去交税了。

华创轻工有篇报告拿软中来举例,一包软中华的综合税负高达59.42%,主要是增值税和消费税。

生产和批发是卷烟主要的纳税环节,两者综合占比高达93.45%,说明大部分的税收都是由中烟公司上缴的。

对外经贸大学郑榕举例说,2020年卷烟的加权平均零售价格是18.7元,其中税是9.05‍‍元,占零售价格的48.4%;成本是6.12元,‍‍占零售价格的32.7%,利润3.72元,占零售价格的19.9%。‍‍

这不到4块钱的利润,怎么分配呢?

25.8%的利润在生产环节,41%在批发环节,32%在‍‍零售环节,一包烟18块7里面,烟叶的成本只有5毛2,而烟农的年户均收入只有5万3,如果考虑到烟农的时间成本,烟农实际上是亏钱的。

所以,烟草行业赚钱很猛,交税也很猛,种烟的不挣钱,上班的挺滋润,抽烟的呢,爽了自己伤了身体做了贡献,主打的就是一个“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第二部分,也是今天要聊的重点。

把今年5月份的数据,跟疫情之前的2019年做对比,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烟草的赚钱速度开始变慢了。

1,不到半年6900多亿,看起来很牛是不是?

可营收的增速,是在下降的。

放开之后的1-2月份,烟草的营收比疫情前的2019年大增了53%,过年嘛,烟酒不分家,吃喝抽应酬集中爆发可以理解。

到了3-4月份就不太行了,增速降到了13%左右。

到5月份,单月营收903亿,2019年同期是843亿,增速降到了7%。

真实的增速可能更低,杨畅认为,参考2019年和2023年CPI里面的卷烟环比增速,把营收剔除到价格因素之后,5月的烟草营收增速,对比2019年,实际上可能只有2.3%。

2,一边是赚钱速度在下降,另一边是卷烟厂在增加。

在2019年,烟草制品企业单位数是108家,2022年增加到123家,2023年进一步增加到135家。

也就是说,至少有101家卷烟制品企业,在同等口径下,对应的营业收入,很有可能比2019年是亏钱的。

结论是:这意味着,中高端卷烟企业的销售压力更大。

那有人肯定会说,烟这玩意啥档次都有,烟厂亏钱,凭什么说是高档烟不好卖导致的?

看烟草制品企业变多就知道了。

按照统计局附注三“统计范围”的解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也就是说,从2022年2月开始,有31家烟草制品企业,逐步达到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的门槛并纳入到了统计范围。

那显而易见,烟厂数量增多,是因为原来够不着2000万营收的、肯定是偏中低端的卷烟企业规模变大了。

大家可以留意一个现象,过去这些年,中低档烟的价格是一直在涨的。

我查了一些来自控烟机构和卫生组织的数据,2006年至2015年,国内卷烟加权平均零售价格从5.08元/盒增加到12.57元/盒,现在已经来到了18.7一盒。

我记得,原来10块以下的烟还挺多的,3块的散花,4块的白沙石林红梅黄果树,5块的红旗渠,7块的红塔山红双喜,同学之间见面先递根烟,装的挺江湖气的样子。

后来,10块以下的烟基本没有了,红利群也买不到了,10块的帝豪和红旗渠还在卖,但烟酒店配的很少还涨价,到货也只能买一两盒,成条人家都不卖。

细支越来越多,中低价烟供的是越来越少,零售端10-20块的烟,涨价变得越来越频繁。

为什么中低档烟要涨价?最主要的原因,是控烟。

价格和税收,是控烟的利器。

2015年是个重要的分水岭,那一年,把卷烟消费税负提高了4个百分点,当年卷烟消费量下降2.4%,2016年卷烟消费量下降了5.6%。

我们的健康中国计划里有一个目标,是到2030年,15岁以上人口吸烟率降到20%。

现在,我们的吸烟率从28%降到了26%。

按郑榕的测算,要实现20%的目标,只靠禁烟条例和宣传是不够的,2030年卷烟平均价格要达到每包59元,比2020年增加43元,其中烟草税为每包48元,比2020年每包增加40元才可以。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在控烟导致卷烟消费量下降的前提下,保证烟草的赚钱能力?

答案很简单:中低档烟涨价限产,用更多概念、包装、花样提升高档烟的占比。

市面上的烟分五类:

一类烟是零售价180元一条以上的,比如软硬中华,软玉溪,黄鹤楼。

二类烟是130块一条到180一条的,新利群,珍品兰州,黄金叶细支这些。

三类、四类、五类烟,价格段在130到60,60-30之间一条,也就是很多烟民所谓的“口粮烟”。

从中烟工作会议的目标看,这些年,一直在提升一二类卷烟和高端高价位卷烟的占比。

与此同时,三四五中低档烟限产涨价,配合禁烟条例和宣传,压低吸烟率,实现控烟目标。

两头挤利润,既能控烟,又能赚钱,这是不是很完美的解决方案?

嗯,很完美,前些年一直进行的很顺利。

只是今年,计划有点赶不上变化。

上面说了,今年烟草的营收增速在下降,烟厂数量变多了,上百家烟厂对比2019年是不挣钱的,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

四年时间过去了,高档烟,越来越难卖。中低档烟即便涨价,也拦不住来自烟民的热情。

换句话说:抽烟这件事,出现了消费下沉。

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2023年消费环境的折射。

银河证券的报告,今年的618,全网累积成交额7987 亿,同比增长14.77%;成交额创出近6年来新高,但是交易总额的增速已连续3年放缓,增速降至近3年来最低点。

餐饮旅游倒是很强,出行人次、地铁客运量都创出了记录,但人均单价是下降的。

海通证券的数据,五一/端午期间旅游人次已超越2019年同期的119%/113%,但收入只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1%/95%。

被憋坏的大学生折腾起特种兵旅游,提前还贷的越来越多,汽车价格战,手机厂商出货量下降,房地产后周期的装修家具也萎了,外卖骑手爆满,网约车运力饱和,形势比人强啊。

香烟的消费下沉,另一方面,是高档烟失去社交属性了。

10多块的中低档烟是刚需,是3亿烟民的必需品,你不抽,有的是人抽。

高档烟就不一样了。

之前看过一个控烟学者的演讲,她研究了全世界的烟草消费,发现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出门经常带两包烟。

为啥带两包烟?便宜的留给自己抽,贵的让给别人。

接过来烟,大家都下意识看烟蒂上的牌子,心里再评估对面这个人的实力。

有人还在那教年轻人接烟用什么姿势,点烟怎么捂着,活得是真累。

现在观念确实不一样了,不管是公共场所还是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不抽烟的越来越多,你自己抽都不好意思。有让烟的,直接拒绝别人也不会说啥。

戒烟的越来越多,你一包烟百八十又怎么样?没人会因为你抽什么烟高看一眼。

不光是烟,像白酒、汽车这些独具面子功能的商品,社交属性是越来越弱了。

茅五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下降,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我管你怎么敬酒、杯子压低多少、用什么敬语,抵制酒桌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多。

原来啥车都是合资香,日系德系各种吹,开个34C就觉得挺有面子,现在国产车把他们打的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这么来看的话,香烟、汽车、白酒出现消费下沉,反而是社会的进步。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