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种棉花的记忆:辛苦大半年,收入几千块,怪不得销声匿迹

梨评历史 2024-02-04 03:43:33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小时候见惯了父辈们种田的辛苦,虽然网上有不少关于种田的视频,说实话,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是无法体会到种田是多么累人的活。

而这种其中,印象最深刻,自己参与最多的就是种棉花了,这是九十年代广大农村人最大的收入来源,但也是最辛苦的一件事,从春天一直忙到秋冬,别看忙了大半年,但卖棉花后的毛收入也就几千块而已。

可以采摘的棉花

一般过完年后不久,大家就开始为今年的种棉花进行准备了,天气稍微暖和的时候,父母就会去田里挖育苗的池,方言叫“钵池子”,都是人工一铲子一铲子挖,挖好后还需要松土,方便日后打“营养钵”。

所谓的“营养钵”其实就是培植棉花种子的土方块,和煤球差不多,但比煤球高一点,也小一点,中间是凹下去的,方便把棉花种子放进去。

等这些忙完后,大概三月中旬,就要开始打营养钵了,因为培育苗的时间匆忙,大部分家庭都需要找人帮忙,亲戚多的,可以互相帮忙,如果没有多少亲戚,只能花钱喊人了。

钵池子和营养钵

而打营养钵的同时,还需要人育种,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帮忙了,虽然当时年纪小,但大人都会让小孩子们在营养钵播撒棉花种,一个里面放一个。

等整个钵池子都播种完毕后还需要撒土、浇水、覆盖薄膜升温,等待棉花中发芽。

等待出芽的时间算是种棉花过程中稍微轻松的一段时间了,这个时候只需要每天去田地里看一下,看看种子有没有发芽,如果没有发芽那就完蛋了,得立马重新搞,耽误了时间今年就没其他收入了。

营养钵工具

发芽了后如果温度太高还需要打开薄膜,防止烧死幼苗,到了晚上又得封住薄膜,防止冻死。

五月份左右,棉花苗已经长到七八厘米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移植到田里。

当时农村有两大经济作物,除了棉花就是大麦,可以轮替播种,此时大麦还未成熟,大概有小孩子那么高,可以先忙棉花移植。

当然移植也需要人帮忙,而且更累人,首先钵池子里需要一个人专门将这些营养钵一个一个铲出来,又需要一个人一担子一担子的挑到对应的田里,还需要一个人用工具打出一个一个和营养钵大小的洞,其他的人则需要将营养钵放入洞内,最后还需要人铺土、扶正。

一个个得运出去

至于我这样的小孩子,要么负责将营养钵放入洞内,要么就是负责铺土、扶正,全程参与。

五月份的时候,温度其实已经不低了,偶尔会出现温度很高的情况,一身汗加上周边半人高的麦子,说不出的燥,甚至触碰麦子后还会瘙痒,非常考验人的体力和忍耐力,土地里里刨食大概就是这样吧。

棉花育苗这么多步骤繁琐又累人,但却可以保证种植棉花的成活率高。

移植棉花苗后,接下来大人们就要忙收麦了,暂时没工夫管棉花苗,但也需要去田地里看看,看看有没有移植后不成活的,如果有枯掉的还需要重新播种,当然基本都是之前钵池子里剩下的,如果没有,和周围邻居要几棵也行。

等麦子收割完毕,有需要去田里照看棉花苗了,和棉花苗同时生长的还有各种杂草和野菜,这就需要大人们每天带着锄头去田地里除草,当然肯定不是除一遍,杂草生命力顽强,哪怕除掉了,还是会疯长,要经常除草。

除草其实也是一个累人的活,一除就是弯腰一整天,长期下来,腰都受不了,很多人腰椎的毛病其实就是这样长期除草带来的。

正在成长的棉花

当然除草之外还需要打农药,种棉花的人都知道,棉花有个非常厉害的天敌叫棉铃虫,这玩意真的非常厉害,吃棉桃让棉桃彻底烂掉,需要打农药除掉它们。

但长期播撒农药后,棉铃虫的抗性越来越高,需要打的次数越来越多。

炎炎夏日,父母一早就得趁着早晨还凉的时候去田地里打农药,来来回回一打就是一上午,回来后身上混杂着药水味和汗味,哪怕洗了个澡,身上还是有味道。

九十年代早期,农药机还是老式的那种,喷头小,容量小,还需要手动摇,一打就是一天,后来买了新的农药机才好一点,容量大的同时重量也不轻,只能由父亲打农药了,一天下来,双肩几乎都是血印子。

夏天雨多,棉花开始快速长大,枝丫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需要打杈、掐顶等等,让棉花结出更多的棉桃,在田地里一遍又一遍的走,再辛苦也无所谓,毕竟棉桃多意味着可以收的棉花多,钱也就越多。

棉桃越多,意味着钱越多

说实话棉桃开花其实还是很漂亮的,颜色也很多,放到现在,肯定有人会拍了发朋友圈,但当时大家哪有心情观赏这些花朵,大家关心的唯有收成而已。

放到现在,绝对会发朋友圈

过完整个夏天,棉花终于吐絮了,也意味着一年里最累人和最忙的时候到了。

一般九月份就有人开始拾棉花了,通常都是把布兜扎在腰间,一只手握住棉花枝,一只手采摘棉絮,防止碎叶子掉进棉花里,碎叶子太多就卖不出好的价钱。

到了十月份是拾棉花最繁忙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还有点热,但有早晚凉,而且雨水少,为了尽早采摘,也为了在早期价格高的时候卖,基本都是全家出动从早到晚拾棉花。

