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翊,北宋时期吉州防御使,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这一年,金兵屡次挥师南下,北宋北方防线空虚,形势岌岌可危。
北宋朝廷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决定任命名将刘翊为真定府路的都铃辖。都铃辖一职,相当于现代的军区负责人。刘翊毅然接受了这一使命。与此同时,朝廷还任命了李邈为真定府知州,负责管理真定府的政务。李邈擅长民政,素有“能吏”之称,他的到来,使得真定府的政务得以有序进行,为刘翊专心备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刘翊与李邈,一文一武,两人携手对抗金军。
金国军队在广信和保州的城下屡屡受挫,未能如愿取得胜利,于是他们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由陈遘坚守的中山和刘翊镇守的真定。这两座城池,让他们如鲠在喉,必欲拔之而后快。
刘翊面对金军的汹汹来势,毫无惧色。他带领着真定的士兵们,日夜坚守在城墙之上,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城墙之上,箭矢如雨,刀剑相交,每一次撞击都溅起一片片寒光。
金军首先将攻击的焦点对准了真定的北城墙。刘翊站在城墙之上,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抵抗着金军的每一次猛攻。金军未能取得任何进展,于是他们变换战术,假装转移攻击目标,开始对东城墙发起佯攻。
宣抚使李邈见状,急忙催促刘翊前去东城墙应对。刘翊虽知金军此举可能是陷阱,但也不敢大意,立即分兵前往东城墙加强防御。就这样,两晚过去了,金军似乎在东城墙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然而,就在刘翊和李邈都以为金军攻势已缓的时候,金军却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地将攻城器械移回了北城墙附近。他们的计划是声东击西,实际上从未放弃对北城墙的攻击。
就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金军发起了突然袭击。他们利用夜色和之前佯攻的掩护,将云梯、撞车等攻城器械迅速推向城墙。士兵们攀爬着城墙而上,刘翊和他的士兵们虽然奋力抵抗,但在金军的猛烈攻势下,北城墙最终被攻破。
城墙上,刘翊和他的士兵们展开了最后的血战。他们以血肉之躯,阻挡着金军的浪潮。然而,城墙的陷落,仿佛打开了洪水的闸门,金军如同潮水般涌入城中。真定,这座坚城,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后,终于在这一刻,迎来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在真定城的另一处战线上,李邈在混乱中不幸被捕,而刘翊仍在附近的巷子里与敌人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巷子里,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刘翊和他的士兵们每一次挥剑都充满了决绝。
随着战斗的持续,刘翊意识到形势已经无法逆转,他找到了自己的弟弟,两人在战火中相拥,眼中全是不甘。
刘翊对他的弟弟说:“我是一名大将,身负保卫国家之责,怎么能轻易被敌人杀害呢!我刘翊,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成为敌人的俘虏。”话语间,透露出他宁死不屈的决心。
说完,刘翊挺身而出,再次挥剑冲入敌阵。他的剑法凌厉,所向披靡,但敌人如同潮水般涌来,似乎永无尽头。刘翊虽然勇猛,却也无法改变战局。
当他冲到城门附近时,发现各城门都已落入敌人之手,守卫森严,突围的希望变得极其渺茫。刘翊心中明白,自己已无路可退,于是他决定以死明志,不做敌人俘虏。
他一路退至城中的孙家山亭,这里曾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刘翊的绝命之地。在山亭中,刘翊环顾四周,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解开身上的腰带,挂在亭中的梁上,然后从容地自缢身亡。
刘翊的死,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