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太监的权力远远小于前朝?

琅琊左史 2024-10-22 12:11:00

历史教训该吸取还是要吸取的。

明朝的教训。

明朝虽然废除了宰相,皇帝独尊,但自朱棣时期产生的内阁,又承担了丞相的部分权力。

内阁是明朝文官集团的领袖,他们对皇权有着至高的影响力。

自朱棣时期的内阁辅臣三杨开始,文官集团制衡皇权的能力开始显现。

这些文臣又都奉行文死谏武死战,在他们看来,青史留名胜过苟且偷生。

无数的御史、给事中像苍蝇似的围着皇帝嗡嗡叫,皇帝想干啥都不成。

明朝文官的强势也造就了几个叛逆的皇帝。

处处跟文官对着干的正德帝,躲在深宫中炼丹的嘉靖帝,干脆摆烂不上朝的万历帝,专心做木匠的天启帝。

明朝的皇帝只有扶持身边的亲信--太监群体,来制衡文官集团。

明宣宗朱瞻基教太监读书,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河。

之后司礼监又获得了批红权--奏折的批准权。

经过数代的发展,内廷的司礼监成为与外朝的内阁并驾齐驱的权力中枢。

因为这个制衡机制,明朝也先后产生了多个权阉,正统朝的王振、正德朝的刘瑾、天启朝的魏忠贤,先后凌驾于文官集团之上。

清朝借鉴明朝的经验,自然对宦官群体进行打压,削弱他们的权力,让他们回归本职,彻底沦为宫中的奴仆。

清朝的创新。

清朝是北方渔猎民族女真族联合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创建的征服者王朝,他们创建了一个满蒙贵族联合体。

满蒙贵族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最顶端,文官集团处于其控制之下。

经过血腥的改朝换代,文官士大夫群体已经彻底被打服,纷纷剃发易服表示忠顺。

满蒙贵族替代了明朝的宦官集团,发挥制衡文官集团的作用,文官集团很难向皇权发起挑战。

除了满蒙贵族的制衡,清朝实行满汉之分的歧视政策,科举出身的文官集团,很难升到核心决策层。

有清一代,汉人也只有一个张廷玉配享太庙。

对皇权最有威胁的文官集团已经被清朝建立的体制困住,再也不能掀起风浪,就无需再培养宦官集团来制衡文官集团。

有清一代,只有满蒙贵族出身的官员才能自称奴才,汉人官员想称一句奴才都会被皇帝劝止。

汉族大臣杨宗仁给雍正帝的折子中自称奴才,被雍正划掉,批注“称臣得体”。

这奴才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只有满蒙贵族才是皇帝的体己人。

除了上述措施外,康熙创制了南书房,雍正创制了军机处,皇权进一步集中。

皇帝摆脱了内阁的限制,由皇帝亲自挑选官员进入军机处,所有政令均由皇帝自己制定。

军机处成了皇帝的秘书机构,至此皇权独尊,达到了最高峰。

太监的本质。

太监群体本质上是皇帝的附庸,在汉、唐、明三代他们掌握大权,其实是皇权的有意让渡。

汉朝的宦官是为了对付外戚,唐朝的宦官是为了对付地方节度使,明朝的宦官是为了对付文官。

清朝已经没有了上述问题,自然就不再需要再给宦官让渡皇权。

并且清朝制订了祖制:“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这也限制了晋升的可能。

清朝的太监回归到了本职工作,在皇宫中从事服务性的工作。

伺候皇帝起居,伺候后宫妃嫔,打扫打扫卫生,刷刷马桶。

清朝没有出现一个有实力的宦官,清末的李莲英虽然很有名,被慈禧特恩加封为正二品总官太监,但也就管管宫里的太监,比起明朝的大太监,差了好几个等级。

0 阅读:221
评论列表
  • 2024-10-22 15:29

    清朝:皇帝——满奴才制衡汉臣。明朝:皇帝——太监制衡臣子。

  • 2024-10-22 17:49

    唐朝的太监才牛逼

    用户14xxx00 回复:
    唐朝的太监曾经率军平定了安史之乱要不然唐朝皇帝九次逃出长安都是那些太监拼死互送出去的要不是某一个皇帝太作,把所有的势力都得罪光了也不至于结局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