可以采摘的棉花

这个时候就算最顽皮的孩子也需要老老实实跟着父母在田地里拾棉花,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七天的国庆节是最开心的时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七天的国庆节就是去田地里劳动的时候,一拾就是一整天。

弯腰拾棉花

有时候父母为了激励孩子,要么买零食要么给钱,在零食和金钱的诱惑下,孩子往往干的非常起劲,而且这段时间也是父母对孩子要求最松的时候,一切都为了拾棉花。

当然靠两三个人拾棉花是不够的,要么找亲戚帮忙拾,要么花钱喊人拾,大都是妇女。

一起拾棉花

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几个妇女一起在一起,田地里叽叽喳喳都是声音,家长里短,风言风语,相当于各种情报的汇总,一起说说笑笑,干活也很快。

拾好的棉花水分很多,需要晒干,每天家家户户门口都会铺满了晾晒的棉花,白色是当时农村最多的颜色。

拾棉花

等晾晒差不多了,就到了卖钱的时候了,一般初期价格比较高,这也是很多人急忙忙采摘的原因,当时每个镇都有一个叫花站的地方,专门收棉花。

至于价格,印象中都是几块钱吧,后期价格走低,不过每年都不一定,有时候后期价格反而高,因而有很多人就压着棉花不卖,等价格适合的时候卖出去。

那段时间,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你卖了几块钱,我卖了几块钱,价格高的脸上充满笑容,价格低的懊悔自己为什么等,虽然只有几毛钱的差价,但那么多棉花算下来就是好几百了,肯定心疼。

曾经的棉花站

当然不是送往花站就能立即卖的,要排队,要挤进去,花站里汇集了全镇的农民,大的小的,男的女的,一大早就带着棉花赶到花站里,这人一多,推搡声、吵闹声不绝于耳,大家只为能尽快的卖掉好拿钱。

有的人老老实实排队,有的人就动了歪脑筋,比如某个脑袋比较机灵的人,和花站负责人说自己母亲去世了,需要立即赶回去,希望能够插个队提前卖掉。

负责人一听,家里有人去世,这可是个急事,立马让他插队卖掉了棉花,然后那个人轻轻松松的卖了棉花。

棉花

实际上这个人母亲早去世多少年了,纯粹编个理由骗那个负责人罢了,而这件事成为一个段子在我们当地广为流传,都过去二十多年了,我伯伯还当笑话讲。

棉花不是卖一次,拾棉花也不是一轮,第一波上市后,还需要继续采摘,一直忙到十一月份。

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冷了,大家还是坚持在田地里拾棉花,不过此时的棉桃因为天气寒冷加上没有营养,顶多勉强裂开罢了,需要手掰开,手到处都是被枝丫剐蹭出来的粗糙划痕,甚至在冬天落下冻疮的毛病。

半开的棉桃

有时候大家冷的受不了,就将半开的棉桃采摘回去,先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等裂开差不多后就依着墙根晒着太阳剥棉桃,要么就是吃完晚饭后大家就围在一起唠嗑拾棉花。

就着太阳剥棉花(图来自网络,侵删)

相比田地里走来走去和弯腰,坐在家里拾棉花已经很轻松了,甚至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摘,往往能摘到八九点,第二天也是如此,而我做完作业后也需要帮忙采摘,顺便还能看看电视,这个时候,大人们绝对不会反对的。

只是这样剥出来的棉花因为品相不好,价格更低,但大家还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棉桃,毕竟他们就是钱,哪怕一分钱也是好的。

到了十二月初,田地里基本就没有棉花了,大人们就需要进行收尾的工作,也就是把棉花杆子拔掉,腾地方种麦子。

枯萎的棉花杆

棉花杆起拔器

由于棉花根很深,大家需要用专门的棉花夹子来夹出来,扔在地上晾干。

丢弃的棉花杆

等晾干差不多后就需要找人挑回来当柴火烧,这可是一项重体力劳动,田地离家近还好,离家远就需要一担子一担子挑回来,一般三四个人挑,然后两个人在屋后叠起来,方便日后扯下来烧。

当时家家户户屋后都有一个这样的柴火堆,虽然有煤气灶,但煤气也不便宜,大家普遍还是用土灶烧饭,棉花杆就是最好的柴火。

运回去

等棉花杆都叠好,小麦种植好了,一般就进入腊月了,而这个时候,大家才能真正的休息开始忙年。

从二三月份到十二月份,大家的精力全花在了种棉花身上了,但辛辛苦苦大半年,收成顶多几千块,这还是毛利润,没有算其他成本进去的,但即便如此,种棉花已经是当时最好的经济收入了,其次就是麦子,两个加起来,才能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但随着棉花价格越来越低,外出打工热潮的兴起,农村越来越少人去种费力费时的棉花了,印象中10年后大家普遍开始不种棉花了,田地全给大老板们承包去种西瓜之类的东西。

和以往相比,农村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忙了,每次回去,男的基本出去打工,女的基本在家,照顾孩子,忙忙自家周围的小田地,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打麻将了。

某次回去,我路过一个花站,曾经人挤人的花站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也没人管,也没人拆,偶尔残留的字体才能让人依稀记得这里曾经有多热闹。

注:本文所写的时间都是阳历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