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送礼、请客,而是……

人情在艺境 2025-01-12 00:04:31

前段时间,年代剧《小巷人家》热播。

其中,关于黄玲与婆家亲戚的桥段,令我很有感触。

最开始,偏心眼的婆婆,自私的弟弟弟媳,除了来占便宜,一年到头也不来串门。

可等她儿子考上名牌大学,自己也成了单位的优秀职工后,婆婆一家就都变了副嘴脸。

先是婆婆自掏腰包给她儿子办宴席庆祝,后来年夜饭也是弟媳忙前忙后做。

随着她日子越过越好,亲戚间的走动也多了起来。

真是“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小时候注意不到,等有了一定阅历,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父母越是混得差,亲戚越不亲,鲜少往来;父母越是混得好,亲戚关系越好,来往密切。

曾经,我对此是愤愤不平,觉得有些亲戚太薄情寡义了。

但了解世事后,终于想通不是亲戚们太“坏”,而是人性太复杂。

就像作家刘墉说的:

“我只知道无论贤人、伟人、好人、坏人、大人、小人,大家都是人。”

只要是人,为人处世就不可避免有瑕疵。

接纳不了这一点,我们就很难平静地生活。

作家路遥,就在小说《人生》中,用主人公高加林的经历,带我们一窥人性。

最开始,高加林是村里的代课老师,乡里乡亲敬他有文化,各方面都很殷勤。

后来他的教师职位被顶替,众人的奚落嘲讽乃至打压欺辱,就接踵而至,轮番上演。

最经典的一幕是,为了生计,高加林赶集卖馍。

他磨磨蹭蹭出门,发现从前关系要好的亲戚们,如今都站在路边看笑话。

他顿时羞红了脸,四处躲着熟人走。

等到了集上,他一句吆喝不敢喊,结果到最后一个馍都没卖出去。

眼见卖馍不成,村书记又安排他去城里收粪。

这下,高加林更怕见人了。

可还是没逃过大伙的眼睛。

有人嫌他寒酸,不停地数落他;有人嫌他太臭,叫骂着让他快走……

听到这些奚落声,高加林简直恨透了这群“坏亲戚”。

但后来,当高加林有了叔父撑腰,进城做了“公家人”,乡亲们又变回那副可亲的模样。

有人不远万里挑来山货送他,有人忙前忙后为他张罗对象……

其实,人情反复,向来如此。

你风光时,好人最多;你落魄时,很少会看到好脸色。

所以,路遥才说:

“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这两个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

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

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

我有个在电厂当厂长的表叔。

小时候过年,就属他家最热闹。

家里的亲戚,远远近近的,都会来给他拜年。

尤其是对他的几个孩子,都特别亲。

可后来,表叔因为身体原因病退了,昔日的亲戚竟少了大半。

年轻时,血气方刚的我,非常不喜欢这群“势利眼”。

但慢慢地,我明白了,我不是厌恶他们,而是从根本上接受不了人性。

在我浅薄的认知里,大家血脉相连,必定是共患难同甘苦。

但表叔一句话点醒了我:

“这世上,人都这样呐!”

就像话剧《雷雨》中这句台词说的:

“人的心都是靠不住的,并不是说人坏,而是人性太弱,太容易变。”

人活到一定岁数就会发现,很多感情,会在人性的发酵下变味儿。

无论与谁交往,都别太高估情分,我们才能原谅这个世界的凉薄。

朋友金哥,说起过一段挺伤感的往事。

他出身农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当年他高考落榜,不愿拖累家里,就想着找个活干。

可小小年纪的他,找工作谈何容易。

恰巧当时他们家有个远亲在县里工作。

于是,母亲就拿家里的积蓄买了点贵重礼品,上门去求他给自己找份工作。

没想到母亲才刚进门,亲戚家养的大狗突然蹿出来,咬伤了母亲的腿。

而接下来的事更过分,亲戚骂骂咧咧地喝退了大狗,却没让他们进屋。

母亲忍着痛,赔着笑,尴尬地往门里塞东西说明来意。

最后却只得到冷冷的一句话:

