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6旬老汉来到38军驻地,指着书上的烈士说:40年前我没牺牲

江湖上的历史录 2024-07-29 04:40:43

1990年,位于河北保定,38军的驻地外,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一位年轻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向哨岗。老人的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激动。

站岗的士兵见状,连忙走出岗亭,拦住了他们,按照惯例询问起来:“同志,您好!请问您到这里有什么事吗?”

老人停下脚步,声音虽有些颤抖,却异常坚定:“太不容易了,我终于见到你们了。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向组织汇报。”

说着,老人从随身携带的布包中,拿出一本泛黄的小学课本和一张皱巴巴的残疾证。他举起这两样东西,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我就是书中《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提到的那名烈士,也是我们38军的一名老战士。40年前,我并没有牺牲。”

哨兵听到这里,感到事情并不简单,立刻找来了正在值班的谢干事,并向他讲述了这一离奇的情况。

谢干事听闻此事,感到十分吃惊,他意识到这其中必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于是立刻接待了这位老人,并带他来到了负责38军军史的李淼生面前。

在办公室里,老人缓缓开口,道出了自己的身份:“我叫李玉安,在那本书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里,我被写成了烈士。”

李主任听到这里,心中已大致明白了几分。他拿起老人的残疾证,仔细核对后,排除了同名的可能性,随即前往资料库核实老人所述的情况。

李玉安,1924年出生于河南台前,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家境贫寒,从小营养不良,身材瘦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仅16岁的他独自前往山东打工。在那里,他靠卖苦力为生,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李玉安本以为人民可以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却不料国民党又发起了内战。为了早日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于1946年毅然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在战场上,李玉安如猛虎一般勇往直前,立下了赫赫战功。1949年10月,新中国正式成立,他心中感慨万千。此时,功成名就的他本可以选择复员回家,过上安稳的生活,但他却选择留在部队,继续保卫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祖国边境的安危受到严重威胁。李玉安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在解放战争中积累了丰富战斗经验的他,成为了38军某班的副班长,并参加了松骨峰战斗。

松骨峰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敌我力量差距较大的一场战斗。李玉安所在的3连战士们与美军展开了激烈的激战。尽管美军装备精良,但志愿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牺牲精神,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然而,战斗异常惨烈。在经过长达八个小时的激战后,三连的战士们大多阵亡,李玉安也因重伤昏迷了过去。幸运的是,在战场清理时,他被一名朝鲜族士兵发现,并送往后方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和休养,李玉安终于康复出院。然而,他并未向任何人提及自己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而是选择默默返回老家,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转业后的李玉安被安排到东北黑龙江巴彦县的一个粮库工作。在这里,他兢兢业业,从未有过半点抱怨。他先后十几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甚至还成为了当地的劳动模范。

在粮库工作的40年里,李玉安几乎干遍了所有的岗位。他公平公正,铁面无私,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赞誉。尽管家庭经济紧张,但他从未向国家伸手要过一分钱。

退休后,李玉安靠种地为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然而,儿子连续报名好几次都未能通过入伍体检。无奈之下,李玉安只能来到老部队寻求帮助。

了解这些情况后,部队的李主任安慰李玉安:“您放心,组织一定会帮您解决困难。”听到这话,李玉安长舒一口气说道:“我就是希望组织能够让我的孩子进入部队继续保家卫国。”

后来,李玉安的孩子被特批进入了38军,接过了父亲曾经握过的钢枪。这不仅仅是一个位置的传承,更是一份对祖国清澈之爱的延续。

2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