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940年2月3日,昆仑关失守。
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和前敌总指挥陈诚马上变更作战部署,以一部占据要点,企图阻敌北进,主力则向贵宾路方向迂回出击,意图切断北进日军的后方交通线。
可日军此次行动旨在奇袭反击,目的是为了在昆仑关重创中国守军,以报第5师团21旅团在昆仑关被中国部队歼灭之仇。
2月10日,在中国部队大部队尚未赶到之时,日军除留下第5师团仍然据守在南宁等地外,主力突然掉头南下,从钦州湾登船而去了。
从战术的角度来讲,日军此次远距离的奇袭作战打得很漂亮。
2月24日,中国部队第2次收复昆仑关。
而此时,已经憋了一肚子气的蒋氏飞临柳州,一场旨在对桂南会战中作战不利将领的大规模整肃运动开始了。
从整肃的结果来看,堪称是抗战爆发以来尤为严厉的一次。
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前敌总指挥陈诚由1级上将降为2级上将;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被记大过一次;参战的三位集团军总司令叶肇、徐庭瑶、邓龙光分别被给予了扣押、撤职和记大过处分,三个集团军的番号被撤销;还有多名军、师长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
可在这里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被白崇禧和陈诚此时仅是2级上将,怎么会出现由1级上将降为2级上将这种事情呢?
但在很多关于抗战的资料和书籍中,对于柳州会议上对白崇禧和陈诚的处罚都有详细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很有可能的是,当事人记录错了。而后世编撰书籍的人也不查,就一模一样地抄录下来,这才造成了这种混乱。只要我们对当时晋升为1级上将的条件稍有了解,就不会犯这种错误。
1935年评衔时,仅有9名1级上将。
在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们兵皆自招,官皆自委,更有甚者,为了拉拢一些小军头,军阀们对于手中仅有万余人枪的军头就敢委任为中将,对于手中有个三两万人枪的军头就敢委任为上将。一时间,中将、上将满天飞,以至于在蒋氏基本统一部队的时候发出感慨,上将都毛的不识数了。
因此,在1935年3月,原属军政部陆军署的军衡司并入铨叙厅,准备为海陆空军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军衔铨叙。
根据几个大军阀的势力和地位,1935年4月2日,铨叙厅正式公布了陆海军1级上将9人名单,分别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氏学良、何应钦、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为海军1级上将。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为何仅有这9人被授予1级上将呢?其中依据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所谓的标准就是在评衔前,国内几个知名的大军阀的势力和地位。
这其中还要分两种情况:
其一,评衔时仍然手握实权的
阎锡山
要论实力,阎锡山的晋绥军实力稍弱,在1935年的时候仅有不到10万人。可阎锡山却是在近代搅动风云的人物,在国内军界、政界的地位还要高于冯玉祥。
虽然在中原大战时,他的地位是冯玉祥推举上去的,并非实力要超过冯玉祥,但毕竟他曾经坐过这个位子。
而且,在新成立的统帅部里,共有两个副职,阎锡山的排名也要超过冯玉祥。因此,阎锡山成为了首名1级上将。
李宗仁
相比阎锡山,李宗仁代表的新桂系的实力还要弱一些,仅有5万余人。可作为曾经把老蒋赶下台的人物,李宗仁在军界和政界的地位很高,尤其在两广地区拥有很高的影响力。因此,李宗仁也荣膺1级上将。
张氏学良
从资历来讲,张氏学良的资历是无法与蒋氏、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相比的,他只能算作是军界晚辈。
可要从实力上来讲,张氏学良代表的可是东北政界、军界的整个一个派系,并且还拥兵30余万人,这在当时是仅次于蒋氏代表的嫡系部队的一股军事力量。
因此,这个1级上将自然也应该有他一席之地。
阎锡山 图片来自网络
何应钦
作为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氏的人,在蒋氏成为特 级上将后,黄埔系中需要有一个人作为代表。
因为蒋氏作为特 级上将,是实际上的统帅,这就意味着在理论上他不能偏向于任何一个派系,否则就是处事不公,会引起其他派系的非议。
而何应钦自黄埔时期开始,就跟随着他亦步亦趋,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蒋氏的副手。
虽然在蒋氏初次下野的时候,何应钦的表现让其失望,但毕竟浪子回头,重新获得了蒋氏的信任。
因此,把何应钦推上去担任嫡系部队的代言人,成为1级上将是必然的选择。
