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焚烧秸秆看似省事,但正在不断摧毁我们的土地

友蕊聊时尚生活 2024-11-09 16:04:41

秸秆焚烧,这一现象在我国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

表面上看将秸秆焚烧掉似乎十分省事,但实际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秸秆被焚烧,这些焚烧秸秆释放的气体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更是正在悄无声息地摧毁着我们的土地。

那么,焚烧秸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行为?

又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焚烧秸秆的现状以及造成的影响。

虽然多年来,我国不断频繁地出台了治理焚烧秸秆的一系列政策,同时加强了各个地区的巡查力度,但是从2019年发布商丘市秸秆禁烧政策之后,仍然有超过700辆的飞检车被派出,然而仍有超过2000起的焚烧事件发生。

而且这仅仅只是2019年的数据,2020年以及2021年的焚烧事件更是让当年的数量大幅增长近三倍之多。

甚至到了2022年,根据江苏一地的政府数据,只有不到10%的农民完全停止了焚烧秸秆行动,其余的农民仍旧在偷偷地焚烧。

而且每年的焚烧次数都超过了两万,而且其中还有数以万千吨计的综合农作物。

由此可见,禁烧政策已经基本上形同虚设。

全国各地每年都会焚烧大量的稻麦秸秆及玉米秸秆。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收获之后将干枯的农作物进行焚烧的习惯,但是以下是我阐述的对此行为的原因以及影响。

根据统计资料,每燃烧一吨的秸秆,就会释放出10公斤的PM2.5颗粒物,这些物质可以说直接加重了雾霾的形成。

而且根据研究显示,烟雾中所含有的细颗粒物可以用下面的数据来表示:1000微米以上为灰尘、10-1000微米为浮尘、2.5-10微米为可吸入性颗粒物、0.1-2.5微米为细颗粒物、小于0.1微米为超细颗粒物。

而其中最具有危害性的就是2.5以上的小点颗粒物,因为他们最容易被吸入肺部,长期接触会引起慢性疾病,如果与其他化学成分相结合,会直接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对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产生影响,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和癌症。

据统计数据显示,由于焚烧稻麦等造成的空气污染,每年中国将就此而产生经济损失高达900亿到3000亿人民币,而且还将造成极其严重的人身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

焚烧稻麦等作物也将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减少超过15%,这将极大地影响作物生长。

并且焚烧后留下的灰烬可能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从而导致水体中缺氧程度加深,使水体中的生物产生缺氧危害,并可能导致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

秸秆焚烧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挑战:一般大家都会认为,秸秆烧完之后就没有什么影响了,但是其实燃烧过程会导致生态植物灭绝,使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致使焚烧现象仍旧盛行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每年秋冬季节农民们面临着前一年的作物还田以及下一年的作物播种时节交替的问题,所以每年的秋冬对于农民来说,有很重的时节压力,同时也有不少时间上的压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想着能提高效率就可以提高效率。

所以在国家禁燒政策还没有加强的时候,许多地区都以此来提高农民劳作效率。

但是随着禁燒政策一再加强,许多农民也逐渐将注意力放到了如何将这些已经收割下来的稻麦利用起来。

当然政策也给我们带来了良知的环保意识,但是环保意识会导致劳作效率降低,因此许多人不得不在淡季时生产一些小产品进行销售,来保证秋冬过后家庭生计不受影响。

因此为了大部分人谋取福利的一小部分人在利益驱动下不断违反禁燒政策,而国家如果坚持执行政策的话,就会面临因为农作物不回错而导致产量下降,进而影响到民生和国家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此问题已经在政府和百姓之间存在一个稳定,但却非常脆弱的平衡点。

政府方面是因为环保意义上的考虑,而农民则是因为效益收益上的考量,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利益与环保之间形成尖锐矛盾,许多环保政策也因此没有办法推进实施,所以有必要在环保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那么,下一步应该如何治理这一现象呢?

首先要指导农民将这些农作物进行翻耕,这样才能更有效控制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并且能够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如我所说,翻耕的方法就是可以达到良田与良种相结合,并且秸秆还田能够实现一个长期持久的氮磷钾肥料释放过程,相比那些一次性释放速率过快、流失过快、淋洗过快那些化肥而言,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据悉,根据研究报道,大规模土地上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并且玉米产量平均增加约10%。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要治理这一现象,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农民长期坚持的一些做法。

笔者认为

要想根除这一问题,就需要政府提供制度上的激励,并设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禁燒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严惩,以提高其威慑力,并保证这一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同时要想实现资源化利用,更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和指导。

希望我国能够顺利实行这一政策,应尽快将这个环境与农业之间的矛盾处理合适,从而转变成机遇,实现“亩产倍增”,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再向前一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