“我想想办法,你回去等着。”

可他们一家人从年中等到年末,没等到任何消息。

想想母亲卑微的样子,金哥难受极了,他决心返校复读。

接下来的一年,他非常刻苦。

终于在第二年高考时,顺利考上了名牌大学,后又前往澳门大学深造。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带着父母定居澳门,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说来奇怪,当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那位远亲竟忽然有了音信。

又是打电话恭喜他,又是派人给他送红包,还约定以后毕业了怎么怎么样。

但金哥心里过不去这个坎,这些年,想起那个人、那些事,就恨得牙痒痒。

我不止一次劝他,过去的就过去,别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

这世上最不值当的事,就是和人性较真。

莫言在演讲中分享过一段往事。

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去地里拣麦穗。

拣着拣着,看守麦田的人突然来了,不由分说地冲上前,狠狠扇了母亲一个耳光。

看着母亲顿时涨红的脸,这人大笑一声,扬长而去。

莫言气坏了,心想这人按辈分还得叫声叔,怎么可以做出这样的事。

就暗下决心要报仇。

多年后,当他有的是力气时,又碰到了当初那个人。

莫言握起拳头想要教训他时,母亲拉住了他,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他瞬间明白了母亲的用意,不要再纠结过去了。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曾说:

“获奖之后,我跟很多亲戚再也不联系了。”

因为出名后,很多老家的亲戚非常眼红。

有人嫉妒他,有人诋毁他,也有人想沾他的光。

这些人令他不堪其扰,但莫言不再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了远离。

这才是和亲戚相处的最明智的做法。

讲情义的就多来往,太势利的就尽早远离。

没必要什么都揣在心里,折磨自己。

余秋雨说: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中沉沦。”

生活的日常是琐碎的,人情的往来是复杂的。

但当你练就更广阔的胸怀,就不会再被这些事困扰。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不执着于亲戚们的所作所为,才能专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导演王璐,曾经营着一家小公司。

一开始,他经营得不错,亲戚们经常来找他帮忙。

而王璐也比较重感情,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可到后来他需要资金周转时,那些他帮过的人竟一个个避而不见。

那一刻,王璐明白了,别人是靠不住的,凡事还得自己来。

想通以后,他没有再理会那群人,而是努力做事、认真生活。

短短两年时间,他的公司又经营得风生水起了。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看开、放手、释怀,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去提升自己、陪伴家人、开创事业。

家门外的人,说什么做什么并不重要,把家门里的人照看好,才是重中之重。

沈从文刚去北京闯荡时,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穷。

他住在一间原来堆煤的小公寓,一到雨天屋里就漏水。

而远在老家务农的父母,更是帮不上一点忙。

这种清贫,自然令很多亲戚避而远之。

但沈从文不以为意,他给小公寓取名“窄而霉小斋”,下雨天还会伴着雨声看书写诗。

在《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这本自传中,他写道:

“生活不乏风雨,但并不妨碍活得尽兴。”

是啊,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应扫了我们好好过日子的兴致。

从人情中脱身,才可以尽享人生的美妙。

说到亲戚这个话题,我忍不住想起全红婵妈妈那句:

“从来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亲戚。”

拿到奥运冠军之前,全红婵妈妈重病,家里穷得连治病的钱都没有。

那个时候,不见一个亲戚上门施以援手。

可夺冠之后,似乎一夜之间,亲戚就如“雨后春笋”般钻了出来。

所以,全红婵一家才感慨:从来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亲戚!

但细细想来,这一幕,不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吗?

一家人混得好,亲戚勤上门;一家人混得差,亲戚不见人。

人性本如此,不必奇怪,更不必较真。

毕竟,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好,才是我们的主线任务。

0 阅读:2