当然,要是蒋氏知道在日后的“西安事变”中,何应钦再次觊觎自己的地位,恐怕这个1级上将轮不到何应钦来当。
陈济棠
作为一位在北伐时期仅是一名旅长的人,陈济棠在军界的资历和地位是远远不能与以上几位相提并论的。要知道,以上几人可都是担任过方面军司令官的人物。
可陈济棠却占了一个便利条件,那就是他的地盘在广东。
熟悉近代史的人应该知道广东在近代历史上的独特的历史地位,之所以要给占据广东的陈济棠一个1级上将并非是从他的资历来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怀念。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相信其他占据广东的军阀,只要资历差不多,都有可能被授予1级上将。如李任潮(济深)的资历和影响力都要远超陈济棠。
况且,在大多数军阀已经势力大不如前的情况下,陈济棠仍然拥兵10余万人,也是他能够成为1级上将的很重要原因。
陈济棠 图片来自网络
陈绍宽
作为海军的代表人物,陈绍宽被授予1级上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时,中国海军仅有5万余人,但作为一个军种的首脑,授予陈绍宽为海军1级上将既是对海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海军的一种安抚。
毕竟,对于军内的派系和军种也是需要平衡的。
其二、评衔时手中没有实权的
冯玉祥
在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已经散掉了,有的投降了蒋氏,如韩复榘;有的先投靠阎锡山,后投靠张学良,如宋哲元、石友三等。
在1935年,冯玉祥手中除仅有的卫队外,几乎没有一兵一卒。
如果说,冯玉祥就此退出军界,那1级上将自然没有他什么事。可蒋氏为了拉拢西北军各部,还是力邀冯玉祥到南京做了个有名无实的副职。
蒋氏这么安排是有着很深的考虑的。西北军中虽然有着像韩复榘、石友三等反复无常之辈,但也有宋哲元、张荩忱等忠义之人。如果把冯玉祥一棍子打死,也不利于这30万西北军的稳定。
因此,冯玉祥就被蒋氏请到南京,然后高高挂起,做了个副职,被授予了1级上将,排名第2位。
冯玉祥 图片来自网络
朱培德
作为滇军老将,朱培德在国内军界的地位很高。
在黄埔军校兴起之前,中国的军校首推保定军校,其次就是云南讲武堂,这两所军校培养的学员在毕业后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各派系部队。
虽然朱培德是滇军,但在当时已经脱离了云南,但由于其在军界的地位,可以影响一大批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当时仍然手握军权的将校们。
况且,云南在近现代历史中的首义地位也不容忽视,在这一点上,云南类似于广东。
因此,虽然朱培德当时已经没有了兵权,仅担任参谋总长,但授予1级上将也是实至名归的。
唐生智
唐生智虽然不是蒋冯阎李这四大方面军司令,但却是湘军的统帅,是中原大战爆发之前能够与蒋氏掰手腕的人。而且,自古以来就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湘军是近代一支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无论是湘军和湘籍的将领遍布整个部队。因而,虽然唐生智此时手中已经没有了兵权,但是影响力却并不小。因此,唐生智也荣膺1级上将。
在1935年评衔的时候,白崇禧是2级上将。
从白崇禧和李宗仁的资历和职务来看,白崇禧似乎也具备被授予1级上将的资格,但以上面几位1级上将的情况来看,一个派系至多才能授予1名1级上将,否则,就是破坏了平衡。
而陈诚在1935年的时候,仅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当时,以蒋氏为代表的统帅部共设置有统帅一名,这个人选自然是老蒋,被授予了特 级上将。
在其之下,共设有副职两名,人选是阎锡山和冯玉祥,后又增补李宗仁为副职,这3人都被授予1级上将。
张氏学良为当时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被授予1级上将
在统帅部之下,军政部长由何应钦担任、总参谋长由朱培德担任、训练总监由唐生智担任、海军部长由陈绍宽担任。
如此一来,具备授予1级上将的9个职位中有8个都有了人选,只剩下一个陈济棠了。
上文提到过,陈济棠能够被授予1级上将,并非是他的资历,而是他所处的广东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由此可见,这几位被授予1级上将的大佬,要么是一支部队的创始人,要么在北伐时期担任过方面军司令,要么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立下过大功,除此之外,都不具备资格。
因此说,在以上几个具有被授予1级上将的职务没有出缺的情况下,是不会再出现第十位1级上将的。
要想成为1级上将,要么增设具备成为1级上将的职位,要么等待以上几位大佬死亡或者退役。
