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峡的历史变迁:从战场到生机勃勃的自然文化胜地

日出东方妮蔻 2024-12-20 13:56:53

大藤峡位黔江之下游,其出口距桂平县城约八里。起桂平、武宣交界之横石矶,迄于弩滩,绵延四十四里,尽在桂平境域之内。山川险峻,江水滔滔,往昔兵家必争,今为胜景奇观,引人流连探赏。昔有巨藤如斗,昼沉夜浮,横跨江面,人得攀援而过,因名之。峡道曲折,水流湍急,四面环山,峰峦叠嶂,蜿蜒数百里。北通罗禄三峒、紫荆、罗运等三十六岸场,南接龙山、八寨。其间岩洞星罗棋布,不可胜数。而九层楼仙人阁与三妹洞者,地势极为险峻。前者仿若琼楼玉宇,高耸入云,后者恰似深闺幽处,险峭难攀。其形各具,其势惊人,真乃天工造化,令人叹为观止。实乃明代大藤峡瑶、壮、汉各族农民起义之要地。

明时,朝廷以大藤峡寇乱频仍,遂遣韩雍、陈钧、王守仁率重兵往征。既平,恶其名,改大藤峡为断藤峡,且于崖壁勒石,铭曰“敕赐永通峡”,欲示皇威之盛,期航道之永畅,然历史沧桑,唯留遗迹供后人凭吊。此峡不仅为军事政治之中心,亦是文化自然景观之胜地。其地形势险要,仿若天堑。生态之境特异非常,诸般生灵于斯繁衍生息,生物多样,蔚为大观。其间珍稀濒危之物种亦颇不乏,实乃自然之宝库,生态之要区,亟待善加保育,以传后世无穷。山麓之下,古遗静立,残垣断壁与碑刻石雕无言,然往昔之事尽蕴其中。朝代更迭,历史递嬗,触之仿若穿越千载,感岁月之酷烈,亦叹其造就之辉煌,思绪悠悠,怅然难已。

今之大藤峡已非昔日战场,而是一片生机勃勃之地。当地官民致力于保护开发自然文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推广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探访此神秘美丽之地。此峡还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之交汇点,各族群间交流与融合形成丰富多彩之文化遗产。

明成化元年(1465 年),广西大藤峡瑶乱起,韩雍平之,更名断藤峡。瑶女俘者众,有入宫掖,朱见深与纪氏缘此逢,然此中纠葛,岂独儿女情长耶?实乃历史纷纭之象。至明代正德年间,大藤峡再次爆发起义。陈金采取与韩雍不同之策略,经协商订立“约法三章”,保障商民船只过峡之权益,使得峡江船只往来如织。陈金既平乱事,遂向明皇请功。帝悦,赐名“永通峡”,且令刻字立碑。欲昭其勋绩,扬国威于遐迩,使后人知此段过往,亦示朝廷对斯地之重视,然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武宣县志》有载:“永通峡碑处于古迹滩右岸石壁间。昔时陈金易断藤峡名曰永通峡,旋即刻字立碑。其碑历经风雨,静立江畔,似在诉说往昔之风云变幻,亦为那段历史之见证,引后人遐思。”岁月流转,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之反抗斗争渐趋平和,然其历史遗迹与文化景观仍存,见证其丰富之历史与文化底蕴。

民国三年《武宣县志》所录,据《粤西文载》,张澯之《永通峡碑》文如下:

永通峡,即成化初都宪韩公以名断藤之地也。其地位于浔州西北,源起于万山之间。上接武宣县勒马峡,下出桂平合流浔江之中。沿途数百里,两岸峭壁千仞,丛林蔽天,洪水奔涌,乃猺贼盘踞之地。正德戊辰年,太子太保应城陈公督两广军务,闻有进言者言:此水虽险,可航至浔溯桞,六日可达,乃两江之要径。自韩公息兵后,峡之关口封闭四十载矣。公闻之怒,遣校召羣獠,皆延颈而至。公乃下令:朝廷仁慈,不欲斩殛汝等,今与约:凡舟楫往来峡中者,汝等须相送防之;商贾行者,给以鱼盐瓦器。若违约,法不贷汝等。当时羣獠皆退而遵命。数月之间,两江平静,舟楫往来不绝。公请于朝,愿以永通改峡名并刻石。朝廷赐可。

逾年,公升司徒。六年之后,公抚旧迹,峡复有阻者告之。盖部分官员及舟者畏江之防送,而启衅端。公与总镇太监宁公、总兵太保武定侯郭公、监察御史谢公商议:怎可单单归罪于羣獠呢?于是整章法以申命,惩恶快矣,旧防复通。始之不杀为仁,制之为武,察智也;终之如始为信。仁覆武克智驭信怀也。经此抚绥之策,峡岂有不通之理?副总兵房汝玉等皆承公命并力助之。后以诗括之:峡山奕奕,游者不忘帝力;峡水溶溶,后来尚继我公。

然数年之后因官民失约导致船只不愿付与瑶民食盐等物,瑶民复起义旗切断航道,“永通峡”再次不通矣。时民谣曰:“永通不通,来葬江中。谁其作者?陈公。”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有载:“大藤峡,……府西北百五十里夹江有大山自象州武宣县绵延数百里险峻异常乃叛猺出没之地峡口有大藤如梁。……嘉靖万历间屡荡平之渐为通道。”今“敕赐永通峡”乃承载历史之重文物其背后多有动人故事然大藤峡水利工程蓄水之后武宣璞玉山峭壁上之石刻将隐于水下必须及时抢救保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