朱培德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从实际情况而论,要等上将退役补缺,这个难度确实太大了点。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上将退役的年龄是70岁。
不过,例外还是有的。
如在1937年,参谋总长朱培德病逝,1级上将的岗位空缺。一直到了1939年的5月13日,湘军的另一位首领程潜才得以2级上将的身份增补为1级上将。
1个派系竟然出现了两名1级上将,这种情况除了日后的黄埔系和桂系之外,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其中的原因有三:
其一,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后,已经基本上淡出了军界,处于一种半退休状态。
其二、程潜当时担任的是参谋总长的职务,正好符合成为1级上将的条件。
其三、程潜曾经组建了第6军,这个军是北伐时期8个军之一。
如此一来,程潜在派系首脑、职务和资历三个方面都符合条件,因此才得以被授予1级上将。
而在桂南会战期间,白崇禧担任副总参谋长、桂林行营主任和训练部长,除桂林行营主任一职具备成为1级上将的条件之外,其他两个职务都是2级上将的职务。
而陈诚呢,资历比白崇禧还要差很多。
在1935年的时候,陈诚被授予中将军衔,一直到了1936年9月26日,陈诚才得以晋升为中将加上将衔。
这个中将加上将衔是蒋系部队的特色。
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给予那些立有功勋将领们的奖励。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获得中将加上将衔的将领,可以有三项优待:
其一、2级上将如果出缺,则由已加上将衔的中将中择优特补。
其二、已加上将衔的中将,其服制和军衔与2级上将相同。
其三、俸薪仍照中将顶额支给。
可实际上,这个举措是为了解决上将名额所限,不能晋升的矛盾。
就像陈诚,虽然是蒋氏的心腹爱将,但限于资历,在1935年的时候也仅能被授予中将,在1936年的时候,才被加衔为上将。一直到了1939年5月2日,陈诚才被授予2级上将,与其同期被授予2级上将的还有卫立煌。
这是因为,2级上将韩复榘在1938年1月被处决,空出了位置,陈诚这才得以晋升。而卫立煌得以晋升,是因为川军首领刘湘病逝也空出了一个位置。
不过,这次得便宜的要属西北军将领孙仿鲁(连仲)。由于程潜被晋升为1级上将,原有的2级上将的位置空出来了,孙仿鲁就接替了程潜的位置,他当时的职务是第6战区司令长官。
一直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于张氏学良退出现役,白崇禧才得以递补为1级上将。而陈诚成为1级上将的时间更晚,在1947年冯玉祥退出现役的时候才得以递补。
至于张氏学良和冯玉祥为何在70岁退役年限为未到的时候就退出现役,原因不想亦明,只能是“被退役”了。
程潜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我们所熟悉的其他将领,如薛岳、刘湘、顾祝同、刘峙、傅宜生、于学忠、王陵基、蒋鼎文、龙云等人在1935年评定军衔的时候又是什么军衔呢?
在这些人中,要说具备授予1级上将的人选还真有,他就是川军首领刘湘。
从职务上讲,刘湘是整个川军的统帅,在资格上能够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平起平坐。
从建立部队来讲,刘湘是21军的创始人,部下也是人才济济。
可刘湘差的是没有参与北伐,只是困于一隅,从来就没有搅动风云的想法,因此在蒋氏等人眼中,他充其量就是个地方实力派,在身份上和龙云、何键等人是一个等级的,因此只能授予2级上将。
至于顾祝同、刘峙、傅宜生、于学忠、蒋鼎文、龙云等人,要么是嫡系大将,要么是地方实力派,要么是1级上将所代表派系的首名大将,因此都被授予了2级上将。
可这些人起点虽然很高,但终身受限,因为只要他们的上司不退休,他们就永远也不能再进一步。
而薛岳则是个特例。1935年的时候,薛岳仅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和陈诚一样。在1936年的时候,薛岳和陈诚一样,被授予了中将加上将衔。
1943年12月,2级上将陈调元病逝,薛岳这才得以递补为2级上将。
而川军的王陵基和王瓒绪等人,则在1940年被授予中将加上将衔。这其中,王陵基的官运比较好,在1946年晋升为2级上将。
结合以上材料,以及1级上将的评选条件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硬性指标,连成为2级上将都困难重重,就更不要说1级上将了。因此,白崇禧和陈诚根本就不可能在1940年就成为1级上将。现有的很多资料和书籍中所说的,在桂南会战后,蒋氏把白崇禧和陈诚由1级上将降为2级上将的说法是背离事实的。
那么,为什么又会出现这个严重背离事实的记载呢?
很有可能的是,白崇禧和陈诚当时是被蒋氏由2级上将降职为中将加上将衔了。由于蒋氏也无意让人递补他俩空出来的2级上将指标,不久之后,白崇禧和陈诚也就恢复了2级上将军衔。
而记录者或者编撰者也不熟悉这其中的规则,稀里糊涂的记录也稀里糊涂的引用,所以才造成了这一段历史的糊涂账。
何应钦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